浅析《呼啸山庄》中的反抗红线

时间:2022-06-15 02:33:35

摘 要: 《呼啸山庄》这一奇特而神秘的小说,历来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和无情的报复吸引着众多读者的注意力。小说中的各种反抗是小说发展的红线,艾米丽・勃朗特借用反抗来刻画社会全貌,来表达人对现实幸福的合理追求与渴望。

关键词: 小说化“呼啸山庄” 反抗 自由 平等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作者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荒野中的呼啸山庄的平静与不平静。

希斯克利夫是山庄主人收养的孩子,从小与凯瑟琳一起长大,两人相爱,爱得那么激烈疯狂。然而二人地位悬殊,注定不能在一起,被社会狠狠打击的希斯克利夫走上了复仇之路。他的复仇是整本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是他对残酷社会的反抗,同时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三年时间不见,希斯克利夫已不是当初的他,他变得更加强硬,他要向所有折磨和压迫过他的人复仇。矛头指向的第一人就是辛得利,希斯克利夫用金钱打倒了他,二人身份来了个逆转,曾经一文不值的弃子变成了今日呼啸山庄的主人。应该说希斯克利夫是一直在寻找反抗的机会,只是他的反抗用复仇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他的仇恨从来没有减少过,相反却是与日俱增,现在终于爆发出来了。在他与凯瑟琳之间的鸿沟就是金钱与地位,如今他“功成名就”,但是凯瑟琳却嫁作他人妇。

希斯克利夫的目标转向了凯瑟琳的丈夫林顿。利用单纯的伊莎贝拉,他成功打击了林顿。当他自己的儿子出生后,他甚至利用亲生儿子来实现他的复仇。希斯克利夫亲手设计儿子小林顿和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结婚,这一婚姻彻底打垮了林顿,不久郁郁寡欢的林顿离开了人世。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很成功,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打倒了压迫自己的人,占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此刻的他并没有感觉到多么的快乐,相反他却是在一心等待死亡,因为只有死亡才能使他和他深爱的凯瑟琳团聚。

希斯克利夫把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复仇,可以说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社会的产物。之所以说他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他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想实现他的尊严与爱情,却因为世俗的价值观、金钱观而不得其路。被压迫到极致便想到了反抗,只是他的反抗形式为复仇,用伤害别人的方法来实现他的反抗。

《呼啸山庄》中以反抗作为红线使小说不断发展着。其实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本身也是对当时社会道德观念与阶级观念的反抗。从儿时的两小无猜到成年后的相爱,他们二人除去阶级的外衣,可以说是一体的,两人具有同样的野性,对束缚的不羁,这让两人能够不顾世俗观念在一起。然而凯瑟琳终究没能坚持住她的狂野性格,在画眉山庄小住之后,凯瑟琳变成了上流社会的小姐,她的反抗以她嫁给林顿而告终,只留下希斯克利夫独自反抗。不管凯瑟琳变成什么样,她的内心始终是不变的。在希斯克利夫回归之后,她对于他的爱重新燃起,与其说是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倒不如说是她的野性的回归。凯瑟琳也想过要改变林顿,但是没能成功,对于她来说,只有呼啸山庄,只有希斯克利夫才是最适合她的,因而她选择反抗,以生命的形式进行反抗。

把目光投向小说的其他人物,我们就会发现除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外,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反抗。

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站在她一边的,所有人都劝阻她,包括凯瑟琳,但是她却勇敢地与希斯克利夫私奔,虽然最终只是被希斯克利夫所利用,成为复仇工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伊莎贝拉身上的反抗精神。

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在与小林顿结婚之后,源自于母亲身上的那种野性使她能够直面希斯克利夫,勇敢地生活在呼啸山庄。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小凯瑟琳渐渐地爱上了辛得利的儿子哈顿,此时的哈顿,并不是贵族的少爷,但是她爱他,这就足够了,最终两人走在了一起。曾经阻隔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阶级观念没能再次阻隔这两个年轻人。究其原因并不是社会变化了,而是小凯瑟琳敢于反抗。

如果说伊莎贝拉和小凯瑟琳的反抗还是贵族阶级的反抗的话,那么小说中真正的被压迫阶级,山庄中的仆人也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反抗。老仆人约瑟夫和纳莉经常用和仆人身份不相称的语气和主人说话,他们内心中是想要实现人与人的平等的,因而以自己的形式反抗着统治阶级。

反抗在小说从头至尾一直存在着,所有这些反抗都是对社会的反抗。在维多利亚时代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着这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工人阶级崛起,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反抗在所难免,而到了19世纪的30年代,矛盾越发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扩大,体现在小说中各种反抗都是指向同一目标――社会中的不平等与压迫。希斯克利夫对于辛得利和林顿的反抗自是如此,而小说最后小凯瑟琳和哈顿对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也随着希斯克利夫成为两个山庄的主人而演变成对于不平等和压迫的反抗。小说中的两个山庄也是不同阶级的代表,画眉山庄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而呼啸山庄则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在社会大背景之下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其他人难逃社会的掌控,只能进行着看似成功却又失败的反抗。

艾米丽・勃朗特通过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刻画,通过呼啸山庄的暴风雨向读者展示出的是19世纪的社会现实,而文中的反抗更是把当时大众的心理全貌得淋漓尽致。小说《呼啸山庄》也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孙慧芬.世界文学名著选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4]Bronte,Emily.Wuthering Heights[M].Huhehaote: Mongoli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2.

上一篇:从语用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幽默 下一篇:盖斯凯尔夫人的工业革命小说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