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活法范文

时间:2023-10-16 01:12:15

换一种活法篇1

文/郁金香

一生中,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些烦恼之事常会令人茶饭不思,夜不能眠。一味的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中,倒不如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境,跳出原来老百姓俗称的“钻牛角尖”式思维模式,或许换个角度,或许换个活法,或许换条路来走,复杂的事情便会简单了许多,只是不要让自己的心情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心情处于淡泊朴实,恬然平静,然而一切名利、是非、功过、善恶的存在,都违背了我们对心境的初衷,一切事物终不会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要用自己的角度去揣度他人,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们每个人由于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生活环境,社会地位,观察观点等因素的制约,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同志和亲友之间相处,你自认为有益于朋友、亲友的事情,有时却与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不要认为你的想法他人也会一样的认同,你的好心与帮助,往往换来的也许不是善意的回报,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眼光看人、看事,用一种方法处理问题,遇到挫折时,仿佛整个世界就是灰暗的,失恋时,会自己强加痛苦于己,下岗失业时,会怨恨命运的不公,与亲朋好友有矛盾摩擦时,不能自省自己缺点,反而对他人耿耿于怀。这种固步自封的思维,用自己偏执的思维去衡量事物和他人,长此以往,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空间,会淡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其实人生,真的需要我们学会换个角度生活,当一切已成过眼烟云,换个角度就是最好的诠释,换个角度思考会使心灵轻松、会坦然。遇到挫折时换个角度,你会认为那是生活对你的恩赐,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遇到失恋时,换个角度,你会把它权当感情生活的历练,遇到下岗失业,换个角度,你会把它当做事业走向成功的起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与摩擦时,换个角度,你会豁达和挚爱,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朋友,生活中你是否学会换个角度思考呢?当人与人关系紧张时,你尝试过新的处事方法吗?当你只是看到生活中的“黑点”时,你尝试过换一种眼光看“光明”吗?当打开生活的一扇窗,感到的尽是忧愁和苦恼时,你是否尝试过推开另一扇生活之窗吗?

换一种角度,就是提高生命质量,换一种角度,就是改善生活的调味品,换一种角度,就是装点生活的素描画笔!

换一种活法篇2

司法诉讼活动追求的最高标准是公正。司法公正是需要有诉讼程序保障的。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庭前证据交换又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证据交换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推进司法文明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探讨总结,对证据交换制度的特点、证据交换的作用、证据交换的原则、证据交换的意义、司法实践以及与证据交换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提出了全面交换证据原则、证据交换不质证原则、证据交换的提起具有不确定性、在公正与效率关系上公正永远是第一位的、证据交换与当事人及其人查阅案卷二者不可相互替代、证据交换对举证最后期限的影响……等观点,并结合司法实践对我国证据交换程序做了简洁明快的构划。

关键词:诉讼 证据交换 制度建立

确立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证据制度,实行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标志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对诉讼活动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是诉讼核心,是官司成败的关键。而证据活动主要集中在庭审之前的证据交换阶段。因此,对负有重要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参加的庭前证据交换活动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指为了保证诉讼的公正和效率,在开庭审理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人民法院的决定,由法院组织当事人就支持各自诉讼请求的证据出示给对方,并由对方对所出示的证据发表认可或不认可的意见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庭前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特点

1、证据交换活动须在庭审前进行

证据交换活动实质是庭审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庭审部分活动的提前,准确地说它是庭审活动中证据环节(举证、质证和认证)中举证这一部分的提前。这样可减轻开庭审理时的工作负荷和压力,使庭审活动重点突出,避免拖踏,更加高效。在庭审前进行证据交换,这是证据交换活动性质本身所决定的。如果不把证据交换活动放在庭审前进行,而放别的什么时间进行,就会使其与庭审相混淆或没有必要,就会失去单独举行证据交换的意义。

2、庭前证据交换活动须由法官主持

当事人双方是侵权人和被侵权人,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它们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很难想象仅有双方在一起能够顺利地进行证据交换,为保证证据交换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证据交换活动取得的实效,法官参与并主持进行整个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法官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在指导当事人举证方面,法官有告知诉讼当事人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的权利和义务,促使当事人在合理地举证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证明。具体地说,告诉当事人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人民法院的决定或人民法院根据案情自行决定的举证期限;原告、反诉人、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应举出支持自己诉讼请求的证据;被告、被反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除承认对方诉讼请求外,应举出反驳对方诉讼请求和有关事实的证据,应向法院提供证据的原件、原物,提供原件、原物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和提供虚假证据应负的法律责任;当事人申请鉴定或申请法院调查取证、证据保全的条件及时间要求;告知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权利和逾期不能举证将被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将会承担对已不利的法律后果。

在主持证据交换方面,法官确定证据交换的日期,组织证据交换,安排交换的顺序,维护交换活动秩序,记录交换进程中双方当事人对证据发表的认同或异议的意见,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为接下来的庭审做好铺垫和准备。

整个证据交换活动 都在法院的主导下进行。

3、证据交换活动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交换。

当事人应将支持自己诉讼请求的证据进行整理,按其证明的问题进行分类,编制证据目录。写出证据编号,证据名称和证据所要证明的问题。制成复印(制)件与对方当事人进行交换,使双方当事人相互了解对方手中的证据情况,这是对以往当事人在开庭前生怕对方知道自己的关键证据的证据保密主义的极大突破,对防止某些当事人利用证据搞突然袭击,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和促成和解、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作用重大,这是证据交换的核心所在,是进行证据交换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4、证据交换是否举行具有不确定性

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程序,但不是所有的民事案件都必须进行证据交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提起庭前证据交换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当事人要求进行证据交换的申请,人民法院可决定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另一种是案情复杂,证据较多,人民法院可以自行决定进行证据②。同一案件在第一次证据交换后是否还需再次举行证据交换,提起的方式与第一次相同,最终的决定权在人民法院。虽然两种方式都是由法院最终决定是否进行庭前证据交换,但二者仍存在明显不同。首先,提起的条件不同。当事人提出申请的自由性和法院提起的限制性。在庭前当事人申请进行证据交换,不以任何条件为限制,而法院提起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则须以“案件复杂、证据较多”为前提条件。其次,当事人申请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法院提起的确定性。当事人提出进行庭前证据交换申请后,是否批准须由人民法院最终决定,其结果是或然的不确定性;而人民法院自行决定提起的庭前证据交换活动的结果则是必然的、确定的。总之,证据交换活动不是每个民事诉讼案的必经程序,提起证据交换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证据交换活动是否举行具有不确定性。

二、庭前证据交换的意义和作用

(一)、庭前证据交换的意义

证据交换的意义在于保障诉讼的公正和效率。当事人或其人在庭前进行证据交换起源于十六世纪的英国的司法实践。我国将现代英美法律中的当事人及其律师主导的证据开示程序扬弃、借鉴引入,改由法官主持进行,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诉讼证据制度健全十分重要。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以法院为中心的证据制度,以法院调查取证为主,当事人处于从属地位,调查取证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法院的身上,当事人有一种对法院的依靠思想,他们调查取证、举证的积极性不高。而法院把很大精力花费在调查取证上,偏离了法官最基本、最重要的审判职能,造成了有限司法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另外,由于过去没有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这就使得一些当事人或其律师,将一些重要的、关键的证据有意地隐藏起来,在庭审时才相机出示,搞突然袭击,由于对方没有防备,现时拿不出相应的证据予以反驳抗争,轻者不得不中止庭审,重新调查取证,延误审期,重者甚至会造成错案。这些情况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增加诉讼成本、讼效率低下和诉讼不公。随着司法制度改革,我国实行“谁主张、谁举证”为标准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②,实行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这样不仅使法官从过去整天忙于调查取证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致力于组织证据交换,审查证据,确认证据,抓住了民事诉讼的核心和关键,也使当事人和其人以举证主角的角色出现,加大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调动了他们调查取证、举证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某些当事人故意将关键证据在庭审前隐藏起来,作为“秘密武器”、“杀手锏”在庭审时搞突然袭击,从而保证司法活动的公正和效率。

(二)、庭前证据交换的作用

庭前证据交换具有以下作用:

1、固定证据的作用。在证据交换活动中,当事人双方要相互出示交换各自手中的全部证据,这与在实行证据交换制度以前的庭审中出示证据有明显不同,在庭审中的出示证据要紧接着进行质证,而在证据交换制度中,对双方无异议的事实和证据记录在卷,在以后进行的庭审中予以说明,既可作为认定条件事实的依据;对有异议的仅记载异议的理由,而不在交换活动中进行质证。通过证据交换活动将当事人双方的证据固定起来,为此后的庭审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2、对非新证据的排除作用。证据交换要交换手中的全部证据,对无故在举证期限届满换时未出示交换的证据-非新证据,在开庭审理时,不予质证,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促使当事人积极主动举证和进行证据交换。

3、确定争议主要问题的作用。法官通过双方当事人举证交换和发表对案件事实证据意见,按所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进行整理分类,确定双方争议的主要问题(即争议焦点),使庭审活动围绕着当事人双方争议的主要问题开展,保证诉讼重点突出,效率提高。

三、庭前证据交换的原则和程序构划

(一)、庭前证据交换要贯彻全面交换证据原则和不质证原则。

1、全面交换证据原则,就是要求当事人对自己所获得的有关案件的全部证据进行交换。这是设立证据交换制度根本目的所要求的。全部证据包括一切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本身的事实证据和能够引讼程序变动的事实证据。《若干规定》允许提供“新证据”,也是贯彻全面交换原则的体现,如果不进行全面交换,就不能保障诉讼的公正和效率。对非新证据,法院不组织质证,也不作为认定条件事实的依据。

2、不质证原则,要求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仅对所交换的证据只发表有异议或无异议的意见和理由,而不相互质证。这是证据交换制度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证据交换活动不是庭审。证据交换活动场所是通过双方当事人的证据交换,而达到固定证据、确定争议焦点,保障公正和效率的目的。不进行质证更突出了庭前证据交换是庭审的准备阶段这一特性。避免了证据交换与庭审相混淆,证据交换成为变相开庭的弊端。

(二)、庭前证据交换的程序构划

证据交换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上有关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笼统,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有进行交换的,有不进行交换的,有在交换时进行质证或交换意见的,有不进行的。执行的较为混乱。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最高法院《若干规定》和司法实践,庭前证据交换应按下列程序进行为宜:

1、应进行证据交换的,首先要确定交换日期,并告知证据交换之日为举证最后期限,和不进行证据交换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2、证据交换活动由人民法院法官主持,由书记员、双方当事人、诉讼人、证人、鉴定人参加。

3、核对参加证据交换当事人身份。

4、宣布交换纪律、告知权利义、注意事项。

5、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6、按原、被告先后顺序向对方逐一或分类出示交换证据,并说明证据的来源和所要证明的问题。

7、法官询问当事人对对方所出示交换证据的意见, 并将当事人的意见如实记录在卷,由当事人签字确认。证据交换活动完毕。

对于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和解或原告申请撤诉的,在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应予准许。

在司法实践中,对证人,鉴定人是否参加证据交换认识不一。一部分人认为:证人、鉴定人没必要参加。因为证据交换时不进行质证,只要当事人双方就有关证据进行出示、交换即可。另一部分人认为:证人和鉴定人应当参加证据交换活动。因为他们的所做的证言或鉴定结论是证据的一种,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证据交换时对自己所作的证言予以说明。本人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证据交换的目的是固定证据,确定争议焦点和提高诉讼效率。在这里交换应是全面的交换和固定证据。证据交换应贯彻全面交换的原则,也只有全面交换,才能使当事人双方和法官全面了解案情,更好地固定证据和确定争议焦点,才能真正起到证据交换的作用。证据交换过程中,证人,鉴定人就自己所作的证言和鉴定结论予以说明,其结果有两种情况:双方当事人对所证明的事实无异议或有异议。对无异议和有异议的法律结果在此无须赘言。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让证人和鉴定人参加证据交换,不让他们就所证事实加以说明,也就无法达到通过证人和鉴定人说明,而使当事人双方对所证事实无异议的结果。不让证人、鉴定人参加证据交换是违背证据交换宗旨和全面交换原则的。

四、与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 庭前证据交换与新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允许在证据交换后提供新证据并组织对新证据交换或质证是公平正确的。新证据是新获得的证据,是在某一特殊时期所获得证据,新证据包括:

1、当事人收到对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所提供的证据。

2、一审中,当事人举证期届满后至庭审结束前所发现获得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则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

3、二审中,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获得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届满前,申请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得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应予准许当事人申请而调取的证据。

4、再审中,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获得的证据。

5、因客观原因未能在获准的延长举证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判决明显不公,其提供的该证据可视为新证据。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举证期届满或证据交换后,允许当事人提供新证据,会导致诉讼的分散会使已经进行的庭前证据交换中固定的证据和确定的争议焦点变动或失去意义。影响诉讼的效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公正是我们司法诉讼活动所追求的最高标准和境界。公正最能体现诉讼的价值。公正最能体现法律和道德的实质,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公正永远是首位的和最重要的,效率从属于公正,应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高效率地实现公正,绝不能成为追求效率而摒弃公正。允许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新证据。是全面了解案情,查明案件客观真实,还事实本来面目,追求和保障公正的客观要求。不能认为已经进行了证据交换,为了维持原来证据交换有实际意义,而不允许当事人为明事实真相而提供新证据。事实上,证据交换一经进行,其意义和作用就不可替代。因为新的证据的提供是建立在证据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新的肯定证据成立,那将是对案情更深入,更全面的确认;如果新的否定证据的成立,那将是对虚假案件事实和伪证的否定。不论是新的肯定或否定证据的提供都是在原证据交换基础上的更接近案情客观真实,更深更高层次的证明。

《若干规定》对新证据提交的时间上,事先是否经当事人申请等方面做了限制,防止个别当事人滥用允许提供新证据的规定,反复多次举证,拖延诉讼,扰乱诉讼秩序,保障了公正效率的有机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庭前证据交换与当事人或人查阅案卷材料的关系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的律师和其他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的材料。查阅案卷材料是了解案情,证据交换也是了解案情,但二者有着明显不同,查阅案卷材料,不仅重点要了解和掌握,对当事人的证据,查阅案卷材料不需双方当事人一同到场,而且还可以了解诉讼程序、庭审笔录等方面的问题。查阅案卷材料不需要法官主持,查阅的时间可以在庭审前,也可以在庭审中或庭审后。而证据交换是仅就支持己方诉讼请求的证据与对方进行交换,且必须在答辩期届满之后至庭审前进行,需有法官主持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加。查阅案卷材料的时间和了解查阅的范围上要比证据交换宽松的多。二者的法律后果也不同,查阅案卷材料是单方行为证据交换双方相互配合的共同行为,缺了任何一方,都无法进行证据交换。查阅案卷材料中,己方行为不对己方或对方产生法律后果。仅是了解案情而已。在证据交换活动中,由于证据交换举行三日是证据交换期限终结之时,因此无故不提供证据不参加据交换,将被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同时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对证据事实的承认和反驳的意见将会对以审产生重要作用。

有人认为实行了证据交换制度后,查阅案卷材料就不必要了。这是不对的。查阅案卷材料的目的是有重点的全面了解案情,证据交换的目的是仅通过证据交换了解案情和整理争议焦点。证据交换和查阅案卷材料各有特点。不能因为在其作用上的部分雷同而相互替代。

(三)、 庭前证据交换与举证最后期限

为保证诉讼的公正和效率,法规规定的举证期限,即根据当事人双方的商定或人民法院的指定为举证设立了一个期限,当事人必须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举证,逾期的举证会造成人民法院不组织质证、不予采纳等诸多不利后果,由此可见,举证限期重要性。但举证期限在一定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在根据当事人申请和人民法院决定举行庭前证据交换的诉讼案中,证据交换之日举证期限届满。当证据交换日期晚于举证最后期限时,这就实质上延长了举证期限。这使的在原举证期限届满后至证据交换开始这一段所取得的证据,在证据交换时,提交给法庭和与对方当事人进行交换成为合法。允许提交这一时段所取得的证据,能够使双方当事人和举证时间相对都充足一些,有利于理清案件的事实真相。

(四)、 庭前证据交换与和解、调解的关系

和解是当事人双方就解决纠纷达成一致意见终结争端的活动。调解是在第三方的斡旋调停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而终结争端的活动。当事人进行诉讼,法院进行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纠纷和争端。解决纠纷这一诉讼的最终目标贯穿整个诉讼过程。庭前证据交换是诉讼当事人双方证据的交换,更是双方证据的较量,证据证明力的比拼,通过亮证据的家底,双方手中证据透明了,谁的诉请有理有据,谁的缺少证据的支持,大家心中有了数,此时如果当事人提出撤诉或双方和解,在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情况,法院应于支持,这样有利于减少当事人讼累,有利于缓和矛盾和解决纠纷,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有利于提高诉讼的效率。

虽然举行庭前证据交换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诉讼纠纷,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证据交换中法官也应该对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笔者认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法院不宜进行调解,法院在庭前证据交换中进行调解,违背通过进行证据交换固定证据,整理争议焦点,为庭审做准备而进行庭前证据交换的初衷,在庭前证据交换时进行调解,也容易与此后的庭审职能相混淆。

参考书目:

《审前准备程序的建立与完善》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45期

《证据学》 樊崇义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二版

《民事诉讼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 江平主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换一种活法篇3

论文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换房

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规制概述

宅基地使用权是以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为目的,对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占有和使用的权利。①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无偿取得的,可以无期限使用,是农民的住宅保障性权利。

一个好的资源权利的制度设计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农村土地资源权利,事关我国九亿农民的生存利益,它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取得,又应该按照怎样的规则去行使都是立法者慎重考虑的问题。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由此可以看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原则上不被允许,农民如果没有其他房屋,宅基地一旦流转则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之后国务院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防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变相流转,建设小产权房,多次出台法规、政策强化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

宅基地使用权能否流转在法学界一直争论很大,一部分学者支持立法者的观点,认为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如果允许其自由流转很可能会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影响农村社会安定;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不仅可以体现宅基地的土地价值,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可以促使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宅基地的闲置和浪费。尽管《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定性为用益物权,但有关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没有新的突破。如果说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用益物权,那么按照物权理论,宅基地使用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处分这项权利而不受任何干涉。而实际上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越来越紧张,解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进行了有益探索,既有广东的宅基地入市,也有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还有成都的灾后住房联建等。其中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以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解决小城镇建设的土地与资金问题,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效模式,华明镇因此入选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佳实验区。下文将着力讨论这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模式。

二、“宅基地换房”的基本情况

“宅基地换房”就是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家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则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条件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房,迁入小城镇居住。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的小城镇除了农民住宅区外,还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小城镇建设。

天津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主要做法是:从2005年开始华明镇政府首先对农民房屋进行普查、确权,然后由政府组织成立天津滨丽公司对新城镇建设进行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之后由农民自愿申请,如果一个村有90%以上农民同意换房,则由村委会与政府签订换房合同,最后按照一平米主房换一平米商品房,两平米附房换一平米商品房的标准置换。华明镇原有宅基地12071亩,而新建小城镇只需占地8427亩,换房后宅基地复耕,不仅可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还可以节约出近四千亩土地出让用于商业开发,以土地出让收益支出新城镇建设费用,可以做到土地与资金的平衡。

三、“宅基地换房”的现实意义

总体来说,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是成功的,在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了优化利用,这不仅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肯定,也引来了不少地方政府前来学习经验。“宅基地换房”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扩大了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空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一些地方早已用完今后5年的土地指标。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限制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宅基地是农村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大多没有经过整体规划,处于分散状态,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定居城市,许多宅基地被闲置,甚至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宅基地换房”通过让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居住,将原有分散、闲置宅基地统一整理复耕,耕地占补平衡后,节约的土地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既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也大了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空间。

第二,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宅基地换房之前,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农民自建房屋大多用材简单、设施简陋、质量较低。换房后的房屋是按照小城镇标准统一修建,设施齐全,质量较高。据介绍,已经修建好华明家园都是四层或者四层半的小高层,没有高层建筑,小区家园外便是新建的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小区还有学校、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小区绿化面积超过了国家标准,小区中心还有新月形人工湖,居住环境较为舒适;华明镇实现了小学的统一,农民子女上学都有校车接送。③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农民比较满意。

第三,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宅基地是农民手中最为重要的财产权利,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限制主要是出于对农民的特殊保护,担心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失去生存的家园,但现代农民是理性的,完全有能力衡量自己行为的可行性,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其他住宅保障不会轻易流转宅基地。“资产的动态化是实现资产价值最有效的途径,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并使之静态化至少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财产管理方法。”“宅基地换房”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益尝试,在保持耕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后,节约出的宅基地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所获收益用于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宅基地换房”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宅基地的土地价值得以体现,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宅基地换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宅基地换房”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宅基地换房时宅基地使用权价值体现问题和置换后农民生活与就业问题。

首先,关于宅基地换房时宅基地使用权价值体现的问题,各有各的说法。政府方面认为宅基地换房政策是可行的,也是经过农民同意的,原有的宅基地和房屋估价4万元到5万元,到新建小城镇置换一套80平米的住宅,价值超过30万元,家庭财产增加了20多万,农民肯定是高兴的。而实际上一些农民并不满意换房,认为自己的土地利益严重受损。按照规定,主房是一比一置换,附房是一比二置换,院落空地不参与置换,这样置换下来,原本165?的宅基地房屋只能换到75?的商品房,按照规定的人均30?的标准,一个三口之家要补足到90?,其中就有15?需要按照600元/?的价格购买;而要再享受每户8?的优惠价购买,则一套98?的房子还需要另外花2.5万元,这还不算装修费;如果想住更大的面积,则要按照4000元-5000元/?的市场价购买,一些农民也因此无钱搬迁。这只是以房换房,不是以宅基地换房,宅基地使用权的土地价值没有在换房中体现。宅基地换房后,节约的宅基地将转换成城市建设用地出让,获得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归政府所有,无论是宅基地所有权人的农民集体还是使用权人的农民个人都没有分享到。其实“对宅基地换房存在不同理解的背后,是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其增值收益分配权的微弱博弈”。

笔者认为“宅基地换房”还处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阶段,换房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都还不成熟,有待改进。在换房标准上,宅基地换房过程中应当考虑农民原有宅基地的土地价值,因为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来换取小城镇房屋,一旦实行置换则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宅基地,也失去了居住的保障,所以在换房中,至少原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与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价值相当,对农民来说才公平。由于法律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其价值估量可能有一些困难,建议可以参照同区位、同质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市场价值对宅地基使用权价值估量。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宅基地流转收益不能由政府独占,农民集体和农民作为宅基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都是有权分享土地流转收益的,而且应该占有大部分,政府可以获得为换房以及公共设施建设所作出的投入。

其次,关于宅基地换房后农民生活与就业问题,有不少农民反映宅基地换房让农民住进楼房,看似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也方便了,但是农民习惯了农村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的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燃气费、垃圾处理费等费用的支出让农民感到生活的压力,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提升。换房之后,虽然政府为解决农民的就业,提供了免费的技能培训,还在工业园区安排就业岗位,但是对于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大多数人只有种田种地的技能,他们就业观念陈旧,接受新技能的能力差,大多无法重新找过合适的工作岗位,所以在一些地方,无事可做的农民成天在小区茶园喝茶、聊天或者打麻将。

“宅基地换房”不只是房屋交换那么简单,更要解决好换房后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换房后农民生产生活必然会有不适应,政府应当做的是尽快让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政府可以补贴一些费用平衡生活成本的增加,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多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技能培训课程,在引进二、三产业项目时多考虑农民的就业技能限度,增加适合农民的就业岗位等。同时要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五、结语

换一种活法篇4

关键词: 墨子;“交相利”;商业伦理精神;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092.2 文献标识码:B

虽然商业伦理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商业及其伦理思想早在我国夏朝出现的简单商品交换关系中即已存在,到商代时即有商人“肇牵轩远服贾”[1]。商品交换以物物相易为载体,其中蕴含着人际关系的诸多法则,由此形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伦理法则。在伦理调节下,交换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得以缓解、协调。因此,从交换产生的社会意义而言,商业伦理思想随着交换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并因交换形式的发展而日渐完善。

一、交换伦理关系确立的社会基础

在墨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导致的社会分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多样性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商品流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民生的一部分[2]。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显著变化,出现了大量的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他们在政治上与经济上有了相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正是交换得以产生、交换关系得以确立的主体要件与伦理基础。

春秋时期经济自由在民间的相对发展与社会产品的大量涌现,又推动了社会交换行为的频繁发生,并在客观上满足了人们追求利益的现实需要。商业交换正是在这样一种宏观的社会经济变化的环境中得以展开,并在改变主体间相互利益关系的同时,也培养着交换行为主体的权利意识,这种意识通过需要的满足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得以确立。尽管这种交换关系的确立还不具有商品交换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仅仅是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生活需要满足基础上的一种自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一方面表现为物物相易的物权转换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之间的必然联系。

使这种关系得以发生和维续,或者说在交换中起纽带作用的是日常生活的道德观念和生活规范,而不仅仅是利益追求的经济法则,满足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交换得以可能的主要动因。生活之善是人性之欲的应有之义,当满足生活需要的交换关系普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时候,交换伦理关系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伦理关系,是通过物与物交换的主体意志反映出来的,这样的一种伦理关系,墨子认为它更应该表现为一种义利关系,因为“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墨子・法仪》)[3]。只有这样,人的现实需要的满足才能在社会良序运行中得以实现。

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的精细化,使得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需要和选择。商品交换使人的生活相互联结成一个利益的关系体,它牵涉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生活上的依存性联系,墨子将这种联系描述为“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3]的互利关系,它关乎人“生”大计。既然这样,商品交换就使生产者与商人各自将生产与交换活动视为一种社会义务,或者说是生活选择的一种应该,这种义务使天下之人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相关”的利益联系,亦即墨子所言义利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性。

其所言之天下之“义利”,在交换活动中客观上会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在需要彼此达成的过程中,交换主体各方在经济中成为具有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伦理主体,这样交换的存在就成为生活的必需。墨子将这种生活需要加以规约,认为是一种具有兼爱之义的“交相利”。只有“交相利”才能“兼相爱”,才能见利而寻“义”,体现了生活需要的本质意义。具体而言,它体现了生活的一种善与不善的理念,即墨子所言“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3]的道德之义;同时,交换更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应该如何的一种信念,“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墨子・贵义》)[3]。

战国时期盗贼盛行,盗抢行为非常普遍,其时此种情形为人所共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人为何不避危难而为之,显然在他看来是有利可图。此利,既包含了商人对商业之利的追求,也包含了对商业义务的一种人生价值,是商人对其行为好与善的一种社会价值选择。正是基于商业交换的这样一种道德价值规约,故“商人用一布布,不敢继苟而售雠焉,必择良者”(《墨子・贵义》)[3]。这里墨子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交换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这既是满足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探求,而良行与善举应该成为交换行为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实生活却并非如此,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财富不断形成积聚,社会逐利之风盛行。人人不避刀斧之诛伐,竞相争利,利欲之攻伐、越人墙垣、掠人财物之举时常有之,以致商业秩序和道德观念遭到破坏,从而引起“重本抑末”的大讨论。值此情形之下,墨子不得不转向现实,强调在交换过程中应奉行的为人、为商应遵循的“交相利”的道德准则。

二、交换的道德准则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交换表现为一种物权关系的转移,好像是一种物物关系。但其在本质意义上而言,它所隐含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意志表达,它是社会关系,是人的权利的交往,它涉及到人在社会生活中权利之间应当如何处置的伦理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从交换产生的实然状况来看,交换主体间的权利失衡与异化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相对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是带有普遍性意义指向的。人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带有强烈的人格化特质,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不过是伦理的表象而已,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表达是交换的本质关系。人是交换关系的主体与承载者,正是因为有了人的意志的存在,交换所体现的经济意义充满了伦理内涵,交换关系也更多地表现为经济伦理关系。

在实际发生的交换行为中,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交换过程中的失义与利益侵害行为时常发生,交换主体间应如何规避在现实交换行为中出现的不义之举,并使之更加规范以符合天下之义,是墨子一再思考的一个人生问题。墨子注重“交相利”的“公利”原则,墨子以为交换行为应首重“义利”准则,坚决反对“不义之利”,“义,利;不义,害”(《墨子・大取》)[3]。交换必须能互利,而不仅是一种物权财产占有关系的转移,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利关系,只有这样才符合“义”的要约。墨子的这个相利是指循交换之义而致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疾以助人的天下之利,即“中万民之利”。这个利不是“亏人自利”,而是公利,它就是“义”,这是墨子一以贯之的伦理内核,只有如此方能在交换中体现“兼相爱”的精神品质。所以,墨子认为应当以“义”作为处理商业行为利害关系的准则,这个“义”就是利,是商业交换中的“相利”、“互利”,即“天下之利”。交换行为惟有这样才符合社会规范,才会相利并有利天下,从而有利于在交换中建立一个相互义利、“兼相爱”的和睦社会。

墨子强调在交换中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反对“亏人自利”的不平等。平等是交换行为得以可能的应有的道德前提,墨子后学夷子在评价墨子社会思想时说:“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滕文公上》)[4]。其视平等为墨子社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这是人性使然。所以,交换的主体在交换中应当是平等的,只有在人性平等的基础上,交换才得以体现交换主体的利益愿望,才会体现人性之欲的客观诉求,交换才会有内在的主体动机,即交换行为主体应一视同仁,视人如己,平等相待。

墨子引古代圣王贤政为例,加以印证,提出“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3]。墨子正是基于人性平等的道德认识,认为交换应该体现人性平等之善求与生活的价值所在。同时,在交换的客体上,墨子也坚持物物相值的等价观念,若不能等价交换,则有可能出现侵占他人劳动的不义之举。故其曰:“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墨子・经说下》)[3]。

墨子所言之物、价平等之义,实有合适、合宜之意,而不是物与价之间在数量上的绝对平等。只要双方都能接受,交换就是合宜的,就是合乎道德的,这实际上表达了交换双方彼此能接受的平等意愿。所以,“贾宜则雠,说在尽”(《墨子・经下》)[3],既然不能出售的原因不复存在,那只能说明价格合适背后已经表达了相互认可的合宜的平等支点,其实仍然反映了交换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伦理原则。在彼此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交换关系,可以放大“交相利”的社会效应,增进人类共同福利的实现。因此,“今天下之士,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墨子・兼爱下》)[3]。

在墨子看来,交换应以“信”为原则,墨子认为商业之诚信,有三个含义:首先,信是一种真实的表达,交换要有诚意,不能含有欺诈、造假、蒙骗之恶的目的,即“信,言合于意也”(《墨子・贵义》)[3]。交换行为本身必须是真实意思的表达,这个“信”实则是一种诚意和实在,是真实需要的客观存在,这是交换合“义”的伦理前提。所以,交换应当首重信。其次,信是一种行为,强调交换行为的实践效果。“信”是交换行为的一致性,即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墨子・修身》)[3],不能言行不一,交换必须讲究信誉,说到要做到,以维护交换双方的利益;再次,墨子之“信”强调忠信之道德意蕴,在商品交换中要忠诚、忠实、可靠,其行为可以信赖,这样交换才能做到仁义以致互惠、互利于天下。所以,墨子鼓励商品交换中应守义、忠信,而贬斥不忠不信,并以此调适人伦关系。故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墨子・尚贤下》)[3],这里充分体现了墨子对“交相利”的根本态度和立场。

三、交换的价值实现:志与功

交换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这是墨子交换伦理思想的原点,否则人的很多生活需要实现不了,生活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得不到满足,经济活动的价值就难以显现。经济活动关于增进人的幸福的功用,在诸多方面都是通过交换而实现的,人类正是通过交换(作者以为在广泛意义上而言,非正当性利益获得不在此列)来达到享受生产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并在快乐与幸福的满足上达到彼此的目的。因而交换的原始动机就是通过交换实现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并使之合理、合“义”,从而交相利,而利天下,使人的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因此,交换的伦理功用既是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归宿点,而“交相利”正是对人的需要加以制约、引导的道德底线。这样交换的产生是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为价值目标,同时在“交相利”的实践过程中,又切切实实达到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伦理效果,因而交换的志与功在人之为生的需要中达到了统一。

从商业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入手,解读商业或交换行为的伦理内涵,这是商业伦理的价值趣向,由此出发来探讨交换行为的道德问题是商业伦理的核心所指和价值所在。墨子认为社会存在的伦理境界是“兼相爱”,这是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人何以生生”的道德理想。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交往既客观地存在于这一应当的社会环境中,也更应该服务于这一道德境界的实现,这是商业活动在其外部环境中必须进行的伦理抉择。因此,墨子物权交换的价值视域始终集中在他的“兼相爱”的社会功利思想方面,交换的价值所依无非是通过“交相利”而利天下,完成由利向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人人“兼相爱”的社会和谐。因此,交换服务于生活需要,通过改善社会生活实现天下之利、天下之爱,内在地包含了由相利而致相爱的志功合一思想。

墨子的交换伦理在肯定志功合一的同时,还主张商业交往应当去除交换中的道德流弊。人人都有生活的现实需要,但不能不劳而获。墨子认为人应当通过劳动的方式养育自己,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3],人应当在劳动的创造中,使物由“自然”而入“人化”,并通过交换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通过劳动所获物权关系才是合乎道德的,这也是人“皆欲富贵而恶贫贱”(《墨子・尚贤下》)[3]的人性体现。在此基础上,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的物权占有关系的转换,也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实现它。相反,“入人桃园,窃人之桃李瓜姜者”与“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一样,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故”。所以,类似“角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蚤丝者,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墨子・天志下》)[3]。

在墨子看来,如果交换的价值实现不能达到志功合一的效果,则后果不堪设想,“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墨子・尚贤下》)[3]。因而墨子要以“交相利”之“义”规约交换关系,物权的转换与迁移应当在合乎“义”的形式下发生,所取之物应当“劳”、“实”相当,即应当“义”、“利”一致,这里实则已经蕴含了现代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思想萌芽。墨子在这里以“义”来规约物权的转换,并在此过程中践行“除天下之害”,以达“兴天下之利”的兼爱目标。这在汤因比看来,墨子将普遍的爱作为义务,是拯救人类的唯一希望,这比孔子的爱(指服从宗法之伦的爱有差等的“仁爱”)更为当今社会所需要[5]。

四、“交相利”伦理精神的现代启示

墨子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即已提出“交相利”的商品交换原则,具有超越于时代的深刻内涵,不论其思是否合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仅就其提出的“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的商业交换法则而言,其中蕴含的商品关系的一般共性思想意义深远,为后来者深入思考交换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了遐想的可能。商业行为选择的多元化孕育着商业价值的多元冲突,这是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困惑之一。商业主体的善恶调控及其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在道德认识上的理性能力。自我认同的利他主义常常会跃出商业道德的阈限,而走向个人经验的泥潭,甚至迷失在“道德角色”与“道德人”的纠结之中。墨子“交相利”的伦理精神,对商业伦理的这一现代性困境的消解,或有借鉴意义。

墨子的“利”关注人类生活,“交相利”是互动关系中的“人人之利”,既有国家层面的大利,也有个人之利,是交互关系中的社会之利、“天下之利”,故孟子评其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交相利”反对利己主义的恶,尊重人的合理需求,它反映了人之存在的利益交互的善,体现了“人”及其一切关系的存在意义。以此视之,“交相利”内在地包含了生态主义的交往需要,富有古朴的生态伦理之义。因此,现代商业伦理规范的建构不能仅仅考虑商业的契约关系,现代意义上的契约所蕴含的自由、平等的伦理内涵,已经不能诠释商业活动关涉的人及其存在的关系,也难以涵括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发展的伦理关系。商业活动应当更多地叩问人的权利和人类的权利,甚至环境的权利,从而在更宽阔的视野中寻求“交相利”的道德本质。以此为指引,对现代商业犯罪的遏制与惩治,将不再沦为法律的表象,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伦理需要,这样“交相利”的伦理精神才能真正转化为商业立法的刚性内核,如此商业立法的实践意义才得以真正确立。

参考文献:

[1] 朱安群.尚书直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408.

[2] 白寿彝 .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6-100.

[3] (清)毕沅校注本 吴旭民标点.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8,13,24,33,35-36,53,55-56,103,116,118,141,144,154,166,182,184.

[4] 唐满先.孟子直解[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486.

换一种活法篇5

关键词:幼儿牙齿;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5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换牙可能比让他们弹钢琴、滑旱冰、学算术更重要。因为,新长出的恒牙几乎要伴随他们一生,而且关系到饮食、面貌,甚至心理。换牙期的保健与护理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牙齿是否整齐、美观。因此,家长、老师在此期间应该对孩子加强护理,让孩子拥有一口好牙。

一、案例记录

记录一:红红的番茄炒鸡蛋,还有香香的鱼肉丸,今天的饭菜可真香呀!小朋友们正大口地吃着的时候,雨婷抹着眼泪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吃不完,菜盛得太多了。”于是,我看了看她的碗,心中已有数了,“不是很多呀,你看子菡都快吃完了,不哭了,小心一会儿呛着,细嚼慢咽地吃,我们等你。”雨婷犹豫了一会儿:“这番茄有皮,塞牙,不好吃。”“塞哪儿了,我帮你弄出来,你越不吃蔬菜,牙长得越不好。

记录二:在活动儿歌《小牙刷》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习儿歌,其实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活动开始我让幼儿表演自己各自的刷牙方法。通过观察,选出3~4个不同刷法的幼儿在前面表演,让幼儿观察他们刷牙的姿势,他们对刷牙的方法有不同观点的争议。于是我便提出疑问:“小朋友的刷牙方法可真多呀,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于是,我们开始一起学习儿歌《小牙刷》,并观看正确的刷牙视频以及换牙过程。还没等我提问,一些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上下刷牙”,“把牙刷顺着牙缝,这样上下刷”。……琅琅上口的儿歌内容使幼儿理解了刷牙方法,接着我又拿出一副牙齿模型,与幼儿一起研究刷牙的方法。在活动中请陈天睿、林欣、陈姝婕等小朋友来做示范,在大家的帮助和自主体验下,幼儿们都学会了如何正确刷牙。

二、行为分析

幼儿到了五六岁时乳牙开始逐渐脱落,换上的将是伴随他一生、影响他一生的恒牙。换牙期的口腔卫生保健对于牙和颔面部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换牙期如果不注意卫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及时正确地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换牙的知识,则可以使他们尽快适应这一生理变化,并学会科学地保护牙齿。美观健康的牙齿将有益于幼儿的生活与学习。换牙期是每位孩子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幼儿在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常识懂得并不多。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牙齿方面的教育指导也不到位,有的还会出现指导不科学的情况。幼儿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对幼儿统一要求多,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多,但执行的效果不太好。大班是幼儿换牙的高峰期,也是关键期,教师为使幼儿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吃蔬菜、肉类及漱动中都作了要求。

三、教育措施

1.幼儿在体验中成长,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一切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以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的活动及体验为载体,引导幼儿在多种体验中,学会生活。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重要教育价值,充分发挥环境有效因素及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如:利用宣传画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换牙周期、换牙保护的方法等。制作一些保护牙齿的工具,使幼儿通过观察、体验、了解、并接受这段成长经历。这种方法避免教师的过多指导和干预,让幼儿亲身体验换牙的各个时期,使幼儿在此过程中有序地进行。

在洗漱间墙面上装饰可爱的卡通形象,如小猫举着小牌子上写着“快来漱漱口”,一只毛茸茸的松鼠身上写着“少吃糖”,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在孩子们欣赏画面的同时,起到了提醒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墙壁会“说话”。利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感受换牙的过程及如何正确的保护牙齿的方法,从而引导他们在换牙时注意养成不用舌头舔,不啃咬手指甲、铅笔、不咬嘴唇、不用手摸等良好的习惯。我们还及时组织孩子开展“我长新牙了”、“换牙我不怕”、“换牙要注意什么”等换牙期卫生保健指导活动。引导孩子们相互观察,找找哪些小朋友换牙了,哪些小朋友还没有换牙;通过谈话、观看图片、倾听故事,让孩子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什么可怕的,换牙说明小朋友长大了。同时,教师将幼儿活动中制作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区中。在区域里,幼儿可用镜子照照自己的牙齿,观察它们的形状,了解它们的作用。并投放牙模以及洗漱用品,让幼儿体验刷牙的方法。

2.评价主体的转变。幼儿园里活动要求较多,幼儿为让老师喜欢自己,努力做好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往都是教师的建设性评价,但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在此活动中,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将教学活动转化为他们的自愿活动,设置疑问,去验证问题等。幼儿对问题的探索欲望强,积极参与活动。幼儿学会了倾听、思考、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规则不是老师强行要求的,而是他们自觉遵守的习惯。

3.以构建家园共育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提升孩子发展潜力,以孩子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终生受益。

换一种活法篇6

1.角的变换。三角变换中,角的变换是关键,题目中往往出现较多的差异角,注意观察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半等关系,沟通条件与结论之间角的差异,化多角为单角或少未知角的数目。凑角法是我们经常采取的变换方法,解题时首先要分析已知条件和结论中各种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来选择适当的公式。凑角法表面上看是将角化简为繁,实际上这种变换恰恰体现了由未知角向已知角转换,用已知角表示未知角的思路。

2.函数名称的变换。在六个三角函数中,正余弦是基础,应用最广。其次是正切,通常把割、切化为弦,变异名为同名,化成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变换,方便解题。切割化弦是三角变换的一种常用方法,若能把所给式子中的三角函数都化成同名、同角的三角函数,这样便于下一步变换。实际上这种三角函数的化简是代数式的变形。

化简tan243°+ctan351°-tan9°-ctan117°。

3.常数的变换。在三角函数的运算、求值、证明中,有时需要将一些特殊常数转换为三角函数的值。

比如把 等转换为三角函数。这样就给我们解题增加了许多可用的工具。常数的变换是三角变换的另一种方法,若能熟练地运用特殊常数,便能方便解题。

这里尤其重视常数1的各种变形,常数1既可变为,也可变

为sin2θ+cos2θ。例如: 。

4.公式的变换。三角公式是变换的依据,应研究每一个公式的作用与用法。掌握每一个公式的特点,不能仅局限与它的正用,逆用公式往往也能解决问题,能够熟练的正用、逆用、变形后用。

比如sin2θ+cos2θ=1可变为sin2θ=1-cos2θ,sin2θ=(sinθ+

cosθ)2-1, 等。

5.幂的变换。相当多的题目中,三角函数的幂次有高有低,各不相同,非常不方便运算。利用是“升降幂公式”对某些三角函数的幂次进行升幂或降幂的变换,如对高次幂进行降次变换或对低次幂进行升次变换。

如 等。平方升次变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幂的变换也是三角变换中一种常用方法,合理运用可方便解题。

6.和差与积互化。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也是中学数学中经常遇到的或可采用的。当题目中出现三角函数间的和差或积的形式,而无法在进行下一步变换时,可采取应将和差化为积或将积化为和差的措施,以降低题目的难度。和差与积互化是三角变换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很多题目中都会涉及,需要正确恰当地运用,这样才能迅速解题。

7.结构变换。结构变换就是从角、三角函数和式子结构差异入手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构变换有时需对条件的结构进行调整,有时需对结论的结构进行调整,有时需同时对条件和结论的结构进行调整。采用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式子,引进适当的辅助式,或作配方,或重新分组,或交换,或移项等等。结构变换这种技巧是三角变换中常见的技巧,若能恰当灵活的运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原命题得证。

8.设元变换。解三角题,还常用其他数学方法,如换元法、代入法、消元法、配方法、构造法等。通过对题目进行变型,恰当引入新的变量,称之为设元变换。在某些条件下,通过设元变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中出现“sinθcosθ,sinθ±cosθ”方法是换元,即令sinθ+cosθ=t。把三角变换同其它一些代数方法结合起来,降低难度,迅速取得想要的结果。

例如:求函数y=sinθ+cosθ+sin2θ(θ∈R)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设t=sinθ+cosθ,则 ,所以,-√2≤t≤√2,且sin2θ=t2-1,换元后得 所以,当t=√2时,取最大值为√2+1,

当t=-时,取最小值为-。

9.辅助角变换。一般情况下涉及三角函数的周期和最值问题时,常常将所给的已知式变换为某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来解决。熟记公式asinθ+bcosθ=√a2+b2sin(θ+φ),确定辅助角的φ是解题的关键,还应注意恰当的运用公式,找准运用时机。也就是说当题目出现形如“asinθ+bcosθ”式子时,大多都采用辅助角代换去解决。

10.轮换角切入。对变数字母按照某种次序施行一次轮换后,得到的还是原来的式子,那么就称这个式子具有轮换性。三角函数中有些题目很抽象,但恰好具有轮换性的特点,通过观察我们可看出它有一定的轮换性,我们可以从这方面着手解决问题。例如:题目最后的结果是y=α2+β2+γ2,则α、β、γ具有轮换性,y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ABC中,已知三角形的三角关系式y=2+cosBcos(A-C)-cos2B。

1.若任意交换A、B、C的位置,y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试证明你的结论。

2.求y的值。

解:1)因为,y=2+cosB・cos(A-C)- cos2B

=2-cos2Acos2C+sin2Asin2C-cos2B

=sin2A+sin2B+sin2C

所以,y不会发生变换。

2)不妨设B为锐角,则cosB>0,cos(A-C)≤1,所以:

,故当A=B=C=时,y取最大值。

以上这些变换都是提高解三角变换题目的能力。提高三角变换能力的途径在于:

1.学会创设条件,为灵活运用公式铺平道路。

2.掌握运算、化简、化归的方法和技能。

3.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发散思维转为定向思维。

4.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换一种活法篇7

关键词: 话轮转换 大学英语课堂 口语课堂 小组讨论

一、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大多采用讲座型教学模式(lecture-format),即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fronted),强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主体。课堂的主要活动方式则是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填灌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状态,不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能力、词汇量、语法知识方面也许尚可,但语言交际能力却不令人满意,更谈不上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交际教学法(CLT)的兴起,近20年来,我国许多英语教师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步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而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念、思想。于是英语语言教学把重心从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转向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投身实践“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中,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

关于“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国外许多学者已对其优点进行过论述:如Littlewood(1981),Long & Potter(1985),Long(1990)。国内一些英语教学者也有此方面的探讨,比如范烨的《小组讨论的主题设计》(2001)就较为详尽地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意义的讨论主题,改善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手段和方法,以促进、鼓励和激活学生的参与,避免浪费时间、混乱和讨论失控的现象;可见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确实非常有影响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传播、交流和交际的工具和手段,我们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小组讨论就能满足这种能力的发展,并能拓展这种能力。

二、利用“话轮转换”机制来组织有效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理论用于课堂的学习活动方式,小组讨论是小组活动中最常用的形式。它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于讨论话题及实施步骤的设计和控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这种配合除了和语言能力和情感因素有关外,也会与学生对交流策略的掌握程度有关。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利用“话轮转换”策略来有效地组织小组讨论。

1.“话轮转换”定义、规则和策略。

话轮替换是话语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参与讲话者在谈话中组织自己进行有效接替话轮的一种方式”(M.Mccarthy,1991:127)。在任何一个自然的口语语篇中,话轮的接替往往自然而流利,除了偶尔发生的话轮之间的沉默,很少有话语重叠(overlapping)和插话的现象发生。但是,在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中,这种话轮接替的规则常常遭到违反,似乎话轮的接替并不是那么顺利。在口语课堂或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尤其是在大学低年级的小组(一般由至少3人组成)活动中,总有一两个学生讲起英语来,滔滔不绝,一直把持着话轮,而这个组内的其他学生总是沉默不语。

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CA)中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话轮转换的规则表现为三种形式:

1)发话者指定或选择下一个发话者。

2)若发话者不选择下一个发话者,受话者主动发话。

3)若上述两种情况均未发生,发话者继续发话。

话轮转换策略一般有:接续话轮策略、把持话轮策略和施与话轮策略。

2.话轮转换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中的应用。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要比在教师主讲的教学方法中说得更多(Pica & Doughty, 1985),并且话轮更多(Long etc.,1976)。教师可以在话轮转换策略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一对一练习、小组练习或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话轮转换的技能,获得会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李悦娥等,2001)。

大学生已具有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只是缺少必要的信心、勇气和机会。①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人组或多人小组,这样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学生将较易克服障碍,积极参与,轮流完成交流目的。②课前准备: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有趣的相关资料,包括一些词汇、话题、示范对话和短文,让学生能课前准备、组织表达,这样在准备之后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踊跃发言,避免课上紧张、害怕在同学面前犯错误。③活动设计多样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取多种话轮讨论形式,如小组活动、辩论、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有趣的循序渐进的课堂活动,这会吸引更多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所有练习任务,轮流练习口语。④信息反馈:话轮讨论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教师课上要针对活动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难点,适时地提供建议,有效地监督活动进展状况。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信心和鼓励,这需要教师能给予正确评价,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错误,要以适当的方式指正错误,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互动、练习表达。

三、话轮转换理论在大学英语交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优缺点

将话轮转换用于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策略确实有它独特的优点,如在讨论中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削弱了教师对全班的支配作用;增加了学生参与量;增加了学生使用新学语言的机会;促进了合作学习;使教师起到了督促者与顾问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Jack C.Richards & Charles Lockhart, 2000)。

但这种策略在实施中也有它的麻烦,如在真正组织讨论时却总不能如先前设想的那样顺利进行,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所有成员的参与由个别学生的发言所代替;某些学生不知如何来顺接别人的话语,如何很好地把发言机会自然地交给其他人。由此带来的是某些善于表达的学生的滔滔不绝和随之而来的令人尴尬的沉默。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这种表现尤其明显。

四、结论

娴熟的话轮替换是交际能力之一,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能。它要求一个人在观察话轮进行的同时,判断获取发言权的机会,而且还要考虑一旦获得发言权后应该怎么说。这种技能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没有这种能力,一个外语学习者即使具备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也无法有效地用外语进行自然会话(吴宗杰,199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交给学生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学生话轮转换技能的培养。本篇文章旨在希望通过把这一方法运用于课堂小组讨论的设计和练习,能使得小组讨论这一活动体现出其优势,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McCarthy,Michael.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吴宗杰.外语课堂话论类型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

[4]范烨.小组讨论的主题设计[J].外语界,2001,(3).

[5]William Littlewood.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换一种活法篇8

关键词 水污染;分子生物学技术;反渗透

中图分类号 X7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24-02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农村有70%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水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水污染的传统处理方法分为三类;即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另外,有关水污染的新兴处理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学技术、SBR法、超声波技术和人工湿地法等。

1 物理法

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污染物的方法。物理法又分为沉降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萃取法和反渗透法等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较新的处理污水方法。

1.1 沉降法

应用沉降法可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同时也可以回收这些颗粒。

例如用石灰沉降法处理含氟废水。磷矿加工中产生的含氟废水,氟多以氢氟酸、氟硅酸及其盐类为主要形式存在于废水中,当加入石灰后,反应生成溶解度较低的氟化钙后,将氟化钙沉降分离,从而降低废水中氟的含量,达到净化的目的。由于石灰(或电石渣、石灰石等)价廉易得,工艺简单,投资省,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处理含氟废水的一种方法。

1.2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的原理是把污水通过具有离子交换能力的物质(称离子交换体或离子交换树脂),使交换树脂上的活性基团上的相反离子同污水中的同性离子进行交换,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树脂类型一般选用OH型。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出水率高且出水的水质好。适用于处理量不大、含量较低、组成单纯、有较高回收价值的污水,因为费用较高,目前使用有限。可用于饮用水的净化。

1.3 吸附法

吸附法是指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回收或去除污染物,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常用的吸附剂有很多种,如:活性炭、活性铝、腐殖酸树脂、斜发沸石、麦饭石等;最常用的吸附材料为活性炭,其吸附原理和离子交换法有类似的地方,如活性炭对六价铬的吸附如下:

RC-OH+Cr2O72--RCO……H+……Cr2O72-

此法是一种较成熟且简单易行的废水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处理量大而浓度较低的水体系。

1.4 反渗透法

反渗透是当溶液中施加在浓溶液一侧的压力大于渗透压力时,浓溶液中的溶剂通过理想的半透膜向稀溶液中流动,即溶剂的流向较渗透而言发生反转的现象。

反渗透法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新方法,在处理污水方面效果明显好于离子交换法、蒸馏法、臭氧杀菌法等方法且在自来水的净化处理上效果很理想,可用于工业部门的清洁生产、缺水地区的废水处理回用、农村微污染的原水饮用水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等领域。但由于反渗透膜和过滤器的成本高,反渗透设备的造价与售价远远高于其他方法,所以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见表1)。

2 化学法

上一篇:学会宽容作文范文 下一篇:小班识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