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06-14 06:26:01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 要:建筑类学科中,结构设计课程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实操技能运用、设计灵感开发、整体协调能力。建筑结构设计较为注重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所以高校在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方案设计和理论实践的结合,结合现实案例开展教学,最终形成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文章对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教学;改革

一、工程施工案例教学

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上要严格按照《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执行,据学生反映,规范中的知识要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较难理解掌握,与实施中的实体较难互相联系起来,学生缺少整体观,目前所掌握的只是对拆分开的单体构件设计技能,对建筑整体的设计目前还处于思路模糊状态。

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将采用教学与实体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授课。比如,在“框架与剪力墙结构设计”这一课中,我们选用一个建筑中的框架剪力墙作实际案例分析教学,避免产生以前教学时内容空洞乏味的现象。引用实物,通过参照实体分析柱网的布置、剪力墙的数量、剪力墙的类型、墙体的单元划分、简图的计算、总框架的确定等系列专业知识要点,让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规范条文相融合,逐步理解应用,让学生分清在不同的抗震条件下相关内力的组合要点以及与其相匹配的设计系数。通过这种模式的授课,帮助学生建立对结构设计的整体思路以及工程概念,同时也对规范条文内容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这种教育模式将抽象的知识内容与实体对应联系,大大减轻了学生在认知方面的负担,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汇总多门学科知识、交融式教学模式

建筑结构设计专业有学科范围广、涉及学科多的特点,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构建全方位、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根据此特征,该专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老师要给予细心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该专业的联系与作用,让其能对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合理安排,重视自我的基本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制图、立体构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学习。抓好学生对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在形态上的关系感悟,重视造型设计的韵律、节奏、结构与变化的呼应处理的同时,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课程中穿插建筑艺术美术类的课程。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在基础知识积累方面下功夫,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与此同时融入建筑历史、建筑文化知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全方位性。但是众多学科知识交融讲授,必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内容混乱,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为学生理清思路,通过“并联式”“串联式”这两类知识结构一起搭建。

三、图纸、模型实践、反馈教学

依据专业特点,教师及高校可以在学生完成图纸绘制后,采用模型展览的方式来收集、采纳参观者的意见,让学生的作品在反馈中得以提高。第一,可以通过打印或制作图册将学生的设计方案图、计划施工图进行展示,或将作品形成三维效果图,在班级内、年级内或全校@开展设计作品展,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第二,还可以在模型制作中加入灯光、局部环境规划等环节,在提升模型整体效果的同时,加强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展览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展览中与好作品互相学习、竞争,逐渐形成阶段性成果,此类成果也是社会及其他相关单位、人员了解学校教学能力、学生创作能力的平台,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奠定基础。教师则可以将展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并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持续改进。

教学的改革为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带来了新的尝试,总结了有益经验,对以往的单向授教方式造成了一定冲击,最终完成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不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吸收有促进作用,在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上也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肖 平.浅析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217-218.

[2]牛海成,徐海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72-75.

上一篇: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下一篇:基于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发光的乙烯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