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投资现状及投资效率分析

时间:2022-06-14 06:00:47

重庆市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投资现状及投资效率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庆各级教育投资的现状,指出重庆各级教育投资不合理,其次使用教育经费指数实证说明投资初等义务教育比投资高等非义务教育更有效率,并提出了促进重庆各级教育投资平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重庆市;教育投资;效率

一、 重庆各级教育投资现状

1.重庆人口受教育程度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全市拥有三千多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4.8%。重庆市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市发达经济圈包括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9个行政区。总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6.6%。占全市总人口的17.4%,城镇化率达79.8%。渝西经济走廊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盛区、双桥区等12个区县(市),该区已初步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渝西经济走廊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8%,占全市总人口的32.2%,城镇化率为26.5%,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等19个区县(自治县),总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5%,占全市总人口的50.4%,城镇化率为18.0%,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发展滞后地区相似。

因此重庆是大农村包围较小城区的格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面积广大是重庆不同于其它大型城市的主要特点,也正式这些特殊性造成了重庆人口文化教育的程度显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重庆作为直辖市虽已十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取得相当惊人的进步,但是与其它三个直辖城市相比,在人口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上的差距仍是很大的。本文选取了2005年北京、上海、天津和全国六项比重指标与重庆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如表所示,重庆在乡村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上远远超出了其它三个直辖市,基本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文盲率为11.6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2%,在高等教育上还远不如其它城市,虽然在小学文化上取得了42.30%这样高的比重,那也有重庆本身人口基数大的内在原因,同时天津、上海和北京在这一项上比重很低也是由于这类城市是全国人才聚集地,生活成本昂贵,年轻人新的生活观念和出生率偏低等因素所致。

教育的城乡差异体现在重庆地区内三大经济圈之间,这同时也说明了重庆地区内差异。高层次教育、优质教育2/3以上都集中在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口只占全市的1/5),在生均教师、生均校舍面积和中学升学率上都市经济圈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经济圈地区[1]。其中都市经济圈的中学升学率常年是渝西走廊经济圈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的两倍。

2.重庆各级教育投资现状

我国教育分为九年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而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则具有较明显的个人产品属性,因此,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其财政性经费应集中使用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即教育投资的分配应向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倾斜,而对那些并非具有较强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应逐步扩大非政府资金承担份额或转由社会力量提供[2]。从世界各国教育投资分配的一般规律看,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时,教育投资通常也是优先保证初、中等教育,只有在初、中等教育基本普及时,才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政府对非义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一直是进行高投入,虽然从1993年―2004年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与对小学教育投入比不断下降,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仍然较高。以生均经费为例,虽然我国小学生均经费与高校生均经费之比从1993年的1:25.20下降到2004年的1:4.92,但两者绝对数的差距还是较大。

二、 重庆各级教育投资效率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级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高等教育投资偏多,基础教育投资偏少,这种现象在重庆也不例外。但是很多国内外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小学,初中等的教育投资比对高等教育投资更有效率[3]。本文选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来比较投资效率的高低。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GNP(GDP)的比例,实际上体现了每年一个国民拥有的GNP可以支撑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状况,指数越低,说明教育投资的效率越高[4]。用这个指标来研究生均教育成本,它既能反映了教育经费与人均经济收入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有相对的稳定性,用这个指标可以比较各类教育的生均经费的相对差异水平,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指标。

仍然以重庆市为例,从1990年到2000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不断增加,说明投资效率不断降低,但从2001年起,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不断下降,同样说明重庆市高等教育投资资金的利用效率从2001年开始不断提高,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生均经费指数在不同省市地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波动区间,重合部分极少。变动规律为: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指数越高,由高到低的位次为: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直辖市。如果按照生均经费指数来衡量教育投资效率,虽然重庆市的教育投资效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重庆市排在全国各省市的第24位,全国4个直辖市排序分别是上海、天津、重庆和北京,重庆排在第三,效率最高的山东省则是重庆市的2倍多,重庆市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在全国来说是较低的(见表2)。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投资效率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以上说明,教育投资向高等的非义务教育倾斜并没有真正换来高的效益,相反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而言,大力投资初等的义务教育却可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大的效益。我国目前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理应保障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虽然从表1的比重结果看,重庆的教育投资似乎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结合重庆的特殊性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占重庆总人口2/3的乡镇地区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才能真正提升重庆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扩大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相对于扩大高等教育而言比较节省成本同时又容易得到收效的方式。

三、 平衡各级教育投资,加快城乡教育统筹

明确教育投资重点,解决好教育投资的问题,是做好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是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重庆建设的关键环节。

(1)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要高于非义务教育的投入,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大和加强重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确保管理好、使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3)建立和完善国家资助体系。在资助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群体和人群倾斜,应向贫困地区倾斜。落实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4)积极开拓新的教育投资来源,特别是非义务教育投资渠道,缓解对义务教育投资的冲击。积极正确的开展“银校合作”或“校企合作”的投资形式,发挥资本市场对高校投资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委.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 促进重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J].教育政策法规通讯,2006(5):8-12.

[2]吕东伟.不断创新高等教育融资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8-31.

[3]周贝隆.试以效益眼光看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1-33.

[4]武毅英,罗丹.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02-108.

上一篇:商业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 下一篇: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