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初探

时间:2022-06-14 04:56:57

智障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初探

(庄河市特殊教育学校辽宁庄河116400)

教育平等与社会公正是每个公民的理想,让残疾人融于主流社会,有序地、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学习

活动,是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化教育是培智教育内容的一个重

要方面,旨在让智障学生初步掌握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以获得参加社会

生活的资格。

一、开展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化,这对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挑

战。而社会、学校、家庭面对这种变化的教育策略相对跟不上,家长对智障学生过分宠爱维护,使得智障

学生缺乏交往,导致智障学生应付社会生活的总体能力发展滞后。因此,对智障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就显

得格外重要和必要。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智障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

经验,逐步掌握社会规范从而融入社会的教育过程。其目标是让智障学生初步掌握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以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资格。

二、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使智障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成员,必须首先使智障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自理生活的能力,训练

他们学会使用日常生活用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自己吃饭、洗脸、洗手、穿脱衣服、折叠被子等。

(二)促进智障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积极的自我意识是智障学生最初与别人进行合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我们要注意智障学生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积极主动关心智障学生,为他们提供探索周围环境和解决问

题的活动机会,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从而产生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

控制的能力。当智障学生能成功地与别人及外部世界相互作用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就能得到正确的发展。

(三)完善智障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品德行为

要使智障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形成良好的社会品德行为。主要的内容如爱父母、爱集体、爱

劳动及与人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帮助、合作等。智障学生往往是非观念薄弱,他们把父母或老师的话绝对

化,认识肤浅,受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的表象所制约。在我们对智障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社会品德行为培

养时,必须考虑到智障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提高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智障学生的交往包括与成人的交往以及同伴间的交往两个方面。智障学生与成人交往,包括与父母亲、亲

戚、邻里、长辈、老师以及同龄朋友的交往,只有通过这些交往,智障学生才能学习社会生活经验和一切

文化知识。

三、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几个途径

学校、社会、家庭三者要紧密联系,形成立体化教育网络,构建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

合力,事半功倍地实现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目标。

(一)校园要发挥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校园是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合理地安排智障学生的一日生活,充分利用智障学生的一

日活动加强教育。

1、创设有效的社会化环境

环境对智障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的社会化环境主要是指为智障学生提供环有利于智障学生进

行社会往的丰富环境,让智障学生在校园的各种活动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模仿社会活动,以达到

适应社会的目的。

(1)提供开放、自由探索、交往的环境。

打破校园过去传统的活动室布置格局,开辟便于智障学生发展的活动区域,大队部可根据智障学生的发展

情况,和智障学生一起设置开放性的活动环境,做到师生共创,从而达到社会化教育的目的。智障学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选活动区进行活动,在活动区中,智障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交往能力得

到了发展,懂得了谦让与友爱,学会合作,促进了智障学生社会化。

(2)创设生动形象的活动环境,强化智障学生的社会。校园进行社会化教育,主要通过智障学生的

活动来实现。因此,特教少先队组织可以根据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等,生成各种主题活动,为

智障学生观察、了解社会提供机会。

2、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化活动,发展智障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每个智障学生要在社会中生活,就需要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交往,才

能达到彼此协调,交流感情,学会各种技能的目的,校园应为智障学生提供交往机会。

(1) 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有的智障学生不知如何帮助别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少先队经常开

展"互帮互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体会到了交往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活动交流,

智障学生的交往水平会不断提高。

(2)校际之间的伙伴"手拉手"交流活动。少先队组织可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为智障学生提供交

往的机会。"手拉手"是非常良好的一种交往实践形式,互相通信、互相访问,能帮助智障学生走出"自我封

闭"的角落,学会与健全小伙伴交往,能满足了智障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还能为智障孩子的生活打开一扇

窗,让他们通过实践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庭教育对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家庭是人类的首属群体,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在家庭中进行的社会化,有着早期性、教育和生活的一致

性、施教者和被教化者关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家庭是校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合作能力。特教少先队组织应采用多种

形式,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促进智障学生的社会化。

1、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同心协力培养智障学生。可开展开放日活动,定期让家长来学校参观

;举办亲子各种活动,让家长了解智障学生在学校的的活动,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好地配合学

校进行教育。也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接送学生、家访等途径相互交换情况,随时提取意见,共同探讨教

育方法。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优化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教育环境。

很多家长忽视智障学生的教育;不重视智障学生个体的发展,忽视智障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等。不同的家

庭,其家长的素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多和家长交流,可创办家长学校,举办讲座

,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指导孩子的能力,从而也能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三)社区教育是智障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催化剂

社区是智障学生社会化的第三课堂,是学生学以致用进行第一次实践的主要场所。特教少先队要充分利用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等,拓展智障学生学习、实践的空间。比如邀请社区的交警叔叔来给智障学

生上课,演示在大街上指挥交通,教智障学生识别各种交通标记,使其了解交通规则;带智障学生到社区

的大街、超市、公园、银行、菜场等实践、参观,萌发智障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积极发

动智障学生投入社会活动,如:带智障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都有利于智障学生社会行为的形成。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要抽取小组中的一个人做噪音监督员,或

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的问题和方式都不相同,但教师要事

先做出阶段性问题的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提高,发挥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

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仅仅是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实践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广大同行批评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张明生 关文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徐世贵 开明出版社 2003.11

上一篇:谈思想品德快乐课堂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应具备的几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