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思想道德防线

时间:2022-06-14 04:32:21

构建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思想道德防线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反腐和改革双管齐下。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大潮,正席卷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教育系统作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行业部门,掌握着行政管理权和经济处置权的各级领导干部,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其中,既有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先锋表率,为民族复兴和科教兴国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也确有不思进取、思想变质、昏庸腐败的蛀虫败类,走向了罪恶的深渊,败坏了教育的形象,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处。究其原因,无不归结于“功源自良欲,罪始自劣欲”这句古训。

问题的提出

有人说,欲望是人内心涌起的需求“风暴”,是燃烧行动的浓烈“火焰”。也有人说,欲望是潜在人们心底的毒蛇――在它冻僵时,它不会伤害你;但当它苏醒时,它就会放出毒素。欲望是推动生命之舟的风帆――凭借风帆驾驶船只,可以行程千里而不停止;但是,放纵风帆而收不住,定然会有覆舟的危险。诚哉斯言!我们每个人要让自己的生命之舟一路高歌,扬帆远航,驶向理想的彼岸,关键是要驾驭好欲望这只风帆。欲望并非都是积极的,但它是可以控制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理性的内在思索,支配得体的外在行为,实现可行的奋斗目标,走过恰当的人生之路。作为一名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理当“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让教育的形象更美好!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我教育,有效驾驭自己,不断用“良欲”驱逐“劣欲”。

一位医学专家曾经说过:“欲望就是心态,态度决定一切。”可见,驾驭好欲望必须调整好心态。那么,应该怎样调整心态?怎样才能构筑起预防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思想道德防线?笔者以为,培养“三心”以扼制“三心”是良策。

如何培养“三心”

培养知足之心 凡生者,欲望似海水不会枯竭,追求如星移不会停止。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不追逐时髦,少牢骚抱怨,善自我安慰。这并非是要人们安于现状,而是指在雄心勃勃开创事业的同时,要学会淡泊个人名利,学会自我保护。朋友、同事在闲聊时,总不免有人感慨:“人比人,气死人。”言下之意,搞教育的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没法比。不比还好,一比就心理失衡。其实,心理平衡与否,不在于比不比,而在于比什么,如何比。教育领域中有一些人,言必称“我们做穷教师的如何如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职业的自卑感,往往同他们没有全方位地比有关。在职务、待遇、生活等方面,他们只比高不比低,只比横不比纵,只某个方面比而不全面比。“人比人”,不能只比职务、比待遇、比生活,更应比思想、比学习、比业绩。教师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应该认识到教育事业的特殊价值,必须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看待自己的职业,把自身的工作与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联系起来,把教育事业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自己生命的存在形式,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倘能如此,教师们不仅不会产生职业的自卑感,相反,还会由衷产生职业的自豪感,且内心一定会涌起“此生足矣”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基于此,教师们如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去与人比:才能与强于我者比,境遇与差于我者比;学问与胜于我者比,修养与高于我者比;业绩与大于我者比,享受与低于我者比。这样的“人比人”,不仅不会“气死人”,还能激励人、教育人。

培养平静之心 人要善于解脱自己,不断消除烦恼,保持心态平衡。当心绪烦乱的时候,当欲望膨胀的时候,当对将要引发的意念最终敲定的时候,不妨先让大自然的纯净风情去洗刷灵魂,去感悟漫漫人生的真谛,去审定即将显现的行为。如今,教师这个职业,其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和职业风险,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没有万贯家财,但也不为贫穷所迫,不为厄运所困。平心而论,全社会已经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作为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作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的“掌门人”,亦当思考:如何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人民的称誉?如若整天只是一味议论谁“日进斗金”,一味羡慕谁拥有了别墅、汽车,一味地在待遇、收入、生活方面与人攀比,难免心理失衡,难保不误入歧途,令自己成为追名逐利之徒,甚至变成囚徒。在教育系统,在教师们的身边,真进了班房的,还用举例吗?不能常持一颗平静之心,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衡,以致不择手段,“取之无道”,在攫取财富的同时,也将获得栅栏和铁锁,处心积虑之后带来的却是鸡飞蛋打、追悔莫及,人生也就变成了一场追逐海市蜃楼的游戏。到头来,只能是“一场游戏一场空”,既毁了自己,又害了家庭,更丢了事业。

培养悔过之心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他才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在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云:“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很多人都知道,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竟是因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没有拧紧而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很多人也都看到,那些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受贿、腐败渎职的案件,那些犯罪分子的人生败笔,其起因也往往只是一念之差,没有注意自身的小节,没有拧紧心灵的“螺丝钉”所致。由此看来,培养悔过之心,学会“三省吾身”,及时修正错误,做到防微杜渐,保持洁身自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防止自我心理失衡、思想变质、铤而走险、误入歧途的前提和基础。

怎样扼制“三心”

政治上扼制浮躁之心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能平庸度年华”。追求政治进步、实现卓越发展是有志者之为,无可非议。世上的人们大都急功近利,梦想快速发迹,奢望一夜成名,却不明白凡事总得有个过程。只有放弃投机取巧的心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真正的成功与辉煌才会垂青于你。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千秋伟业,来不得急功近利,不可能让你一夜成名,真正的教育者永远成不了“暴发户”。作为教育者,无论是追求个人的进步,还是谋求事业的发展,切忌浮躁虚夸,而应求真务实,切忌纸上谈兵,而应扎实求索。既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患得患失,也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宁静平和的心境,书写教育人生洒脱飘逸的辉煌诗篇,在万物浮嚣的今天,固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

经济上扼制贪婪之心 如今这个时代,物质太多,诱惑太大。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穿梭于为名利而汲汲皇皇的人群中,大家的内心也难免会涌动需求的欲望。更何况,人生在世,谁都得为生计而奔波忙碌,要求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达到佛家那种“无欲无求”“得大自在”的境界是不现实的。正所谓“钱财虽系身外物,人们总在追求中”。无庸讳言,人的自私性是客观存在,谁都可能有潜在的贪欲。只是,人们应自觉地通过道德的约束把它控制在初始状态,而决不应任其滋生蔓延。道理很简单,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它能使人变得忘乎所以,以致失却自我;它能使人变得一无所有,甚至身败名裂。古人云:“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即合法、合规、合理的劳动收入。人不可无钱财,但不可掠取不义之钱财。市场经济提倡人人都能循“道”而发良财。作为教育行政干部,更应坚守自己的“道”――职业操守,自觉摒弃邪念和贪心。

生活上扼制享乐之心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校竞争加剧,很多人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在紧张工作之余,追求一种闲适高雅的休息娱乐方式,享受生活的那份舒适与惬意,放松疲惫不堪的身心,此乃“文武之道”“养心之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积极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无疑,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在教育系统中,在教育队伍里,也有少部分人失去分寸,自我放纵,一味追求享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实在可悲、可叹!正可谓“人有七情六欲,有度便是福,乐极便是祸”。须知“业精于勤荒于嬉”。教育工作者乃一介书生,从事着教育这种职业,如若不能甘于淡泊、耐住寂寞,一味贪图享乐,无意进取,不但可能导致自己事业无成、庸碌无为,还会有损教育形象,贻误树人大业!

综上所述,所谓扼制“三心”,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要杜绝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潜滋暗长,要防止不良社会风气和西方腐朽思想对人们的灵魂日侵月蚀。正如神话小说《西游记》里所告诫人们的那样,面对各种诱惑,要“降得住妖,伏得住魔”。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育系统的领导,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学识影响师生,更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感染师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格魅力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教人者先教己”“正人先正己”的思想,自我陶冶,提升修养,树立威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坚持学习,善待人生,学会内省,保持清醒,用先进的理论和优秀的文化,支撑起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致被蝇头蜗角障目而失却人生坐标,不致被灯红酒绿迷惑而误入歧途。

退一步想:人生就像下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沮丧的事。再退一步想:人生还不如下棋,既不能悔棋,也不可能再来一局,这更是令人悲哀的事。追求什么,舍弃什么,人生的确需要做出慎重的选择。因此,人活一生,既要积极释放自我,又要合理稀释自我,更要有效保全自我。沃尔玛有一句名言:“成功的障碍不是对手,而是态度。”只要大家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过程,也必定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诚能如此,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就有希望,教育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

上一篇: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下一篇: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