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勃龙加中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5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14 04:20:30

替勃龙加中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5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替勃龙配合滋阴补肾中药更年康(生地、龟板、枸杞、白芍等)治疗妇女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择绝经后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且无内分泌疾病的妇女300例 , 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每组150例,西药组服用替勃龙,中西药组服用替勃龙加更年康, 疗程6个月。结果:中西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6.6%,西药组为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 异(P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替勃龙;更年康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3-0483-0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提高而骨折危险性增 加的系统性多发病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直在困扰着老年妇 女,而单纯 应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本院在临床中采用替勃龙配合中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 松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均为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本院门诊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西 组和西药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及临床各症状人数分布均无显 著性差异(P>0.05),且所有患者用药前3个月均未使用雌激素类药物。

1.2 方法

中西药组给予替勃龙(南京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次/d,每次1.25mg,更年康( 深圳市益生堂药业有限公司),2次/d,每次2粒口服。西药组仅给予替勃龙,1.25mg/d 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用药前后予一般体格检查、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及子宫内膜B超检 查。

1.3 疗效评估

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腰椎及桡、尺骨密度增加为有效,症状无明显缓解或腰椎和桡、尺骨 骨密度未增加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一般情况(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及临床各症状人数分布)的比较采用同性检验,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在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及子宫内膜厚度的比 较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半年后两组疗效比较和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分别见表1、表2。由表 1可见,治疗后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西医认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急剧下降发生骨转换进一 步加速,骨吸收作用增强,骨吸收远远超过骨的形成,骨丢失增高,骨丢失量显著高于男性 [1],骨质变脆,从而出现腰背疼痛、身材变矮、前臂骨折,甚至髋部骨折等。由 于世界人 口老龄化[2]致使该病发病率增高[3],且合并严重并发症 ,对个人、家庭、社会构 成严重负担。替勃龙可产生三种代谢产物(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在体内不同部位产 生不同的激素效果,对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系统、骨骼、乳腺、子宫内膜、中枢神经系统, 绝 经期症状和性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有利作用[4],其通过抑制绝经后的骨吸收等作 用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医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肾气渐衰。根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肾藏精 、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故肾精虚,则髓不充、骨失所养而致骨质疏松,主张 从补肾入手。滋阴补肾中药更年康(生地、龟板、枸杞、 白芍等)对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并能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支会英[5] 探讨了雌 激素受体在骨质疏松发病中作用及补肾中药对其调整作用,结果显示补肾中药能够提高骨密 度,改善骨病理变化,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而且可以从RNA、蛋白质两种水平提高骨组 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减少骨吸收和骨量丢失。更年康中生地、白芍清热生津,龟板、 枸杞滋阴固肾益肝,所以,对肾中精气的虚衰,在应用西药的同时佐以滋补肝肾的中药更年 康,能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气血,逐步使阴阳调和,肾气渐旺,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本组 中应用替勃龙加更年康治疗绝经以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率比单用替勃龙高(P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82.

[2] TAKAOSUZUKI.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in Asia[J].JBone Miner Metab,2001, 19:133-141.

[3] QIU MING-CAI. Present situation and forecast of Osteopor osis research[J].China Medicine Magazine,2001, 25(7):14.

[4] 程艽.替勃龙用于激素替代治疗[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4, 31(1):57.

[5] 支会英,李恩.补肾方药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骨组织ER表达的影响[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41.

(收稿日期: 2008-01-20)

上一篇: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