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培养

时间:2022-06-14 10:22:07

浅析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培养

摘 要: 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缺失直接影响他们教育实习的成效,进而影响他们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新形势下,高职师范院校要在提升高职师范生的职业自信方面下工夫,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各项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对其成败经验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而增强其职业自信。

关键词: 高职师范生 职业自信 培养方式

高职师范生的大学生涯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阶段,也是其健全人格、自信习得的重要时期。较之于本科师范院校的学生,高职师范生入学起点低,学习成绩较差,与人交往不自信等,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实习、升学甚至职业生涯。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1)对小学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加之2015年起我省教师资格纳入“国考”,给师范院校,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职师范生的职业自信,为其日后的教育生涯铺就较舒坦的大道?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一、自信与职业自信概说

自信是生活常用语,通俗地讲,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自古以来,学者对自信内涵的界定不一,但基本含义是相通的。国外心理学领域最贴近“自信”内涵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换言之,自信就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断。我国学者燕国材(1999)认为,自信的核心是相信自己,敢于设定目标,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所设定的目标。车丽萍对大学生自信做了更细化的界定,认为自信包括整体自信和具体自信,而具体自信主要由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和身体自信三部分构成。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高职师范生的职业自信是一种散发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具体表现为多方面展示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能力,并游刃有余地与领导、教师、同学、学生沟通相处。这一职业自信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年的锤炼潜移默化形成的,一旦形成,便拥有优秀教师的气场。

二、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缺失表现及原因剖析

教师的职业自信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人格特质,高职师范生需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自信。然而,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职院校普遍被认为是逊色的二流院校,高职师范生的职业自信需被重新点燃与激发。

1.一些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学习懈怠感

高职师范院校的课堂沉默、教师一讲到底、缺乏互动已成诟病,究其缘由,教师授课质量和授课水平低是其一,学生自身学习懈怠难辞其咎。某些高职师范生以往学业不良形成的学习无助感、挫败感,使得他们不愿或不敢参与课堂,于是采取主动逃避或回避教师的问题等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

(2)实习无力感

笔者在以往带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实习生不够自信。具体表现为:面部表情较为机械,不能很好地运用肢体语言等。备课不充分,加之表现力的不足,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因小学生生性活泼,直言不讳,课堂上突然冒出新问题,实习生一时招架不住的现象时有发生。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话,课堂纪律管理失控,进一步阻碍教育教学效果的增强。

(3)自我评价整体偏低

笔者对院校二年级近200人次学生进行相关的自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职业自信程度低。他们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小学一线教育实习工作感到担忧,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课堂纪律、如何开展班会、如何与小学生沟通、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如何上好一堂课,等等。

2.一些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缺失的原因

高职师范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较低,主要源于先前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挫败经历,学习上比较被动,不懂或不善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遇到问题不善于向同学、师长求助,长期学习落后导致低自我效能感。也有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勉强进入高职院校,抱怨、不满情绪严重,这类学生若不及时疏导,容易破罐子破摔,沉迷于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安慰。如此,学业得不到发展,技能未能形成,恶性循环,离合格教师的标准渐行渐远。另外,高职师范院校本身在课程设置(理论多实践少)、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顽疾根深蒂固,全方位的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提升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措施

高职师范生因知识、技能不扎实,语言感召力、生动性欠缺,课堂评价语严重匮乏原因,加之备课不足、缺乏经验等,课堂教学中容易照本宣讲,很难与学生进行互动。为此,高职师范院校可以参照以下途径培养高职师范生的职业自信:

1.积极引导高职师范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作家保罗说:“一个人真正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自信是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自信的教师能在各种场合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针对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缺失的问题,高职师范院校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引导他们善于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同时为他们展示特长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让这一体验进一步迁移到其他领域。如此循环,假以时日,对提升其职业自信大有裨益。

2.鼓励高职师范生积极参与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升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极为有效的阵地。高职师范院校科任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通往合格师范生培养的桥梁,如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促进其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交流等能力的提升,进而增强职业自信。如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两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每节课预留三五分钟时间开展主题发言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如“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最喜欢的一句教育名言”、“我对小学生的初步认识”、“好教师的标准”等,在全班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分享、交流感悟、心得等互动中领会教师的职业师德和职业理念的同时,提升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自信心。而教师教育类的“教学法”课程,更应该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一方面为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观赏并模仿,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悉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用心做好每一次的微格片段教学,费心做好每一次的教学反思,全方位地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的必备素养,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提升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不二法门。为了考核高职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校、系部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增强职业自信。但同时必须看到,这类活动更多的只是为少数人展示特长的提供舞台,大多数学生只能“望而生畏”。为此,学校和系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导师的力量,让他们预先组织相关的活动,为组内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以下试举几例:

职业自信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关系密切,互为促进。教师的职业自信是职业技能发展的助推力,技能的发展又能巩固和提升职业认同、职业自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导师可以借助高年级“导生”力量的支持,邀请他们指导低年级学生,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指导高职师范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及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行为背后的原因归结为三维度(可控性、稳定性、内外性)、六因素(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外界环境、身心状况)。积极的归因能增强学生的自尊感和自豪感,消极的归因则会增强高职师范生的自卑感和无助感。

高职师范院校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多条诸如电话、QQ、微信等高效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学生发展的近况,如参与了哪些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如何,在学生受挫时及时给予情绪的疏导,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因素,使他们在失败后能尽快找准前行的方向。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言:“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高职师范生肩负着小学教育的重任,其职业自信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小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为此,高职师范院校所有教师要齐心合力,全力打造高自信、强技能的师范生,让这些一度失利的高职师范生在其大学求学生涯的历练中重拾信心,练就师范生必备的技能技巧,从而从容地走向工作岗位,用自己的职业自信点燃学生的自信,进而练就优秀教师应有的气场和气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规划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M].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2008:21-34.

[2]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学刊[J].2006(4):56-59.

[3]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论文[D].2006:10-20.

[4]余文森.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福建教育出版社[M].2011:127-1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基于学生生活史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项目编号:JAS15094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 下一篇: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