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艺术殿堂”的探索

时间:2022-06-14 10:12:25

步入“艺术殿堂”的探索

吉惠民自画像:

之一:属相为马,城府全无,“喜怒哀乐形于色,为人全抛一片心”,没有假面,活得轻松。

之二:个头矮小,其貌不扬,省布省粮。衣饰投资吝惜,知识营养奢华:购书、游览、交友、收藏……

之三:虽然长得瘦,关键时能战斗:“责任心、良心、好胜心、虚荣心”兼而有之。工作讲究效率,不

畏辛劳,注重质量;虽然长得丑,友情故事经常有;常得他人无私帮助,非常乐于惠助别人。

之四:位卑野心大,学浅志气高,不在软笔上用功,却在硬笔上用心,坚持数年,小有业绩。借用苏轼

语录聊以:“吾书虽不甚佳,然不践古人,出之新意,乃一诀也!”

之五:酷爱收藏奇石,虔诚拜石为师,石之自然美、粗犷美、个性美、质朴美、深沉美,乃吾书艺

理想之境。

之六:喜爱养狗,每天给小狗一份关爱。盖狗之忠、狗之义引发我对“为人处世、交友待朋”之道的深思与联想。

尽管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也是“硬笔”刻画出来的,并成为中国书法原生态的审美基因,但作为中国硬笔书法的兴起还是近百年来的事情。舶来品自来水笔(现称钢笔)来到中国,使国人的书写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誉为“国粹”的毛笔在日常生活中离国人渐行渐远,乃至不少人为之大声疾呼。而作为包括钢笔在内的硬笔书法,长期以来虽已成为国人最实用的书写方式,成为书坛一支新兴的书种,却被许多人另眼相看,难入他们心中的“艺术殿堂”。

由于种种原因,硬笔书法步入“艺术殿堂”之旅十分艰辛。但硬笔书法作者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吉惠民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不懈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吉惠民说,当初走上硬笔书法之路是自讨苦吃。用传统观念来看,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硬笔书法是“另类”、“不登大雅之堂”。于是书法爱好者拼着命挤在传统书法的跑道上前行。吉惠民在苏州市人民检察院从事笔迹鉴定等工作,日积月累,对硬笔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他喜欢“独辟蹊径”的性格,他要用自己的实践为硬笔书法争得一个公正的评价。他说,甲骨书法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后来随着书写工具的演变,它才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不懈努力下,硬笔书法日趋繁荣,现在,应用于硬笔书法的工具更多,因之硬笔书法应该具有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在书法领域也应有其相应的书艺地位。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区别于实用书写是能在笔画、结构、墨色中显现出鲜活的有生气的神采,表现出千姿万态、情趣丰富的审美风貌,给人以美的享受。吉惠民在实践中悟出,硬笔书写要从实用步入艺术殿堂,得到人们的认可,首先要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他把坡的话作为座右铭:“吾书虽不甚佳,然不践古人,出之新意,乃是一诀也!”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要使硬笔书法线条 达到有别于毛笔书法的独特美,并使之产生抢眼夺目的视觉效应 ,必须对书写工具进行创新,使线条有粗细之分。平常用的钢笔、圆珠笔、蘸水笔、绘画笔等硬笔工具,由于笔细,缺乏毛笔书写的味道。于是他采用竹笔,使笔画加粗成为可能。但竹笔与毛笔不同,缺乏蓄水功能,而书写又在瞬间完成。吉惠民假以时日,在实践中摸索,掌控运笔的速度和力度,使硬笔也能书写出枯涩浓淡、刚柔相济的各种不同美感的线条和具有生动的气势和气韵。硬笔书法作品幅面小,他在表现形式上加以改进,在大字旁配以小字,以小托大,以小胜大,增加了视觉冲击力。他在《明月清风常作伴,高山流水永相知》等书法作品中,把不同风格的字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作品用黑色做底,金粉书写,冷色暖色对比,结构错落有致,营造出既传统厚实又新奇时尚的艺术感官效果。

书如其人,吉惠民的硬笔书法作品无不打着他性格的鲜明烙印,豁达、豪放、不拘一格,渗透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鸟鸣山更幽》把5个甲骨文组合在一起,构成碎纸片样的图式,四边作不规则的处理,线条跃动着自然的美感,作品以淡墨打底,自然留白,透气而不沉闷,书作既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需要。《一览众山小》取自杜甫《望岳》诗句,字体大大小小,章法洋洋洒洒,墨色有润有枯,具有汉简的雄健粗犷、潇洒多变的风格,动态平衡,协调变化,充分表达了诗人登泰山时凝神远望,群山起伏,心胸为之开豁的心灵感受。《逸志不群》则运用竹笔、绘画笔、美工笔等不同的硬笔书写工具,各展其长,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显现出生动的气势和气韵。著名书法评论家汤大民先生这样评论:“吉惠民在用竹笔、木笔、金属笔等书写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和方法,克服了一味刚硬的弊端,使作品既具有毛笔的韵味和效果,又显示出硬笔独具的刚硬风神,与毛笔书法划清了界限。例如他的《河川》、《得月楼》、《画竹》、《情高》、《龙》等作品,采用不同质地的硬笔,中锋、侧锋、偏锋等多种运笔方法、涂抹勾刷各种技巧,粗细快慢的节奏变化以及墨色浓淡枯润的调剂等造成骨坚肌润、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他还大胆地在一幅字中采用不同质地的硬笔实现刚中有柔。”

吉惠民认为:“个性是书法的生命要素,创新是书法的长寿秘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坛“寿”字第一人、中央民族大学书法教授关东升对吉惠民的这一创作思想深为赞赏,欣然题字,并把吉惠民的话写上,以作勉励。

吉惠民的硬笔书法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成就,还因为他能从其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他自称是个杂家,兴趣广泛,涉猎众多。爱好旅游,爱好收藏奇石、木雕、石雕、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甚至对现代的高科技的异国工艺品,也十分钟爱。他说,兴趣广泛也是一种学习,有助于开拓胸襟,增长知识,有助于提高审美品位和情趣,可以触类旁通,诱发创作灵感。不能把接受过的传统知识教育作为坐享其成的资本,甚至成为包袱。知识需要交流,需要积累,需要更新,否则就会步入程式化乃至僵化的误区。与时代同步,实为退步,必须要有前瞻性。相关的姐妹艺术也可成为书法创作的元素,如石头,它常年在深山老林之中,经受风吹雨打,岿然不动,石的品质,石的本色,石的毅力,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不同风格的石头体现了不同的个性之美,峭劲,刚健,沉稳、挺利。品石对书法创作大有裨益,可以联想到名山大川,可以在创作中小中见大,以小取胜,从中得到感悟,产生灵感。“心有灵犀一点通”。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美总是相通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捕捉到它的美。

吉惠民的硬笔书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多件作品为国内外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还先后两次在日本举办个人硬笔书法展览,获得一致好评,并成为国内唯一被日本ECOLTO特聘签约创作的硬笔书法家,中央电视台书画艺术栏目曾作专题采访报道。吉惠民把参展和获奖看作是对自己作品评判领域的一次次拓展,是与外界进行创作交流的一个个平台,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最好抚慰。我国书坛泰斗启功,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著名书法家童英强、瓦翁,著名书画家赵绪成、范扬,著名作家贾平凹等先后为吉惠民硬笔书法工作室题匾或题词,对他它在硬笔书法方面的探索赞誉有加。

硬笔书法的创新之路没有终点。吉惠民认为,硬笔书法还是应以传统功底为根基,因此,要不断研究书法理论,加强对书法美的探索和理解。他说:“我自己的一些探索、尝试是否正确成熟,还有待于历史的验证。我不怕评论,欢迎评论,自古到今,对开拓创新,争论在所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创新进取理念不能泯灭,行动不会终止。”

上一篇:丽水:资源资本化 青山变金山 下一篇:感恩太湖 保护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