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示”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4 10:11:21

关于“展示”的几点思考

学生大量展示作为课改背景下新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在或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随着教师放手度的日益加大,学生展示已经成为日常最重要的课堂模式之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早已不再是新鲜的名词和现象,我们也迈出了课堂革命至关重要的一步,然欣悦之余,静观深思,学生展示在红红火火的背景下,却是暗流涌动,存在着一些应该正视和深思的问题。

一、“展示”承载什么使命?

当前课堂上的展示,尽管展示的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却都容易出现一个通病:展示的宽度有余,深度不足。随着课改的纵深推动,课堂已经不再是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日渐成为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践行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乃至学习的责任人这一先进理念,无疑为课堂学习注入了鲜活和灵动的生命力。但综观我们的课堂,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

展示者机械表演展示内容,为展示而展示,承担展示内容的搬运工角色。课堂上,有很多展示者目光里没有任何内容,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只对一些知识或展示内容作出背诵性的陈述。他们不和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也不管听的人是否听得懂,能听懂多少,似乎只负责把他要展示的内容呈现出来就万事大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展示者因为自身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透彻,因而在展示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

因为展示者与倾听者之间缺少真正的交流,导致倾听者多数时候成为“陪展者”,只作为观众对展示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看展者因为没有任务动机作为驱动,所以会在心理上自觉定位为“观众”。这样的定位和预期,直接导致有一部分观众在认真“观看”,也最终止于观看。与此同时,也会有一部分观众游离于展示之外,定位为与展示无关的一个自由分子,连观众都不去做。

事实上,展示作为课堂学习的载体,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交流手段,它承担“展”与“示”的双重任务。“展”是摆出来,“示”是使人知道。这是它承载的最基本的使命。进一步说,课堂上的展示应承载的使命又绝不仅仅如此。展示是展示者与倾听者的双边活动,作为学习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展示的过程应该是对话的过程、生成的过程、互动的过程,是展示者和倾听者共同提高的一个交流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对目前的课堂展示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和有效的改进。

二、“展示”该如何进行?

首先,关于展示,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一个观点:展示,不等于表演,学生不是展示内容的搬运工,教师更不能是展示表演的旁观者。展示是以交流为手段,以提升为目的的课堂活动,所以,师生在对展示进行前期设计的时候,就应基于交流而定位,进而通过展示交流,使展示者与观展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样,展示者在作展示准备时,从交流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展示的方式、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反思等,就可以帮助他们避免为展示而展示,机械展示。下面以项目学习实验教材“魅力汉字”中“探寻汉字魅力”的活动为例作一说明。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学生通过研究汉字构形,探寻汉字的文化内涵,进而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汉字。如果将这一活动做成单纯的课下收集、课上表演,受探究内容的局限,再加上十个以上的小组轮班表演,那么我们见到的就只有展示者机械搬运说文解字内容、搬运百度词条,背诵汉字出处、典故文言等。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展示者本身真的准确背诵了展示内容,理解了展示内容,但受其机械背诵的形式约束,不要说七年级的学生,即使是有些文化积淀的成年人,都很难接受到展示者提供的信息,而出现云山雾罩无所收获的结局。这样就直接导致绝大部分学生轮流成课堂的“陪展品”。表面上,展示面扩大了,所有小组的全部学生都参与了展示,但事实上,每个学生在这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成了局外人,学习收效甚微。基于此,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1.活动设想: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探究为前提,以小组展示为手段,将本组探究到的一组汉字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

2.具体操作步骤:(1)教师在活动初期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汉字的文化内涵,应该从哪里入手探寻汉字的文化内涵。(2)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选出本组要探寻的一组汉字(教师建议根据象形字的部首进行选择),然后合理分工,每人去收集查找本部1~2个字的资料,继而在小组内进行汇总,完成对展示内容的整合和删改。这个过程是做好展示的基础环节。小组汇总时,不可忽视的另一任务是讨论合理的展示方案,包括展示的方法、展示的步骤、预期的展示效果及备用方案等。(3)小组在全班展示。要求展示者能用自己的方式简明、清晰、条理地呈现展示内容,其他学生能观察、倾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二者能用恰当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值得指出的是,在初期的展示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展示者,明确展示的目的是通过交流提升自身,提升别人,而绝不仅仅是呈现。在组内交流阶段,教师必须进入到小组中,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和备展情况,为更好地掌控课堂展示作好准备。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教师又不仅仅是展示的倾听者、观察者、评价者,还应该是课堂展示的调控者。教师应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对全体学生进行提点和拔高,同时还要寻找促成高质量交流互动的契机,以期真正实现“交流性展示”效益的最大化。

展示是一个以交流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过程,展示者应将互动作为展示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因为很多展示属于组间异质展示,每个小组对于自身展示内容以外的内容并不知晓,再加上课堂展示受制于时间等因素,这时,如果展示者只是机械搬运,即使展示内容本身有较高的含金量,但流水作业式的机械展示,也很难保证听众的信息获取量。仍以“魅力汉字”活动为例,展示者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必须将交流互动作为展示的一个环节。展示过程可以要求观展者书写,可以设计关于汉字构形、意思、情感倾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提问,可以采访感受,可以邀请观展者发表看法,可以进行猜字谜等游戏,甚至可以就展示内容对观展者进行测试等。展示者在组内交流时根据本组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对展示中的互动作出的这些设计和预估,不仅促进观展者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展示中,提高观展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对互动的准备及对课堂互动时生成的处理,也会在无形中推动展示者对自身展示内容的进一步内化,两者合力,也正是我们期待的展示的最佳效果。

三、“展示”怎样有效评价?

评价是当下制约展示效率的瓶颈之一。课堂时间有限,大面积的展示和互动会给评价带来时间上的限制,同时,评价自身也是课堂上较难操作的一个环节。基于项目学习中看到的许多展示课,笔者对展示活动的评价有如下思考。

首先,观众带着任务关注展示,这是对展示进行评价的前提。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展示者作出较为明确的量化评价,改进与提升展示者的学习效率、综合素养,还在于以评价为抓手,提升观展者对展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提升他们对展示内容的掌握度和内化度,最终通过评价实现展示效益的最大化。这种评价,应有明确的评价点,这个点根据展示的内容确定,可以是各个方面逐一量化的评价表,也可以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一个评价点。

其次,在互动中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在展示过程中设计关于评价的互动,将评价与展示交流融为一体,即展即评,达成共识对展示活动及时改进和调整。这种评价一般由两部分内容组成――提前约定的共同评价点和对展示感受较深的个性化评价点。这样既避免了只展不评,也避免了漫无边际的游离课堂主题的乱评。

再次,作好展示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总结和反思也是有效的评价方式之一。这种活动最好能当堂进行,教师和学生根据设计展示的初衷、实际展示的生成、展示交流的收获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本次展示交流活动作出总结和反思。如果课上进行,以口头交流为主,如果课后进行,一般以书面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展示作为一种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交流、对话、生成的过程,其终极目的在于实现展示学生和观展学生的共同提高。

上一篇:“国粹京剧”项目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项目学习评价何以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