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转专业制度现状及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14 07:45:54

国内高校转专业制度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 要】高校转专业制度给予了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研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高校转专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比较分析了转专业管理办法的发展变迁,并对近五年转专业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进一步完善转专业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转专业 制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21-03

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几乎都推出了转专业制度,并不断修订完善。转专业制度不仅给予了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也提高了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虽然,转专业制度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很普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相比,其内容和形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这是高等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 高校转专业的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选择是由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决定的,各专业招生人数由国家准许的招生计划确定。这种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规划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1)高中毕业生及家长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往往没有掌握,填报专业志愿时容易趋向社会热门,盲目性较大;(2)家长忽视学生的兴趣点,从自身认识和喜好出发,代替孩子选择专业,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3)由于高校专业招生指标的限制,很多考生进不了自己喜爱并报考的专业,而选择了服从调剂。

为了满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需要,全国很多高校都进行了转专业的探索与实践。199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下述几类学生可以被纳入到转专业范围内:学生确实存在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身体缺陷或疾病,在校方指定的医院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就读且能在其他专业就读的学生允许申请转专业;有特殊专长且能在该专业充分发挥其潜能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生有资格转专业。2005版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允许学生依据学校有关规定提出转专业申请,由所在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来调整,且要经过所在院校和学生本人的同意。继国家出台转专业相关政策之后,各省各高校纷纷出台政策,向大学生敞开转专业的大门。

经过对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转专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对比(见表1),发现国内高校大都在逐步放开学生转专业的条件限制,但对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仍有明确规定。

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进行的。如: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是在第一学年末进行专业选择,耶鲁大学要求选理科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选定专业,选文科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开始时确定专业。此外,美国大学生在专业确定之后仍然可以比较容易地更换专业。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在提交毕业学位候选人申请之前,都可以根据兴趣改变专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学生只需要提交一份得到新选专业导师签字的声明,或得到相关专业委员会批准,达到要求学分,就可以在新专业毕业。当然,任何大学的资源条件都是有限的,各专业的接纳人数也不能无限扩大。美国的大学在学生选择专业前,会列出有人数限制的专业清单供学生参考。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选择。

近年来,我国不断借鉴西方先进办学理念,强调重视人性化办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辅助教学的理念。有相当数量的一、二年级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并成功转换专业。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表现。

二 高校转专业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

不少大学生都有转专业的愿望,但是不论是申请转专业人数还是成功转专业人数都相对较低,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1.受传统观念影响

高校在制定转专业制度时,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从激励学生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倾向于鼓励优秀学生转专业,因此有很多有转专业愿望的学生因不具备优秀学生转专业的申请条件而望洋兴叹。

2.受高等教育体制的约束

我国高校是按高考分数和国家允许的专业招生计划招生的。在我国高考招生体制没有改革之前,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实施必然会受到一定制约。

3.受高校教学资源及条件的制约

高校的教学资源是直接影响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因素。各专业要保持师生比的相对平衡,此外,还有学校的实验设备、实验室容量、住宿条件等情况,资源限制必然会对学生人数进行约束。

三 转专业管理办法的发展变迁

为尊重学生专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联合大学于2010年和2014年分别出台了两版转专业管理文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转专业及转学审批工作实施细则(京联教〔2010〕2号)》和《北京联合大学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京联教〔2014〕12号)》。两版的主要内容及差异分析如下:

1.2010版转专业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审批权限:初审权在学院,终审权在学校。

受理时间:第二学期最后一周,由转出学院将名单报送校教务处审批。校教务处在第三学期第一周办理转专业相关手续。

主要程序:(1)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教务部门提出转专业申请,说明转专业原因;(2)所在学院教务部门对学生进行审核;(3)学生所在学院教务部门商拟转入学院教务部门;(4)拟转入学院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转专业审批表》上签署学院意见;(5)校教务处审批。

适用对象:(1)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转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者;(2)成绩优秀且在班级内成绩排名前十者;(3)在本专业学习确有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但尚未达到退学条件者;(4)其他(因病的要提供校或院指定医院的诊断证明)。

2.2014版转专业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上一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研究 下一篇:普通高校提高捐赠吸引力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