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的情感教学方法

时间:2022-06-14 06:24:52

浅析语文课的情感教学方法

浅析语文课的情感教学方法

张麒麟

(河南省新乡卫生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语文课具有的独特魅力。语文教学其实是用语言教语言,用语言培养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通过感知、联想、想象、体验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并最终真正领会其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可以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在《读书人是幸福人》中说,“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的确,语文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语文课具有的独特魅力。语文教学其实是用语言教语言,用语言培养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通过感知、联想、想象、体验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并最终真正领会其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课堂的情感教学,常用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图画再现,培养情感

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以及情绪体验时,运用图画营造情境这一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简单的和最容易操作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教材中可见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较抽象的世界,于是便在读者脑海中活现出生动的可视可触的形象与情境,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还原”,是“驱遣想象”,将物化形式的文学还原成内心视像。[1]这也是学生情感的有效开发与培养。

如:教读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教材中有一幅“小屋夜景图”,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呈现的图景,一边有感情阅读与之相匹配的景物描写的段落,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二、音乐渲染,激感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如果把音乐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使听觉和视觉互补,便可让学生充分展开文学想象,以至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音乐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音乐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容易激发起大众无限的审美想象,同时音乐又具有超强的旋律和节奏感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审美共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阅读环节中完全可以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把文学作品与音乐联系起来,用音乐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情感,达到音乐可以在感知中入情、感受中动情、领悟中移情、表达中抒情的直接效果。

如:我校开展的《道德讲堂》第三个环节是“学道德模范”,教师可配乐朗诵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伴随着“雨的印记”这首背景音乐的响起,学生听到一件件令人感动的先进事迹,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感动。好人的先进事迹的确感人,再加上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把道德讲堂推向了高潮,现场一片安静,这恐怕就是平时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在音乐的推波助澜之下无声的情感交流恐怕比有声的交流来得更有力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的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角色扮演,丰富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角色扮演有助于人们进行情感体验,更易激发人的新异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不仅是观众更是演员,有着双重身份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情感的交集,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并且语言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为角色扮演与想象活动同步进行,表演要求学生不仅要配合默契还要具有热烈的情绪,甚至被动变主动。所以,当学生根据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活跃在舞台上,进入到自己所创造的情境中时,那种只能在电影、电视中出现的场景得以重现,那种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存在而在平时生活中体会不到的真情实感表露无遗,角色扮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并起着移情的作用。可见,有了这些情感、情绪体验,那些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所谓“情感”,才能内化为活生生的真正的情感,上升到有价值倾向性的信念层次上。[2]

如: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就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由学生角色扮演把教材中以知识形态呈现出来的主人公的情感展现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处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她一心想挤入上流社会的心理和爱慕虚荣的思想情感,以及当她得知自己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偿还的钻石项链竟然是一条假项链时的心理,只有深入角色之中才有可能体会得到,甚至令人终身难忘,给人以启迪。

四、实物演示,情感飞跃

说明文是文学作品所有体裁中最为枯燥乏味的。例如:教师按照传统方式讲解《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时,首先介绍景泰蓝制作方法,然后再分析说明方法,简直犹如是工厂师傅在教徒弟们如何制作景泰蓝工艺品一样,学习起来枯燥无聊,以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对科学工作者劳动的尊重,同时也不可能产生太多情感上的认同以及价值上的推崇,最终在学生理智感的培养上也是一项空白。众所周知,在语文教材中编入说明文单元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教学时不仅要学习说明方法还要燃起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情操,尤其对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隐性价值。所以,在说明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是最重要的,其次达到增长知识,培养热爱科学、尊重人类智慧以及劳动的情感目标。既然如此,不妨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实物演示或者展示被说明的实物,如同上解剖课时向学生们展示人体模型一样,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教师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时,完全可以把新鲜的荔枝和晒干的荔枝拿到课堂上,甚至可以多准备一些请学生品尝,做到真正的实物授课。这样就完全打破了以前上课的陈规,而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点导入新课。事实上,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学生就已经看到新鲜的荔枝便七嘴八舌地向老师打听拿荔枝是做什么用的,是吃的、是观赏、还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课前,学生新奇万分,课未上而情已发;课中,学生兴趣高涨,课正行而情正浓;课后,学生回味无穷,课已毕而情悠长。[3]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营造这种直观情境的学习氛围,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也变得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知识学习上也能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质的飞跃。

五、锤炼语言,传递情感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4]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用悦耳、动听的语言去传情、去激情。第一,设计导入语。任何学科教学都离不开导入语,尤其是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动、形象、饱含情感的导入语。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如果语文教师上课伊始就用动听的语言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抓住学生跳跃的情感脉搏,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导入语的设计要求形象、生动、紧贴课文主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瞬间激发起来。第二,穿插故事情节。由于学生知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如果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而在情感体验上更是会遇到空窗期。此时,教师结合自身生活、学习经历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即穿插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第三,激情讲解。教师最擅长的就是讲解,此时的讲解是富有感情的以情传情、激情讲解。在激情讲解下声音符号往往比文字符号具有音乐性、节奏性、形象性和感染性的优势,能更快的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角色。

如:教师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上课伊始便运用了引人入胜的导入语,较轻松的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离别愁绪中,然后再穿插现实生活中有关离别的故事情节与文本比较学习,最后教师的激情讲解和配乐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融入词人哀婉送别的场面。于是,学习课文之后学生的情感能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得以舒展。

所谓“教有常法,而无定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学知识、激发学生情绪体验,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丽.语文阅读课的情感教学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6.

[2]秦泽明.浅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天津教育,2008(03).

作者简介:张麒麟,女,河南新乡人,现在河南省新乡卫生学校任教,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

上一篇: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中如何打开作文的思路 下一篇:关于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几个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