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角色定位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心理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2-06-14 06:19:24

教师的角色定位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心理素质的影响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是指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讲台就是教师主要的舞台,而我们现在处于的信息化时代,教师施展魅力的场所就更广了。教师一生,与其同台演的或在台下观的青年儿童可谓数之不尽。这些青少年像未经雕琢的玉石,又像即将绽放的鲜花,他们将来的发展跟教师的“角色”定位及“表演”质量息息相关,这种定位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

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与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时下信息渠道丰富,网络、电视、报刊……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之广之快,常常令老师望尘莫及。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加紧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育人”的同时不忘“育己”。构建“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共同成长,教育教学才会真正有效果;炼就“七十二变”的本领,师生平等对话,健康人格才能顺利地形成。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类型与影响

现代的教育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了,和学生们的交流更多的是在课余和课外。在跟他们相处的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不但要当他们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还要化身为关心他们生活的“父母”、聆听他们心声的“医生”、欣赏他们表现的“粉丝”……这种种的角色定位,在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健康人格等方面会起到了良性的影响。

(一)做学生的良师,能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1.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健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意识。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发现”时期,一位良师,会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其一,可以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其二,可以建立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其三,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考核来了解自己。

2. 帮助学生接受自我。其一,帮助学生扩大生活的接触面,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锻炼自己,使他更全面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各种特点;其二,帮助学生平静地检讨自己的得失,让他们认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是一个阶段的开端,诚实、平静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挖掘自己的潜力;其三,帮助学生确立现实的目标,教会学生全面分析自我条件及所处的环境,选择“跳一跳可摘到”的前进目标,让青少年拥有成就意识。

3. 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健康人格主体表现还应该在于是否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一位良师,会运用多元的教育渠道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其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其二, 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实行责任制,进行自我管理;其三,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其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做学生的益友,能让他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1. 尊重换来尊重。教师要当学生的益友,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激励的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交流博客上的日志,也一起闲话家常,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并用用同龄人的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批评。

2. 活力唤醒活力。现在的学生,了解世界的渠道很多,因此他们的兴趣较之以前的学生要广得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进一步拓宽眼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认识和学生们交流,在学生这个“活源”身上汲取新的知识与观点,使自身成为“活水之源”。

3. 平等孕育和谐。教师要蹲下来看每一位学生,当他们是自己的朋友,将心比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内在潜能,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互动、沟通。我们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宽容与理解,要求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他们年幼,自控能力弱,是非观差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平静地接受学生的错误,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三)做学生的医生,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书育人首先是育“心”。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更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是一个心理医生”。

1.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优化有陶冶价值。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努力用人格去影响人格,以“情”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逐步树立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师的谈话技巧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例如,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要让学生成为谈话的主体;要使用“聆听”与“探讨”双结合的方式等。与学生的谈话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从他们自身的利益作为切入角度去谈,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次谈话,再以己推人,学生既能够接受也能理解,这样的谈话才能称得上是有效教育。

(四)做学生的“粉丝”,让他们获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 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需要赏识,而这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赏识,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教师教育学生,应针对具体问题巧妙地采取激励式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赏识,从而激发出巨大的信心,不懈奋斗,直到成功。

2. 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每个学生身上积极健康的特长和爱好,并不要吝啬地去赞美他们,因为发现优点就是发现潜能,发现希望。

3. 赏识维护学生的自尊。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的赏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理解和期待,他们就会不断地了鞭策自己,鼓励自己,走向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自己与别人。

教师还可以做“指挥官”,是学生的引路人;做“裁判”,当学生的促进者;做“导游”,领学生去发现…… “亦师亦友同成长,炼就百变更护花”,教师角色定位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地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真正地使学生受益,使我们的教育受益。

上一篇:魅力城市与魅力市长 下一篇:团体辅导在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