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与习作教学的整合

时间:2022-06-13 10:18:18

浅谈多媒体与习作教学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我们的课堂习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普遍存在着方法陈旧、过程单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训练形式单一等问题,加之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写作素材贫乏,思想负担较重,致使大多数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装腔作势,无病,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空话套路,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如何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做了多媒体与习作教学的整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玩味生活,才会有写作的需要,才能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和提高习作教学效果。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我喜欢的……》这个习作时,我从网上搜集了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文字等素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和谐的生活情景,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喜欢的、比较了解的小动物。这样做不仅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还拓展了想象空间,达到感情共鸣,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2.提供素材,丰富储备。

学生虽然有了表达的欲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受生活范围、感知水平和表象积累的影响,面对的习作题目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也会常常因熟视无睹而感到“生活一片空白”,提笔忘词,无话可说,要么东拉西扯,要么虚情假意。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搜集了小动物生活的视频片段及生活习性的图片、文字,引导学生对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进行观察并梳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利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这些形象逼真的资料,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获得习作的素材,还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激发习作的动机。

3.示范引路,指导写作。

在习作课堂上,学生往往即使有了习作的兴趣,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表达的动机,也会感到无从下笔,不知从哪儿写,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在这次习作指导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篇优秀习作《我家的小猫》,一边引读一边巧加点拨。比如:它的毛是什么颜色,它长什么样,身体有哪些特征,它是怎样活动的,有什么生活习性,它和我有哪些小故事,我和它的感情怎样,作者是怎样分段的等等。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无形中为以后自己的习作打好了腹稿,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启蒙阶段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激发了表达的欲望。

4.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多媒体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分享同伴成果活动中进行习作赏析和评改的“实战训练”。在教学《我喜欢的……》时,为了让学生学学别人的写作技巧,我运用大屏幕展示了学生作文的成功范例,划出典型例句,让大家评议,对比自己写的句子、内容。这样做既为学生树立了写作的榜样,使学生相互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为修正自己的习作作参考。面向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这种评析活动,既能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下发现各自的不足,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促进合作交流。同时,同伴间交流分享的评析过程,既是自我的再认识过程,又是借鉴他人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习作教学中的优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素材,丰富储备;示范引路,指导写作;交流展示,分享成果的长期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习作教学的质量,进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习作这片天地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

[2] 吴艳华.《教师如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14-05-30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运用 下一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