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入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时间:2022-06-13 09:02:59

浅谈导入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

导入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9-0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1利用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上课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教学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

2利用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

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3利用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当我教到《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

“少长成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4利用高考作文导入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中也是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如教学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孔雀东南飞》新传。学生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在教到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教学《红楼梦》单元时,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抄检大观园》、《诉肺腑》等课文,都可以从高考作文导入,如可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宣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一切都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否则就成为空理论了。

上一篇:葡萄品种选择六技巧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