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时间:2022-06-13 05:53:22

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80-0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如何针对小学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回想了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心得。

1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又称思维的发散性,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课堂教学立体化,给学生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也可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习惯。

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这个周末让你来当家两天行吗?说说看你想怎么当?那我们现在就来先来模拟测验一下你的能力?我们要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5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创设可操作式的情境氛围,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求所研究问题实质以及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克服了思维惰性,学生很容易记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解决问题。

3创设疑惑陷阱情境,鼓励并倡导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别是非,评价优劣的一种思维品质。"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

4创设有悬念的问题情境,通过变式教学,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改变原定方案,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不仅变教师被动地注人式教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能够创设一种活拨、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求知识.同时利于开拓学生思路。

又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随便说一个多位数,我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数来考考老师,当学生对我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准确无误时,定会被我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从而产生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学生先知哪些数能被2整除,再去分类整理总结规律,找到秘密,锻炼了逆向思维。

5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整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组织性

数学科学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密切。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上,解题的横向上进行串联,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这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化、系统化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整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图形的理解与记忆要比文字、符号容易得多。图形具有直观性,教学中,通过创设直观图形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我们尝试的一种方法如:教学"三角形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我们会借助以下的图形帮助学生记住三角、四边形的分类与特征。学生只要看到这样的图形,就能清楚底对三角形四、四边形的学习内容进行描述.。

6创设应用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供条件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境界,它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创设应用性的问题情境,它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景,使我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教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如:《圆的面积》练习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4、羊怎样吃草面积最大?)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只要我们的课堂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特点及教材需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让孩子的智慧不是用于记忆,而是用于思维,在思维中研究,发现并创新。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奔涌不止,数学课堂这片沃土就一定会绽放绚丽的思维之花,获得丰硕的智慧之果。

上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解析易中天给女儿填报高考志愿的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