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学业投入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2-06-13 05:00:14

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学业投入的原因探析

摘 要:学业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长期的课业压力而不能顺利应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或是生活、学习的意愿未能达成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导致学生产生的一种失落感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发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大学文理科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新时期影响地方性综合大学学生学业倦怠的新因素,并提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性综合大学;大学生;学业投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72-02

新时期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日趋相同化、教育教学日趋标准化,失去地方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的办学特色。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动力不足,因此导致学生产生学业倦怠。学生的这种厌学、倦学现象,不仅阻碍学校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影响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培养。通过问卷我们发现除了传统原因(如教师教学方式、专业兴趣、课业压力等)导致学业倦怠之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原因,这些新的原因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业倦怠的行为表现

学业倦怠的概念始于“工作倦怠”的研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长期的课业压力而不能顺利应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或是生活、学习的意愿未能达成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在这种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在情绪上表现为低落,感到疲乏、沮丧、挫折,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厌倦和排斥心理。处于学业倦怠下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有一种无助感,自信心不足,容易放弃努力甚至导致退学。行为上表现出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会出现逃课对学校课程漠不关心的现象。自我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对自己评价降低,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有的甚至会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

二、学生学业倦怠原因分析

(一)社会快餐文化思潮的影响

浮躁、取巧的平台展现给大学生。比如现在流行的考研复习班、四六级速成班、计算机保过班等各种补习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学习的看法。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有捷径不必在意平时的学习过程,只要依靠这些机构就万事大吉了。所以有些学生在平时根本没有学习的概念,没有了学习的目标,这种混沌状态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

(二)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不畅

我国教育存在中学升入大学衔接不够好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人从小学开始就面临着升学压力,进入大学之前的阶段大多数人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他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考大学。进入大学后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就会爆发,学生的普遍反应是如负释重生活学习极度放松,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在这种极度放松的心理下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热衷于玩电子游戏、谈恋爱交友、购物等无关学习的事,因此在这种垃圾时间里很容易产生厌学的现象。

(三)价值观震荡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以往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思想多元、个性张扬,对生活工作学习有些不同的见解,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专业有较高的期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专业知识枯燥无趣,对学习丧失了新鲜感和积极性,与自己的期望产生巨大的落差;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自我定位很高,但在学习生活上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挫折,一旦不如其所愿且个人承受力又不强,就很容易自暴自弃。而对许多学生而言,读好书找一份好工作是他们的现实追求,体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一部分人陷入倦怠。

(四)生源参差不齐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高教扩招的主要承载者,扩招不良的后果就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整个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都不利于大学生潜心学习。大学生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调查中一个男生说:寝室除了我所有人都在玩游戏,就我一个人不玩,久而久之大家都孤立我了,所以为了融入他们我也就跟着玩了。可见,目前大学里的学习氛围并不好,而且这种不良的习惯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这种不良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忽略学习的重要性,不以学习为中心反而以玩乐为主。

(五)家庭氛围趋向逐利

家庭氛围对学生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父母本身素质不高和知识水平有限,重商轻教、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这些思想言行无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从而诱发学业倦怠。还有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自小过于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困难,很容易引起心理和身体上的倦怠。

(六)录取方式的不同

我国大学录取方式分为按志愿录取和调剂录取,根据问卷发现有的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填报的志愿是被调剂录取的,为了能上大学而被迫接受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而且专业相对冷门、就业前景不好。所以这些学生对本专业不抱有什么热情,学习动机不强,倦怠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七)人际关系的失调

问卷发现,人际关系失调是导致学生学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不定型阶段,思想尚未成熟,情感丰富不稳定,自我调控和监管的能力差。在面临各种人际关系问题时,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不懂得基本的交往技巧与原则,唯我独尊,不注意理解和尊重他人。一旦遇到挫折和伤害,和同学老师的冲突都会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经常处于自身矛盾中。在人际冲突中感到失望、沮丧、厌恶、丧失自信心,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无力状态而产生学业倦怠。

三、缓解和预防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策略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纠正大学生对学习的错误看法,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要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充实提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通过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有效避免学业倦怠。

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开阔的胸怀、广博的思想和志成高远的理想,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工作充满信心,对未来有自己长远的规划。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学会适应和改变环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奋斗。

3.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

力,学会有效地应对各种挫折和压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苦难和挫折,受挫以后应当冷静、客观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有效战胜困难和挫折。同时要提高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培养自己分享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会理解包容他人。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的活动,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整招录方式

1.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一系列心理导向活动来引导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预见性。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学校应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手段让学生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仅为了物质,也是为了自身的一种精神升华,学习的目的是要不断的升华自我,让自身的知识和层次达到另一种境界。

2.高校录取方式应进行适当调整,更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志愿选择。一些专业适当增加志愿录取学生的比例,尽量减少调剂录取学生的比例,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

父母应该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多鼓励孩子,多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雅、安静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专心学习。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和学术讲座,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学术思想,促使学生去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上一篇:高层建筑工程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初探 下一篇:浅谈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及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