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置疑设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06-13 03:59:09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置疑设问的有效性

编号:K2(2014)11-03-03

作者:胡林俊

一、问题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要尽可能准确,要有明确的指向,界定清晰。

科学的设计问题是问题有效教学中的根本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真正做到咬文嚼字,不要使所提问题出现歧义,让学生无所适从,背离教学目标。

二、问题的层次性

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层层设问,这样才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三、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新颖,能启发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问题提出来以后,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俗话说得好“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在问题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问题的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运用典型的历史情境材料创设历史问题。历史材料情境问题真正体现史论结合治史规律,也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特点。

课堂教学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针对重要的历史主干知识,提供形式多样的史料,创设情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

通过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五、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是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了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六、问题的联系性

设问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既要注意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类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放在一起进行设问,使问题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七、问题的广泛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同学,充分发挥课堂民主,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浅显的问题和高难度的问题一定要因人而问。

(作者单位:山西省平遥县平遥二中031100)

上一篇:电子白板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 下一篇:举反例的教学形式在数学命题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