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张扬

时间:2022-06-13 12:46:46

让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张扬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本文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二)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课堂教学,“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忽视“读”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很多老师大都还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讲到底,占去了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练习的时间,而且总的看来,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太累,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读书的质量不高。学生错读、漏读、读破句的现象大量存在,更谈不上表现朗读。三是教师对朗读指导太少。读书变成了一种形式,不论好坏,读完就算,对读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指出。教师范读也很少,只有在公开课等场合才范读。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应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精当,教学效果就显著,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压缩过多、过深的理解,简化教学过程,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读出语文味的两种主要方式朗读与默读是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默读是通过眼脑并映立即进入译码理解,可用“扫描式”整句整段整页阅读,不必像朗读那样逐字逐句,也不必顾及读音语调,省时间,使人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且操作自由灵活,所以使用最为广泛。朗读动用多种器官,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再现作品内在的神情、文气与节奏,因此可加深对作品情思美感的感受体验,并从中增强语感,锻炼口才,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学生对其反映不可能是单一的和单向的,必然呈现多元特点。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正常现象。学生的独特体验应受到尊重。因此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允许差异、允许争论。教师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独特体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

(一)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仅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让学生感知、感悟,不要用老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理解,变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时间,可以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学生自己研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分析,自己去获取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能力,这要比由老师将现成的答案“喂”给学生好得多。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了新课程课堂倡导的交流思想,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在阅读方法上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阅读还体现为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因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三、发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辅助作用

(一)必须明确目标,端正态度

首先要端正学生的阅读动机,促使学生树立“专注”、“善疑”、 “虚心”、“耐心”等学习态度,这是读有所得、读有所成的要诀。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每学年课外要阅读大量的书,“课外阅读指导”具体包括:人物传记的阅读、文学名著的阅读等。以阅读小说为例,具体指导要求如下: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和能力,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节选部分的情节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理解主旨,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二)必须有所选择,学会阅读

要给学生提供课外现代文阅读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现代文读物。对于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应该让学生精读,对于一般性的书籍和文章,可以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段进行阅读。要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来增强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记忆能力。如对于经典性的书籍要经常读,温故而知新;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找各种不同的书对照读,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等设施和现代技术,要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读。

(三)必须组织活动,联系生活

要组织各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现代文阅读活动。课外现代文阅读活动必须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如读书报告会等,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小组和语文社团,丰富学生语文活动的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自然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课外阅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广阔。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师应有启发、有指导、有练习、有检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网络”整合式教学模式... 下一篇:浅谈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