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时间:2022-06-13 11:08:30

浅谈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我们所说的所谓的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指的是行距为1.3m的大垄,膜的两边的苗带距膜5cm以内的种植方式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在总结和吸收了大豆行间覆膜、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等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豆生育期降水不均的生态特点,而逐渐形成的高产栽培模式,垄上行间覆膜技术能够使得大豆平均亩产达225kg,比未覆膜种植的大豆增产30%以上。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关于本技术的具体种植过程和其能够增产的具体原理。

一、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相关种植过程和方法

1、 选地

应该选择排水和渗透性良好,其前茬不是豆科作物,并且有着深松基础的平岗地。

2、 整地

在土壤水分适宜时进行整地,一定不要湿整地。对于麦茬等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深松;而对于玉米茬等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可采用耙茬或旋耕。深松深度应在35 cm以上,耙荏深度15~18 cm,旋耕深度14~16 cm。整后的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达到播种状态。

3、播种

品种选择:品种要选择经过国家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当地能正常成熟的品种。不能选择过晚或越区的品种,也不能选择早熟和过早熟品种。

地膜选择:大豆垄上行间覆膜应选用厚度为0.01 mm,宽度为60 cm的地膜。应尽量选择拉力较强的膜,这样可以应用机械覆膜。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种子要进行机械精选。种子精选的质量标准足纯度要大于99%,净度大于98%;芽率大于95%,水分小于13.5%,粒型均匀一致。精选后的种子要进行包衣,装袋。

播种期:采用垄上行间覆膜技术种植大豆的地块,可以提早播种。一般比正常播种期可以提早10 天。确定播种期的原则是:当5 cm耕层5 d并稳定通过5℃或略早时开始覆膜播种。

播种方法:大豆垄上行间覆膜可以选用黑龙江省白桦耕作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BM一3型行间覆膜通用耕播机,垄上膜外单苗带气量点播,每一次可播三垄六行,行距65 cm,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等过程。推荐采用八五三农场研制的零速投种器,具有能实现精量、均匀播种等优点。

覆膜标准:覆膜作业的标准为:要求覆膜笔直,百米偏差不超过5 cm,两边压土宽度各10 cm,东部地区每间隔l0一20 m的膜上横向压土,西部地区每间隔1.4 m的膜上横向压

播种标准:要求播量准确,正负误差不能超过1%,种子距膜高度为2~3 cm,不能超过5 cm。播到头,播到边。

4、施肥

施肥量:由于覆盖地膜后可以有提高肥料利用率,所以可适当减少施肥量。具体施用量和比例应视土壤肥力而定,一亩地应施N、P、K纯量8~10 kg,N:P:K的比例,黑土地为1:1.5:0.6;白浆土地为1:1.2:0.6。应该测土配方施肥。

叶面追肥:在大豆生长的分枝期、初花期、结荚初期、鼓粒期时进行叶面追肥。特别是在分枝期和盛花期要注意喷施硼肥。这里应该注意:要选择那些硼含量高、可溶性好、效率高的优质硼肥。

5、田间管理

化学灭草:灭草的方式应以播种前土壤处理为主,茎叶处理为辅。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应根据杂草的种类和土壤条件来选择施药品种和施药量。茎叶处理可采用苗带喷雾器,进行苗带施药,药量要减少1/3。喷液量:土壤处理150~200 L/hm2,茎叶处理喷液量150 L/hrn2。要达到雾化良好,喷洒均匀,喷量误差应该小于5%。

中耕管理:在大豆生育期内机械进行中耕两遍,第一遍中耕在大豆出苗期进行,中耕深度15~20 cm。第二遍中耕在大豆有了2片复叶时进行。大豆垄上行间覆膜的中耕管理与三垄栽培技术应该是相同。

病虫害防治:目前,在大豆生产中我们主要是防治大豆的食心虫、大豆蚜虫、灰斑病等病虫害。

防治蚜虫和蓟马当百株蚜量达到l 000头;蓟马每株20头以上或顶叶皱缩时,近期没有大雨,并且温度适宜,可用乐果乳油进行防治。

防治灰斑病:7月末8月初的时候,降雨会较多,当大豆有30%出现了厌斑时,可以用70%甲基托布津1.125 k/hm2或50%多菌灵1.5 k/ k/hm2进行喷雾防治。

6、化学调控

在行间进行覆膜有提墒、增墒、增温的作用,肥料利用率高,大豆植株生长旺盛,因此应视植株生长状况,在初花期选用多效唑和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剂进行调控,控制大豆徒长,以防止后期倒伏。

7、残膜回收

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便于残膜回收,避免白色污染。最好在大豆封垄前也就是7月初进行残膜全部清理、回收。

8、收获

当田间植株70%以上落叶、植株变黄时,进行机械或人工割晒。当大豆的叶片全部脱落,籽粒大体变成圆形并呈本品种色泽,含水量低于18%的时候,用带有挠性割台的联合收获机进行机械直收。

二、大豆覆膜栽培的增产机理

1、抗旱、保墒、提墒、增墒

覆膜后首先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量,起到了保墒作用,另外又因为覆膜后,白天膜内增温快,可拉动地下水不断向上输送,便于作物利用;所谓的增墒是指当降雨量较少的时候,雨水可沿膜面汇集到两侧并进入苗带,被大豆根部利用,使无效降水变成有效降水,而裸地栽培时水分很快就蒸发了,就会变成无效降水。

2、增温、早播加快了大豆生育进程

覆盖地膜后,土壤热量散失较小,就算在夜间外界气温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较高的土壤温度。据田间调查,覆膜种植的大豆比裸地大豆耕层内(按70天计算)可累积的增加地温218℃。这样即可早播,加快了大豆的发育进程,使大豆出苗较裸地种植的大豆提前7天左右,植株生长快,株高较对照种植的增高20cm左右,主茎节数较对照种植的增多3节,提前5天进入分枝期,使单株有效分枝增多。从而使大豆单产得到提高。

3、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覆膜增加了土壤的温度,保持了适合的水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了土壤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固氦作用。根据田间的调查,大豆根瘤菌形成早,数量多,为大豆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速效养分。

三、总结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特点

大豆行间覆膜能够较大幅度提高产量,具体可概括为四个词:“二少,两增,一早,一提高”。“二少”是指所用种子数量较少,由于土壤温度的提高及含水量的增加,因此大豆的保苗率高,个体发育好,所以可以减少20%的播种量;二是对于杂草的管理成本少,因为地膜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草,所以减少了化学除草剂的用量和人工灭草的成本:“二增”一是增温,二是增墒。这两个特点对于大豆的增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关键的;“一早”是可以播种的时间旱;“一提高”是抗灾能力增强,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因为大豆通过覆膜技术种植后既加快了生育进程,又减轻了早霜对产量的影响,并且还抵御了旱灾对其生长的影响,所以产量得到了提高。大豆覆膜虽然使得每亩地增加了地膜费用和揭膜的费用,但由于种子、农药及机械作业等费用的减少,所以综合算起来其成本与常规栽培基本持平。因此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埋弧自动焊工艺连接筒体和法兰 下一篇:总价包干体系下投标方面临的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