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护理案例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2-06-13 08:48:26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护理案例分析与探讨

【摘 要】低分子肝素钙作为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并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故作为临床常用的抗凝剂,但其皮下注射时常有皮下血肿,瘀斑,出血点等。在此仅就一例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瘀斑并伴有注射点出血的护理案例进行分析,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物质水平与日俱进的同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的病残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常有皮下血肿,瘀斑,出血点等从而影响患者的积极用药心理,甚至造成误解。在此仅就一例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瘀斑并伴有注射点出血的护理案例分析。

1 案例介绍:

患者,男,43岁,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医嘱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q12h.皮下注射第三天注射点有少量血液溢出,查看皮肤,脐周左部有大量瘀斑,瘀斑中心注射点有血滴,用干棉签压迫止血后数分钟后,仍有新鲜类似血液溢出,无疼痛,发痒等不适症状,急查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均无异常,遂采取局部压迫止血,勿按揉,勿热敷。止血后予以硫酸镁外敷消肿。第五日晨起交班皮肤又出现瘀斑,追问下得知患者注射毕又入睡,注射部位及按压时间均未达到标准,抗凝剂疗程一周后查看注射部位皮肤,二次瘀斑处已经减轻,但首次瘀斑处皮肤仍肿胀高于周围皮肤,呈区域性青紫

2 讨论:

综上护理病案分析,原因大致为:

2.1注射时间不规范,晨起六点尤其是冬季大部分患者仍处于熟睡状态,而夜班护士也处于晨起的紧张忙碌状态,注射之后的讲解及按压极不到位。而临床工作的繁杂性由护士统一按压明显不实际故现在皮下注射时间更改至早九点与晚九点,拔针后护士按压穿刺点交由患者及家属,并督导注意按压时间及勿揉搓,皮下注射发生瘀斑患者率大幅度降低;

2.2注射方法不正确,虽然教科书上对于捏起皮肤皱褶仅对于体型瘦弱者,但在临床捏起皮肤注射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都会减轻。注意更替注射部位,最好注明早左晚右,并避开血管走向,瘢痕硬结与毛孔。此次病案中患者的腹壁静脉清晰可见,走向清楚,瘢痕硬结较多,毛孔粗大,瘢痕注射点紧邻毛孔,此为原因之一。

2.3注射深度,垂直进针入2/3,由于本品为一次性预灌针剂,针头细且软,不可全部刺入,以防针柄折断。 而注射过浅,容易刺入毛细血管,药液误入。而李玉平等认为注射深度应结合患者的肥瘦程度,过瘦的患者注射过深易误入肌层,形成肿块出血,过浅则进入筋膜区疼痛明显。【1】

2.4注射速度,药液注射速度过快,刺激局部皮下组织,更容易形成瘢痕硬结等应激反应。而实践证明,三个三秒皮下注射法能够很好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瘀斑及皮下血肿的形成。让药液缓冲进入皮下组织,有稍微的适应过程,应激状态也必然会减少。

3 探讨:

晚18点采用“三个三秒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前,先行沟通减轻心理负担 ,而有学者认为注射前擦去注射器针头沾带的药液是减少皮下瘀斑的关键环节。【2】注射方法为握笔法,选择腹壁两侧,常规皮肤消毒。左手捏起褶皱皮肤,右手持针垂直进针,要注意的问题:左手保持姿势不动由右手抽回血,推注药液。注射时避开血管走向,瘢痕,硬结,毛孔处,回抽无回血后匀速推注药液,推至每隔三分之一停留三秒,(默数),此时开始做暗示性沟通,推注完毕停留三秒3。停留是使皮下组织充分吸收针头前面的余液,避免拔阵时药液返流而刺激皮肤毛细血管引起出血。【3】操作完毕讲解之后的注意事项。戒烟戒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勿饮浓茶,压迫十分钟,力量勿重,如黄豆般下陷深度,勿揉搓,勿交换手。注射完毕半小时观察注射点皮肤无瘀斑,无出血点。次晨及次日再次以此方法注射,并做标记,做标记处注射点与周围皮肤无异,均无瘀斑硬结及血肿发生,而之前皮肤瘀斑处已呈青紫,无出血点外溢。

4 小结:

低分子肝素钙的皮下注射方法与书本上的皮下注射方法完全不同,无论是注射方法,注射过程,注射手法均不同,而对于临床护士尤其是新接触低分子肝素钙的护士,如何做到减少皮下瘀斑应有一堂生动课。“三个三秒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法在临床应用中起到很好的推广的作用,但是在临床工作中还应该结合患者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合适方法从而在取得最大疗效的同时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李玉平.王彩娇.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及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8(8)122

[2] 姜国荣.预防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发生瘀斑方法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0.23.47-48

[3] 汤玉琴.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皮下淤青的防范【J】临床研究,2011.9(6)220-221

上一篇:78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研究 下一篇:置装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