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时间:2022-06-13 04:00:25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会计法规的不断变化,盈余管理现象成为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关注的热点。本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进行分析,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从而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会计

一、引言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一种披露企业价值的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领导通常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主体,而相关会计人员则是实际的操作者。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才能够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并且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证券市场发展。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可实现盈余管理

在现行会计准则中,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凭借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判断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样企业能够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实现盈余管理。由于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变更简易,会计政策变更方面包括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固定资产的残值率及折旧年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及比例等事项,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独立判断这些事项,采取变更以上估计事项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对于恶意的盈余管理进行了规范。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从而限制了企业操控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1]另一方面,新准则规定部分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除处置资产外,否则不得冲回,此准则也大大限制了企业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

(二)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盈余管理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后形成的,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易。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这种复杂的关联性给会计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提供劳务以及商品的购销来实现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能够低价收购、高价销售或者劳务输入输出等方式与关联方形成虚假收入增加。二是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的方式形成虚假的收入,这一部分资金占用费是通过向关联方提供资金来收取的。三是通过受托或者委托经营来获取利润或者是降低亏损的方式实现上市公司自身盈余的增加。四是费用的转嫁,由关联方企业承担部分宣传费等等。

(三)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的主要方式是资产处置、收购兼并、转让资产或股权转让等行为,通过多种类型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能够吸收优质资产,处置不良资产,从而将企业亏损输出,提高上市公司内部盈利。

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可以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进行高价转让,用企业的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置换,提高资产增值的收益。运用收购兼并的方式,能够实现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以及战略方向的调整,而资产的转让,尤其是由子公司或者是关联方企业来高价收购资产,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实力。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现行会计理论及相关准则的缺失

我国现行的会计理论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于虚假信息的认定过于原则化、抽象化,并且对盈余管理实施过程中各方应得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缺少民事责任赔偿并且在惩罚力度和措施上不到位等。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的相关准则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通常是针对一般性的情况做出的,企业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制定机构为了使效用最大化,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2]

(二)会计准则缺陷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创造条件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只是针对的一个大方向,每一个相关业务的处理需要依据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来进行判断。以利润为例,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利润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折旧计提、存货计价、费用摊配等方面不同方法的影响,主观性很大,很容易被某些管理者利用,使其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增加企业盈余。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监管缺陷

公司盈余管理是由会计来操作的,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并且缺少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管机构,导致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表审计意见缺乏公允,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可能。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我国虽然在2007年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可以看到在缩小会计盈余调移空间方面的规定,但是仍然有一些漏洞需要进行完善。例如,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披露往往能够成为虚报、误报、瞒报等的惩罚依据。而对于盈余管理的政策监管则需要建立在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前提之上来制定与执行。

(二)加强政策监管,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监管部门应该将扣除政府补助的净利润纳入盈余管理指标考核体系,这样能够从利润金额、结果和质量等财务方面的指标来对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进行考量。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长短期相结合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科学地结合起来,编制上市公司综合收益表。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和社会监管

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需要依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改革,并且完善行业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诚信素质。[3]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区分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以此来增强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另外,应强化会计行业协会的自律,建立行业监管队伍与监管体系,完善提高行业自律监管。

五、结论

当前,上市公司不正当的盈余管理现象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现行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的缺乏和不完善,加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不力,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以及关联方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式进行公司盈余管理。要加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需要完善我国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准则,并且建立政策监管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实行注册会计师与社会监管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为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福胜,吉姗姗,程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2):95-97.

[2] 杨轶,张立焕.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制,2014(29): 46-49.

[3] 苏柯,杜金岷,张超林.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产经评论, 2014(3):58-68.

上一篇:酒店业营业收入内部控制建设 下一篇:我国医疗责任保险体制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