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

时间:2022-06-13 12:06:21

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

摘要: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种新型学习支持工具――学习支架应运而生。该文从学习支架的基本概念以及类型出发,分析了学习支架以不同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合理使用与教学相匹配的学习支架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学习支架;最近发展区;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98-03

随着建构主义与探究式学习的发展和深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中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并非意味着学生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和帮助者,需要为学生创建合适且有效和的学习环境来支持他们的学习。本文将“学习支架”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分析了面对信息技术课堂里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支架以促进其“最近发展区”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1学习支架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运用到教学中则描述为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即为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一种是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所以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并提供有效的、合适的学习支架来促使学生解决课堂问题和提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支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形式,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并予以适时应用2。比如,学习应用软件类的知识一般采用范例支架,因为它涵盖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3

2学习支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1 学习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的学生其年龄在9周岁到12周岁之间,处于具体运演阶段,儿童已具有运演的知识4,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阶段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操作。然而,在这个阶段所有的逻辑或思维都跟具体的活动或客体联系在一起。离开了活动或客体,儿童就无法进行运演了。其次思维发展方面,小学生的想象从局部到整体、形象到抽象、模糊到清晰方向发展。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制力还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无意识、以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的特点。

基于学习者的本体特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在既定的情境中探索,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这样的帮助和引导可以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一点。在提供学习支架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支架。

2.2课程分析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专家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发展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和和信息处理能力,将习得的信息技术游刃有余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软件的命令和操作,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r值观等方面全方位提高。

2.3学习支架在信息课程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课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师的角色应该从助手、顾问变成引导者和启发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在可以学习过程中通过搭建适当的支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支撑,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把学生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5

1)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

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教师引导性的问题为其提供支架,学生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那么老师则可以作为引导者,抛出针对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吸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教师可以用不同角度、层次、深度的问题来搭建起学习支架,随着问题逐个解决,学习进度不断深入,引导着学生解决软件使用的各项问题。教师主要提供四种类型的问题6:WHAT(是什么)用于陈述事实内容的问题;WHY(为什么):用于表示原因与目的问题;HOW(怎么做):用于表示方法、路径与状态的问题;IF(如果):用于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需要学习者通过实践或猜测来回答。

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以下情况使用问题类型的学习支架:

①在初步认识软件时提供问题形式学习支架。学习者一般会被信息技术课程上的交互性、沉浸性而吸引,但又会因为一些枯燥的操作而排斥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各种软件的不同特点,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强烈好奇心的问题或故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的加入,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引领学生使用一个新的软件或软件功能。

②在学习者习得某项软件功能后抛出问题让其举一反三,拓展其应用范围,深入理解软件功能和用途,这种问题类型的学习支架可以使学习者触类旁通,加深理解。

③在适合的教学设计环境加入问题类型的学习支架。如随堂问答,或是软件操作的多种选择中,教师可设置问题支架一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路径选择的结果,进行比较学习或是进行学习迁移。如在讲解PPT制作动画效果时,教师可以提问“落叶怎么样才能实现从上方飘落到地面的效果”,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路径的概念和其它诸如速度、自定义动画等知识点。问题支架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引出软件中新工具的介绍以及旧知识的回顾,还可以给学习者创造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

上一篇:基于ARM和Linux平台的移动视频监控小车研制研... 下一篇: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以及实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