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输血科在临床输血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12 11:42:48

浅谈输血科在临床输血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临床输血作为临床急救及危重患者的救治常用手段,为规范临床用血,提高血制品的使用效能,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节约用血进行剖析,特别是通过对临床输血流程的合理科学的管理,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用血科室的沟通,细化临床用血指针,规范临床用血疗效评估,持续改进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关键词】输血;管理;疗效评估;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44-01

困扰输血界的问题主要是血制品的持续短缺,为满足临床正常用血,除了加大无偿献血的招募以外,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血液资源,将有限的、宝贵的血液用在急需的患者身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用血涉及科室和环节较多,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滥用血制品和给血错误依然存在。各级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加强输血科规范管理,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对宝贵的血液资源进行全程控制,我院输血科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效输血的评价上进行了一些尝试行的运作,现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对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输血知识

输血科既是临床用血的执行科室也是临床用血的监督科室。现在我们不仅仅是测测血型、做做交叉、发发血的检验科血库,我们还肩负着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职责。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它的使用适应症非常有限,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广泛存在滥用的情况[1]。输血工作犹如“双刃剑”,力求“趋其利,避其害”,输血科应该定期对临床提出的问题,例如血液质量、成分血适应范围、不良反应的确认和处理、新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收集,提交到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并找到较适宜的解决方案,至少每年进行一全院用血科室医生培训,若有条件可以邀请当地临床采供血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临床成分血使用范围的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临床医生的困惑,提高全院临床用血理论的整体水平,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输血工作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加强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二、严格把握输血指针,积极与临床用血科室沟通,合理选择血液制品输注

临床医生对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视不够,对输血适应证掌握不严格,“人情血”、“安慰血”过多,自体输血很少,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机会[2]。如何有针对性的掌握输血适应症,将临床输血分为内科输血和外科输血两大类,特别是对内科慢性失血的处理,内科慢性贫血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已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慢性贫血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针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需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降低或已丧失功能。Hb及红细胞比容(HCT)的高低不是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指标,而最好的指标是临床症状无明显症状者暂不输血,慢性贫血患者针对病因治疗比输血更重要。输血科医师同时要起到指导临床外科医师合理用血的作用,对每例拟输血患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对出血量2000ml再增加冷沉淀。出血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利用血液成份去止血,有止血功能的血液成份有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

三、输注血液制品后疗效的评估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血液输注疗效进行评价。对于输注红细胞得患者在24小时内对其进行输血疗效进行评估,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期望血红蛋白值=输注红细胞单位数*每单位红细胞血红蛋白总量/血容量-输注前血红蛋白值)计算出期望血红蛋白值,与输注后实际测量血红蛋白值之间的比较、评价;对于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输注后1小时或12小时对其PPR进行评价:PPR=(输注后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数)*血容量/(输入血小板总数*2/3)[4]。对所有的疗效评估进行记录,对符合输血目的达到输血效果的输血过程进行关闭,对疗效欠佳的输血与临床医生联系共同查找原因,努力做到每一次输血合理有效。但由于个体差异,医生对输血指针的把握差异导致临床输血疗效评估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四、通过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文档对一次输注全过程进行管理

让信息化全程参与临床输血管理,对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又快又准,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行为,促进了输血行业健康持续发展[5]。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和准确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对每一份临床用血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满足规范的用血流程:从临床用血申请、临床用血指针评估、临床输血全程控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临床用血疗效评估等。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完成输血各环节的记录,月底对其总结分析,对临床输血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持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

输血是治疗疾病、抢救生命的一种有效手段,抢救和防止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输血事业日益发展和输血实践技术不断更新,传统输血观念、意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临床输血已由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由原来单纯支持治疗到安全、合理、科有效。输血科的作用已不再是传统的仓储(收血、放)功能,还担负指导临床科学规范、合理用血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8.

[2],谭东云,饶荣.基层医院血浆不合理输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2011,31(11):518-519.

[3]王彦.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方法:踝肱压指数[J].重庆医学,2004,12(2):125-127.

[4]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

[5]王新梅,王富强,李敏. 采供血信息网络化管理在规范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2011,24(2):268-269

上一篇:浅谈检验科管理 下一篇:产科中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