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静脉采血技术的改进

时间:2022-06-12 07:22:43

新生儿静脉采血技术的改进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采血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到2007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行后囟穿刺术者100例作为观察组;2005年10月到2006年9月住院的新生儿行股静脉穿剌者108例作为对照组,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新生儿后囟穿刺术一针穿刺成功者98例,穿刺成功100例,无瘀血、无感染;而股静脉穿刺术一针穿刺成功者65例,穿刺成功91例,穿刺失败17例,其中瘀血10例,感染1例。结论 新生儿后囟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不仅减轻了患儿的痛苦,还为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采血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采血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新生儿做生化检查、肝功能、血培养等,需血量大,而新生儿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颈静脉穿剌取血很难达到目的。采用股静脉穿刺,一是操作困难,二是有一定的危险性,费时又费力,不仅穿剌成功率低,而且患儿痛苦大。本院新生儿科病房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开展了新生儿静脉采血的新方法-后囟穿剌取血术,并与股静脉穿剌术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后囟穿剌一针成功率高,明显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12月,将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进行过后囟穿剌术者100例为观察组,其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85例。将2005年10月到2006年9月住院的新生儿行股静脉穿剌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早产儿10例,足月儿98例。将二者的一针穿剌成功和穿剌成功例数等项进行比较。

1.2 后囟定位及穿剌方法

1.2.1 定位法 新生儿后囟位于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处,也就是在两块顶骨与枕骨上缘所组成的三角形区域[1]。

1.2.2 穿剌方法 将患儿取侧卧位,暴露后囟,助手固定头部,操作者站在新生儿头背侧,将后囟部位的毛发剃去范围约3cm×4cm,用0.5%碘伏消毒后囟部位皮肤及术者左手食指,待干后用左手食指从后囟中央点之上固定皮肤,根据采血量的多少选择注射器(5ml或10ml),选用针头5.5或6.5号针头,针头斜面向上,并与皮肤成70~80°,沿矢状面剌进头皮进针约3~4mm后有落空感时即到达窦汇,随试抽注射器针芯,即可抽出静脉血液。然后用灭菌干棉球紧压穿剌孔,迅速拔出针头,压迫止血2min左右用胶布固定针孔部位[2]。

2 结果

新生儿后囟穿剌术一针成功率明显地高于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术。将两者的一针成功和穿刺成功例数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

3 讨论

头部静脉窦多,而且每个窦切面呈三角形,面积大,血源丰富,压力低。尤其在新生儿时期,后囟范围大,头部皮下脂肪薄,直窦恰好在后囟区域,位置固定,穿刺成功率高,且无副作用,患儿痛苦小,技术便于掌握。在本组观察100例中98例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只有两例两针成功,均因早产儿颅骨骨化不健全,后囟范围大,定位不准而造成,穿刺成功率达100%,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有力地配合了临床和科研工作,明显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临床治愈率。

而对照组108例中,一针见血者只有65例,穿刺成功91例,有10例因穿刺试抽数过多而引起皮下瘀血,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股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患儿下肢活动度大,不易固定;②新生儿主要是腹式呼吸,加之哭闹不安,腹部一起一伏,易与股动脉搏动相混淆,导致定位不准;③股静脉与股动脉伴行,穿刺中易误伤股动脉,引起出血、血肿。

通过1年多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实践,新生儿静脉采血技术的改进-后囟穿剌术的临床应用发现,该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需设备投入,既减轻患儿的痛苦,又无任何不良反应,其操作易于推广应用。此项技术为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为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海龙.婴儿前后囟穿剌术解剖学标本制作.解剖与临床杂志2006,05:339.

[2] 刘湘云.儿科临床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80-181.

上一篇:城乡复发再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 下一篇:糖尿病中医辨病论治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