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并用 一波三折

时间:2022-06-12 06:18:18

有的同学叙事、刻画人物,虽也能把事情交待得眉目清楚、有条有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平淡乏味,如同记“流水账”。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写人、叙事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那么,怎样才能在自然中求变化,在流畅中求跌宕?我们不妨布设文章的转折点,运用“抑扬并用”的手法,来取得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所谓“抑扬并用”的手法,就是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不同一性来叙事、刻画人物的技法。“抑”和“扬”是一对反义词,它们的本义分别是“向下按”和“向上举”。这里是引申义,“抑”即贬抑,“扬”即褒扬。采用这种方法写作时,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的时候才揭出真相,使读者猛然醒悟。这既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逐步深入的,同时也通过对反面的否定而增强了对正面的肯定,从而使正面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抑扬并用”的运用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欲抑先扬”,一般用于刻画反面人物。写作时,先浓墨重彩写其好处,到结尾才揭去画皮,还其本质,叫人大吃一惊。

二是“欲扬先抑”,一般用于刻画正面人物。本意是“扬”,为了“扬”,故意先在“抑”上着笔。写作时,先写对人物的某种消极的、否定的看法,然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在关键处猛然煞住,来个逆转,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这种由“扬”突然一转归于“抑”,或者由“抑”突然一转归于“扬”的变化,能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抑扬并用”运用得当,写反面人物可使读者倍觉其丑,写正面人物可使读者倍觉其美,从而产生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不过,运用“抑扬并用”的手法时一定要“巧”,“抑扬”的转折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有逆向思维的参与,否则形不成“抑扬”的结构。二、在未“抑”之前,于“扬”中埋好“抑”的理由;在未“扬”之前,于“抑”中找好“扬”的根据,“抑”要有分寸,要为下文的“扬”留有余地。三、“抑扬”不能有雕刻的痕迹,要善于把握契机,做到合理自然、水到渠成。四、“抑扬”应服从于主题思想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下面是运用“抑扬并用”手法较好的一篇习作:

我的父亲

王亚群

小时候看父亲,父亲很高大,就像大山里的一片森林,我是这林中的小树苗,小树苗永远离不开大森林的怀抱。

长大了再看父亲,父亲却很沉默,就像一株参天大树的根,我是这树根上长出的长枝条,树枝永远报答不了树根的恩情。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干完活,总是喜欢坐在椅子上,悠悠地抽着烟,我则像一只乖乖的小猫偎依在他的大腿旁。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可我不知道。他抽完一根烟,就看看我,又笑了笑,然后把我抱起来,用满是香烟味儿的嘴在我脸上亲。他那又黑又硬的胡须,经常惹得我哈哈大笑。我已经习惯了父亲这种独特的味道。

父亲很爱我,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是父亲那一张愁苦的脸。

一天,我病了,父亲把我抱到自行车上带我去医院。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泥泞的路很滑,车子骑不动,父亲只好推着我跑,边跑边不时地回头望着我。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无力地眯缝着眼睛,只觉得此时的父亲真像电影中的飞人。父亲说,不用担心,一会儿到大医院就好了。治疗时,父亲在一旁紧紧握着我的手。看到我哭,他就用粗粗的、冷冷的手给我擦眼泪。治疗结束后,医生要我留院观察。夜深了,父亲就坐在我床边看着我,就像我小时候看着他那样,静静地看着我。第二天醒来,看见父亲红红的眼睛在牢牢地盯着我,生怕我突然间飞了似的。我知道父亲肯定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看着我,一直到天亮的。我赶紧笑了,父亲像得了宝贝似的,又用他满是胡须的脸扎我,他脸上紧绷的肌肉到此时才舒展开来。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我在父亲细致的关爱中长成了大小伙。然而,父亲在养育我长大的同时,也喂大了我的虚荣―――我居然开始讨厌起父亲来了。

父亲个子不高,比瘦小的妈妈还要低一头。当然,受遗传的我自然是全班最矮的一个―――不,是全校最矮的一个!我总是暗暗地流泪,在心中反反复复地问父亲:“你为什么不是高个?如果你长得像我同学的父亲一样高大挺拔,别人就不会那么整天挖苦我、嘲笑我了,就不会整天追在我身后叫我‘矮墩’‘侏儒’了,我也不会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了……”上中学后,这种低人一等的委屈更像着了魔似的,深深地积压在我心里。

于是,我经常躲避父亲,不愿意和父亲走在一起,更不愿意让父亲到学校来看望我,尤其一点也不喜欢他抽烟的样子。父亲好像也觉察到了什么,开始只是忧伤地看着我,后来只要老远看到我的影子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迅速地把烟藏起来,惶惶然,像犯了错的小孩,愣愣地等着我朝他斜上鄙视的眼神。我呢,总是从父亲的外衣口袋中缴获一包未抽完的烟,然后狠狠地把它们摔到地上,再重重地踩上几脚,好像这样就能减轻我对父亲的厌恶似的。

由于我的讨厌,父亲终于下决心把烟戒掉了。戒烟后,父亲明显地消瘦了许多,整天远远地躲着我,又整天默默地顺着我,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看起来更忧郁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并没有找回我所要的自尊,反而更加难受了。时间长了,每当一见到父亲,我就立刻觉得背上有无数的针在刺我。厌恶父亲的心情,使我的双眼蒙上了灰暗。我知道我错了,但好强的我又不想对父亲说。

那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父亲留在桌上的纸条:“饭菜做好了,都在锅里。如果凉了,再热一下,用煤气小心。爸爸到田里去了。爸爸没用,对不起。我知道你心里很烦,以后我会尽量让你看不见我。快吃吧,别饿着了!”署名是“小个子父亲”。

我顿时泪如泉涌,我知道自己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发了疯似的狂奔到田里,抱住满头大汗的父亲呜呜哭泣。父亲抖抖地摸着我的头,又用他那双粗粗的大手慌忙地擦着我脸上的泪,喃喃自语道:“都怪爸爸不好,都怪爸爸不好,让你受了这么多不该受的委屈……”

父亲那双久违的粗粗的手啊!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拥有父爱的温暖,它像一棵高高的树,更像地下默默的根。亲情无价,真爱无价!就让那可恶的虚荣像那发黄的枯叶一样随风吹落吧,让那可恶的虚荣随风儿一去无影踪吧。

我爱父亲!

这篇文章较好地运用了“抑扬并用”的手法,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文章把握契机,巧设了两个转折点。开始写“我”小时候非常敬仰父亲,觉得“父亲很高大,就像大山里的一片森林”,以至于习惯了父亲呛人的烟味,这是“扬”。接着在“抑”之前埋好“抑”的理由:“父亲在养育我长大的同时,也喂大了我的虚荣。”同学们都讥笑“我”个子矮,这一个契机使“我”在心底里非常藐视父亲,这是“抑”。这也是第一个转折点。这时,文章生动刻画了“我”毫不留情地缴获父亲的香烟的情景。但是,对父亲的讨厌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造成了“我”与父亲的隔阂,而父亲仍一如既往地爱“我”。这就在未“扬”之前,于“抑”中找好“扬”的根据。“我”知道错了,却不愿向父亲表白。这时,第二个契机出现了,父亲留下的小纸条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又是“扬”。这也是第二个转折点。因为上文一再地“抑”,一再地表现对父亲的伤害,而父亲一再地退让、容忍,所以这里的“扬”就比开头的“扬”显得更有力,令人情不自禁地佩服父亲深沉的爱,正像文中所写的那样:“它像一棵高高的树,更像地下默默的根。”作者这种由“扬”到“抑”再到“扬”的适度的转化,实际上表现了对父亲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也是父爱不断升华的过程,文章也因而产生了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只要合理地运用“抑扬并用”的手法,巧设文章的转折点,就有可能写出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文章来。

上一篇:阅读《诗经》 下一篇:浪漫如斯 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