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口才培养简说

时间:2022-06-12 04:19:09

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口才培养简说

摘要:口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更是各类人才必备的素质。中职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基地,中职语文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口才的培养。要通过课堂随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加强阅读、背诵的要求和指导,提高学生语感;加强思维和说话相结合的能力训练;发挥教师口才的示范等诸方面加强对学生口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学生口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49-02

口才,是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不仅可用以直接交流思想,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而且是体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媒介。西方国家早已把口才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并在各自的母语教学中对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而我国历来的传统是重文才(写作才能),轻口才,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忽视口才的培养。这种教学的结果是造成学生进入社会后不善辞令,有想法却无法表达,正如韩愈所描述的那样“足将进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嚅。”毕业生实习面试时,很多由于口头语言表达不流畅,态度拘谨不自然,难以将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而失去了机会;一些顺利就业的学生也常常因难以与单位领导、同事恰当沟通交流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85%取决于他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可见,在今天这个思想观念急剧变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一个人没有口才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欠缺已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我国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口才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当仁不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读写能力培养并列的基本教学目标,口才训练在教学中必须随时随地地进行。

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教师提问时,教室里立即响起一片回答之声,学生们七嘴八舌争相发表看法,课堂气氛热烈。可一旦要求“请举手回答”时,教室里立即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更是低眉顺眼,不敢正视教师。无奈之下,教师只好点名回答,学生的回答却常常令人失望:有的虽然看法基本正确,表达却重复嗦;有的语无伦次,抓不住要点;更有甚者,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它表明学生多么畏惧当众说话,口语表达能力差,缺乏口才。这种状况与当前的社会实际需要相距实在太远。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课堂随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敢于当众说话的自信心

为什么集体回答时学生踊跃,一旦要求单独当众回答情况就变了呢?

在美国,有人曾就“你最怕什么”的问题测验了3000名美国居民,测验的结果令人惊叹,人们最怕的竟然是当众说话。较开放的美国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向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怕出丑是人类的通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人的神经系统立即开始作用,造成全身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这时,全身肌肉紧张度增加,于是人就会紧张,产生畏惧心理,这是一种自然反应。

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他们语文水平低,极少单独当众说话,有极强的自尊心,而自信心又严重不足,因此,他们尤其怕因说不好而当众出丑。

怎样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当众说话呢?

首先,要消除学生畏惧与怯场心理。可将以上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当众产生紧张、畏惧心理并非他们所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此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给学生讲述一些杰出人物重视并培养自身说话能力的小故事:大戏剧家萧伯纳20岁时羞于见人,异常胆小,第一次当众讲话时受人讥笑;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公开演说时,大脑一片空白,竟不能说出一个字;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发不出声音,“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最后,在哄堂大笑中结束讲话;英国历史上有位叫狄斯瑞的首相,宁愿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当众讲话……而正是这些人,最终克服胆怯心理,凭坚强意志,勤学苦练,战胜失败,成为口若悬河的雄辩之才,成为了了不起的人。而人们熟知的林肯、拿破仑、华盛顿、邱吉尔、罗斯富、、鲁迅等古今中外的名人概莫能外。要让学生们明白,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而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没有人只想敏于行而讷于言,青年学生正处于充满理想抱负、好学上进的时期,伟人风范的激励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有志青年必须敢于说话、善于说话,只有具备良好的口才,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再次,进行课堂随机训练,教师热情鼓励,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学生了解造成当众说话紧张、害怕的心理因素,明确了培养自身口才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练胆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供学生练胆的方法很多,如朗读、提问、口头复述、组织讨论等。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并要注意所提问题、复述材料、讨论议题均要切合学生实际水平,要给每个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教师态度应积极热情,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即使学生读得不好,说得很糟,教师在纠正错误时,也要予以热情鼓励,如表扬他们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表情自然等。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勇敢迈出当众说话的第一步,需要的是他们通过经常性的表达,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敢于当众说话的信心。

加强阅读、背诵的要求和指导,提高学生语感

口才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它与写作能力一样,其核心是语感。一个人的语感是否正确丰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口才的高低。

什么是语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他还强调“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而语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要有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同过去的经验结为一体的内部知识组织结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语感的形成需要语言信息重复不断的刺激。学习者了解了语言信息,并不等于化为己有,形成语感,还必须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出现技能化,自动化,语感才能形成。叶老说:“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必须加强阅读、背诵的要求和指导。

但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是重视语文理法学习,轻视语感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而放松对读和背的要求。一篇课文,教师分析讲解了,学生理解了,好像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要求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丰富,不利于学生口才的培养。

由于教材的内容有限,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应采用以课内带动课外的方式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山东名师王泽钊说:“语文好的标志是:有思想、有情感、会表达,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杰出思想,可以培养作为人独有的人文情怀,学会口头表达与笔头表达。”学生通过积累大量语言材料,进一步丰富语感,提高语感,有了坚实的基础,定能“外化”为良好的口才。

加强思维与说话相结合的能力训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语言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思维的水平决定语言的使用水平。如果一个人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不深刻,思维不敏捷,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也是低水平的,也就谈不上好的口才。因此,培养学生口才就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有人说,教学过程中可随时给学生“说”的机会,思维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短短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

实际上,思维训练并不神秘。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思维训练。表面上,学生学习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实际上课文仅仅是训练内容的载体,学生是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各种语言能力,其中就包括思维能力。如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领会事件性质,分析人物性格,这就是思维过程中的“分析”;指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评价人物、归纳课文写作特点,这就是思维过程中的“综合和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去解释语言现象,这是由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也就是思维过程中的“演绎”。但通常的认识是,这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显然,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仅仅停留于这类教学活动的无意识进行,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因此,教师应增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意识,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思维训练与说话训练相结合,以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口才的目的。

如上文提到的种种教学活动,教师不能仅仅采用注入式教学,那会助长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造问题情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另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口头编写课文提纲,组织现成材料口头成文,理清思维混乱的语段,口头分析概念、判断、推理有误的语句,学生向教师质疑,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等方法综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通过这样一些有意识的教学活动的经常性随机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日趋敏捷、周密、深刻,口才也必会有所提高。

发挥教师口才的示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风范本身就传递着教育信息,带有示范。王泽钊说:“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图式,满足学生的期待视野”,“要学生喜欢一门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及丰厚的知识积累两个条件必不可少。”教育教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向学生大脑中灌输知识,他更应该是一粒火种,要去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熊熊大火。因此,要培养学生口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好的口才。课堂内外,教师丰厚的学养,清晰流利、生动风趣、幽默机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语言艺术,不仅能强化教学效果,更如心灵的鸡汤,随时给学生以滋养,同时,又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从而产生羡慕和向往之情。这种羡慕和向往之情会激发学生重视自身口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口才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传统的语文考试形式主要是笔试,通过学生答卷来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却无法衡量学生的口头语文表达能力。因此,可以效仿世界众多国家母语教学的做法,既考“文”,也考“语”,采用口试的方法,将口才也列入考试范围,并载入学生语文成绩。压力之下有动力,应促使学生充分重视口才的培养,从而痛下工夫努力提高说话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应让“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仅仅成为点缀教学大纲的一句漂亮口号,而应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必备口才素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适应社会需要,重视学生口才的培养,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2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2,267.

[3]严寅贤.脑科学原理:语文教学的生命灵光[J].山东教育,2000,(11).

[4]刘定一.“灌水”还是“点火”――与青年教师谈课堂教学[J].教师博览,2002,(11):11.

[5]汉克思.王泽钊老师的新语文[OL].(2007-01-13).http://www.省略/group/topic/1386031/.

[6]杜守仁.应重视学生口才的培养[OL].(2007-07-04).http://www.省略/01gmrb/2007-07/04/content_633457.htm.

[7]常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44-45.

[8]王艳杰,岳桂春.语文教学中口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51-152.

作者简介:

李洁(1970―),女,四川泸州人,四川省泸州市工业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上一篇: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关于中职体育课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