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道德冲突的正确价值导向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12 02:38:21

基于学生道德冲突的正确价值导向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道德选择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在考试时,学生能对题目创设的道德情境做出正确选择,写出答案,但并不认可这种选择,更不用说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源于学生认知上的道德冲突――教材和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与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建构的知识不一致。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冲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道德冲突分为三类:错误认知、片面认知、混沌认知,针对不同情况,笔者采用不同方法应对。

一、试误法――在尝试错误中纠正道德认知

每个人都在生活世界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生活世界单一,思维能力较弱,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是偏激甚至错误的。在进行“人贵诚信”的教学时,在讲到“诚信是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时,有个男生显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笔者忍住心中的不快,问他:“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他犹豫了一下,说道:“老师,我觉得现实并不是这样的,不是说无商不奸吗?我家旁边有家外地人做烧烤生意,他们的烧烤卖得可好了,做了几年生意,都在镇上买了商品房,可是他家的烧烤很脏,鱼、鸡翅什么的洗都不洗,从冰柜里拿出来就直接放上货架,蔬菜是放在地上串,串好了也不洗,所以,我觉得诚不诚信并不重要,会做生意就行了。”此话一出,很多学生表示赞同,纷纷列举身边或听来的事,证明诚信并不是做生意最重要的条件。

这一认知显然是错误的,但此时笔者若和学生据理力争或列举正面事例,明显说服不了学生。笔者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方法,先肯定学生所说是现实存在的,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试误。

师:你会去买他们的烧烤吗?

生:当然不会。

师:其他邻居呢?你觉得他们会不会去买?

生:当然也不会。

师:如果你的同学、朋友要去买,你会劝阻吗?

生:会啊,我肯定叫他们不要买。

师:那你觉得你的邻居会去劝阻他们的朋友吗?

生:我想会的。

师:一传十,十传百,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家烧烤不卫生而不去买?

生:理论不是这样的。

师:现在的媒体监督很有力,如果有一天这件事情被曝光,你觉得他们的生意还会好吗?

生:可能不会了。

师:现在政府监管也很有力,如果有一天工商部门查到他们家,他们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还认为“诚信并不是企业生存最重要的条件”这个观点正确吗?

生:好像不对。

师:你说说看。

生:企业不讲诚信可能会获得短暂的经济效益,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被人们知道后,就不会有好下场。

试误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强制性地把正确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学生的错误认知为起点,以合理的逻辑展开推理,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树立新的正确认识,这一方法对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非常有效,因为任何谬论都经不起实践检验,教师只要找到合理的逻辑,就不难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引证法――在讲求实证中完善道德思维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在他们看来,很多东西非此即彼,特别是矛盾的事物双方是不能共存的。在进行“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教学时,学生不理解合作和竞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合作更有益于成功,而竞争总会伤及一方,如在学习中,A同学得了第一,则意味着其他同学都得不到第一。

怎样解决学生这一道德冲突?笔者想到了引证法,从心理层面来说,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铁证”,而不是简单的口号,于是笔者引用热播剧《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故事完善学生思维。引证法的关键在于所引用证据的可信性,而要体现可信性必须做到:一要能被学生接受,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在学生理解能力之内;二要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引用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作品或社会热点材料作为证据,当然,材料与所要证明观点之间的契合度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完善法――在全面思考中做出道德行为

很多社会现象并非简单的是非善恶,学生面对它们时,思维会出现混沌,与教师讲授的原则或准则之间产生道德冲突。在进行“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教学时,学生提出“扶人被讹”的事例,有学生说:“老师,我也知道要帮助别人,但有时助人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所以如果真的碰到这类事情,我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

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单纯用“冷漠”“看客”这样的词形容那些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或许他们也跟这个学生一样,思想比较矛盾、纠结、混沌,因为那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对任何个人来讲,都是“不能承受之重”,教师不应该像发号施令般告诉学生:不管怎么样,你们一定要去帮助别人,否则就是不道德的!面对这种混沌思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模式,并让学生自己权衡和思考每种选择的利弊和后果,在学习、思考、探索之后,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形成清晰的思路和较为完善的行为模式以指导实际行动。

笔者把这种提供选择、思考利弊、完善思维的方法叫作“完善法”,它有利于学生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做出恰当选择。如上述教学中,笔者以“遇到有人摔倒”为例,给学生提供了几种选择:打电话寻求帮助(如110,120)、找警察或工作人员帮助(如大街上、地铁站)、在旁人的“见证”下提供帮助,学生在对这几种选择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后,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学生混沌的思维渐渐完善和明晰,相信以后遇到具体情况也能做出正确选择。

(作者单位:林芝市巴宜区中学)

上一篇:《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启示 下一篇:研究合作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