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6-12 10:24:48

在校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院近几年办理在校学生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目前在校学生犯罪的成因以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学生犯罪;成因;法制教育;预防机制

一、在校学生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在校学生犯罪的内在原因

1.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影响。由于在校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社会化程度较低,所以在本能欲望和争强好胜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产生不合理的内在需求,如贪图享受、比阔气、争面子,当外在条件不能够满足自身的不良需求时,随即不惜铤而走险,以违法犯罪行为来满足自身不良需求。在校学生犯罪的这种不健康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追求享受、厌恶劳动;学习上违反校规、投机取巧;品行上不讲公德、损人利己;处世上良莠不分、交友不慎;性情上浮躁狭隘、不顾后果。

2.法律意识淡薄。在校学生还处于学习教育阶段,文化素质不高,自身修养能力不强,又不注重法制教育,导致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藐视法律,一时冲动则不惜以身试法。

1.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所形成的社会不良风气很容易污染在校学生脆弱的心理,使一些在校学生放弃原有的崇高理想而变得精神颓废、唯利是图。此外,充斥着暴力、色情、恐怖和封建余毒的不良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也尤为突出。在校学生意志薄弱的心理特点,难以抵御惊险刺激以及感官欲望诱惑,在一定条件下将冲破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的影响。破碎的家庭以及家庭暴力、虐待等恶劣家庭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在校学生对于家庭、生活与教育产生恐惧心理,个别的则会采取对抗或攻击来发泄不满,这些行为又往往和犯罪相勾连。此外,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或者过分溺爱,或者专制粗暴,这些极端化的教养方式往往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习惯和人格,而这正是犯罪的内在动因。

二、减少在校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因其群体特殊性较社会其他群体或社会公众的区别,学生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针对校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使之尽快提高到符合依法治国时代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2)应营造强化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形成的学校环境。一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二是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热情。三是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二)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

预防和减少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1.社会预防。一方面,完善立法。目前,我国仅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对学生犯罪及预防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学生这一群体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和公众群体,在立法上突出法律预防和打击校园学生犯罪有特殊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加强司法,做到刑事惩罚区别对待宽严相济,针对在校学生犯罪的特殊主体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正确量刑使其有信心接受改造回归社会。

2.家庭预防。面对目前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家庭教育目标和方式多种多样,但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犯罪,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降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树立切合实际的育人观,给学生减轻压力。二是增加沟通时间,注重家庭的亲密度。林爱冰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成因》一文中发现亲子相聚时间与青少年犯罪有很高的相关性。而少年犯普遍感到的关心理解少也说明他们的亲子感情交流少,沟通阻塞。

3.学校预防。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塑造高素质人才的熔炉,是知识的海洋和成才的热土,应该是一片神秘圣洁的土地。因此,应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犯罪问题,从校园抓起,既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大力加强犯罪预防工作,全面规范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又要认真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到严管厚爱,让平安、法治的阳光永远普照校园,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净土。

上一篇:以“三化”为目标 提高机关管理水平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