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之思考

时间:2022-06-12 10:10:04

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之思考

2008年以来,省委书记强卫要求教育部门研究增强省情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指示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省情教育读本,并为大学生作了《我眼中的青海》省情教育辅导报告。2010年,省情教育读本《大美青海》(大学版)、《魅力青海》(中学版)和《可爱的青海》(小学版)正式出版发行,为开展省情教育提供了优质教材。此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时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强卫书记〈我眼中的青海〉形势报告的通知》和《关于开展“认识青海,热爱青海,建设青海”读书活动的通知》,在全省教育系统掀起了各种省情教育活动的热潮。各高校亦结合本校的特点,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省情教育活动,省教育厅先后批准在青海大学成立省情教育研究中心,在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省情教育中心,为推进我省高校通过开展省情教育,探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条件。

一、省情教育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1.省情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是体现课程特色和生命力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1]省情教育可以用大量的实际案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完整的省情教育既包括一省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也包括这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还应包括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等重要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省情是国情的具体化,各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略是国家治国大政方针的具体体现。青海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高原大地发生沧桑巨变,取得辉煌成绩的30年,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为生动、全面地诠释,是我省乃至全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极具说服力的实践案例。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又是一个经济落后地区,高校想要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应该把省情教育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省情教育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充分认识青海,可以极大地丰富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突出教育内容的地方性、时代性,引导他们认识青海、热爱青海,激励他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作贡献。

2.省情教育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教学,是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生动实践。[2]省情作为凸显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实实在在的,既能看得见、摸得着,也能亲身体验到。把省情作为教育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用大量身边的实例,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切实感受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实感人,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等弊病。鉴于我省高校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人,除了在教育内容上积极和省情教育相融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乡区域文化特点,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参与和亲身体验的渠道和平台,促进省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和课堂外教学的整合。

3.省情教育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省情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从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纳顿、社火、赛马等活动,或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中任选一个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切实观察和了解我省各地的文化现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提升实践能力。

4.省情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青海省情教育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主题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以青海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宗教、民俗风情、社会发展、宏伟蓝图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通过省情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1.提升省情教育在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正如强卫书记指出的:“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才能更好地投入新青海的伟大实践。”从调查的数据看,我省高校65%以上的生源来自本地,被调查的52%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毕业后会留在青海就业,毫无疑问,这些学生将成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潜在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省情教育在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将省情教育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考核要求、实践要求,建设教学课件、自测练习、拓展资源等,将省情教育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深化省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增强他们努力学习成为建设新青海有用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贡献。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省情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强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穿插与讲解内容相关的图像、视频,化抽象为形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将重点问题制作成多媒体助学课件,将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地展现重难点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第三,将省情教育建成网络课程,整合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自由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需求,进行自主学习。第四,通过“课堂讨论”、“在线测试”等形式,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学习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形成有效的学习反馈,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二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认识省情、掌握省情知识、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省情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文化遗址、民俗风情,观看纳顿、社火、赛马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切实体验地域或民族特色文化,开展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调研、以“认识省情、了解省情,激发爱家乡、爱国情怀”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提供或人为提供的情境中强化对国情、民情以及道德的认知。”[4]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认识省情,提升实践能力。

3.通过省情教育进一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内容主要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同时包括校园德育管理和文化艺术活动;而狭义上的校园文化就是校园艺术教育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如组织各类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5]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提高大学生关心、参与政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国家责任感。省情教育内容中蕴涵着该地区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等重要信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人格熏陶方面的内容,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主题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形式,通过开展以“省情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国家责任感。此外,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省情教育和区域文化传播,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和持久。

4.以新型媒体为载体,把省情教育推向纵深。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网络、手机短信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媒体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联结大学生群体,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和发展机遇。青海电大已建成的《地域文化•青海省情》网络课程是通过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有效尝试,该课程现已实现了全方位开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实现了资源共享,成为了国内各方人士了解青海、认识青海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网络课堂、面授课堂的学习以及课程实践活动,对青海省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青海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得到了激发,民族自信心得以增强,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为了进一步深化省情教育,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等新媒体在省情教育中的作用,力争构建较全面的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探索基于网络课程学习、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等新媒体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省情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省情教育活动,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青海省情,正确认识青海区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增强自信心,更好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作贡献。

作者:李秋梅 李晓云 单位: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新医改下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述评 下一篇:民俗体育文化特性与教育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