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融资信息优势的丧失

时间:2022-06-12 08:51:13

论民间融资信息优势的丧失

摘 要:相对于正规金融,具有“三缘”关系的民间融资往往被认为具有较大的信息优势。但新形势下,民间融资逐渐演变为间接融资,出资人与资金使用者之间的“三缘”关系日趋松散,出资人与最终资金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疏远,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逐渐弱化。本文从对民间融资比较优势的传统认识角度出发,探索新形势下的民间融资的未来。

关键词:民间融资;正规金融;信息优势;六度分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71-03

以往人们都认为民间融资活动往往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当事人彼此比较了解,与融资活动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且高度透明。所以民间融资相对正规金融具有很大的信息优势。民间融资具备的信息优势可以使贷款方对融资活动的风险与收益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借款人在资金的使用上予以实时监督。贷款人一般都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由于其融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情况下做出的,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因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把资金投放到最有还款保证的个人手中或预期收益最好的项目上。对借款人来说,由于资金供给方是个人,相应强化了其信用约束和还款责任,决定了其必须合理高效地使用资金。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新形势下,民间融资的资本用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民间融资而言,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依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单笔融资的资金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资金募集对象的人数也迅速增加,出资人与资金使用者之间的“三缘”关系也日趋松散,出资人与最终资金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疏远。因此原来接近于直接融资的民间金融的融资方式正不断演变为间接融资,那么民间融资信息优势的还存在吗?

一、民间融资的界定

民间融资的定义比较繁杂,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并无一致的定义。比如孙莉和张翔从供给主体角度界定:民间金融是指由民营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和相关的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姜旭朝从服务对象角度界定:民间金融就是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或金融体系;刘乐山从与正规金融相对关系的角度界定: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而言,是属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或组织。在英文中,民间金融为informal finance,直译非正规金融。世界银行认为,非正规金融可以被定义为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而且非正规金融大多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既非信贷机构,也非储蓄机构从事的融资行为;二是专门处理个人或企业关系的金融交易;三在借贷双方之间提供的完全中介服务。

民间金融容易与以下几个概念混用:民营金融、草根金融、地下金融、非法金融、灰色金融、黑色金融。其中有些名称明显含有贬义的成分,但本文的民间融资一词是中性的,包含所有没有纳入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金融活动,民间融资一词一般情况下可以与民间金融一词通用,前者着重于金融活动本身,而后者还涉及相关的金融组织及制度安排。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对“民间融资”的定义:“民间融资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即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出资人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目的,受资人以取得资金使用权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私募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

民间融资灵活多变,所以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概括地说,民间融资主要有如下方式:以较古老和传统的自由借贷、合会、当铺及私人钱庄,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内部集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后被取缔),还有以新兴的私募基金、民间票据融资及有价证券融资。各种民间融资方式又有各式各样的具体形式,如曾经数次引起社会风波的合会按具体的运作模式又可以分为平会(或称干会)、摇会、抓签会、标会和楼梯会等。民间融资方式的具体内容相当庞杂。

二、对民间融资比较优势的传统认识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一定程度存在金融压抑,具体表现在:第一,金融体系不合理,呈现“二元结构”特征。第二,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处于绝对性的主导地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明显滞后。同时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金融效率比较低。第三,金融管制较多,如利率管制。第四,倾斜性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向规模大、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和行业倾斜,而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第五,金融市场发育迟缓、金融工具品种单一。

金融压抑为我国民间融资的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民间融资相对于正规金融的一系列比较优势则为民间融资的盛行提供了内在动因。相对于正规金融,传统的看法认为民间融资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是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我国的社会征信系统尚未健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经常存在的,有的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甚至不惜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或实施其他造假行为。而民间融资活动往往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当事人彼此比较了解,与融资活动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且高度透明。

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首先民间融资的手续简易,一般不需要专门的办公设施,由于技术要求不高,不需要高薪聘请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从而节省了不少成本。其次融资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后的监督管理成本较之正规金融明显为低。最后民间融资一般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

三是融资方式的灵活性。民间融资较之正规金融灵活方便,没有繁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能使借款人较快的筹到所需资金。一位典当公司的经理介绍说他们最快能半小时使借款客户拿到资金。正规金融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低下,而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资金需求往往具有规模小、时间急和频率高的特点,这使得不少贷款需求者望而却步。正因为民间融资不受规范制度的约束,才更贴近真实经济的需要,从而根据需要变换融资形式。

四是风险的控制和化解。尽管民间融资时有信用风波爆发,但总体而言,民间金融的信用风险要小于正规金融,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策源地是拥有巨额不良资产的正规金融而非民间融资。这是由于民间融资具有较强的信用约束,其信息优势从一开始就减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外,借款人一旦违约,其代价也是很大的,他可能名誉扫地,甚至再也无法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中立身。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上诉比较优势都可以归结为信息优势。因为交易成本的节约、融资方式的灵活性以及风险的控制和化解的实现,都基于信息优势的成立。

三、新形势下的民间融资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都被固定在某一社区终老一生,因为社会缺乏流动性,个人的社会交际圈与其熟人的社会交际圈之间有很大的重叠性,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能仍然是朋友。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一个固定的社区学习、生活、工作。再加上日益方便快捷的通讯和交通手段,个人的社会关系网不断延伸,朋友的朋友可能就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了。小世界理论认为:看来很庞大的由相识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系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很小的,人们通过很少的几层朋友关系就可以到达任何另外一个人。显然通过认识关系到达任何一个陌生人的路径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个链条上有多少人?六度分隔理论认为这个答案接近于六。其实最终的准确答案是几个人并不重要,但这个理论却是富有启发性的,如果将其运用的民间融资,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需要资金的人通过六度分隔的人际关系网筹集资金的话,他可以将最终的触角伸及无数的陌生人。比照当前现实的民间融资,我们发现民间资金确实通过这样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在流动着。也就是说经过若干环节后,资金将流向一个最初供给者毫不知情的陌生人。由于人际关系亲疏有别,每个环节的信任半径是可以伸缩的,所以当人们对金融市场抱乐观态度的时候,每个环节的信任半径都在扩大,那么整个资金链的半径就会得到更大的延伸,民间融资的“三缘”就越发松散,甚至会最终消失,这时也就为风险集聚埋下了伏笔。

新形势下,民间融资发生了这样的演变:从亲朋好友到不特定对象,从生活性借贷到生产性借贷。对于生产性借贷也不再限于小本商业经营行为,像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绝大多数民间资金是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甚至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民间金融的单笔融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同时通过六度分隔的联系,各个方向的民间资本通过若干中间人而集聚到最终的资金需求者手中,资金迅速地集聚,而资金的供给者可能并不认识或了解资金的最终使用者,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民间融资的每个环节可能依然基于“三缘”的信任,信息似乎是对称的,当事人彼此也比较了解。但经过多个环节后,资金的实际供给者和实际使用者已经是很疏远的陌生人,资金的实际供给者甚至不清楚资金的最终去向和实际用途,那么民间融资所谓的信息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民间融资的未来

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今天,民间融资作为一种过渡性金融安排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开始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促进私人投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民间金融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将会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发展活力。但近期温州等地出现的一系列民营企业家的“跑路”事件,却使我们认识到民间融资的信息优势以及防范风险的优势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三缘”关系的日益松散使民间融资的信息优势已成为过去式,并且使民间融资不断呈现出内在的不稳定性和风险。以往民营企业家依赖民间融资办企业是基于我国金融压抑的现实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并不是民间融资在这方面有多大的比较优势。正如史晋川所言“不同的金融活动,应由不同的金融组织承担,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这样才能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因此,不断完善正规金融的同时引导民间金融正规化,才是解决民间融资乱象的正途。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法制的健全,民间融资将会在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中发展和完善,人们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正视民间融资的存在。在未来30年甚至50年,我国的正规金融将会不断完善,但面对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仍然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民间融资将会进一步规范并发展壮大,服务于我国的民间投资活动。而在更远的未来,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将会更加完备,能够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替代一部分民间融资,另一方面一些合格的民间金融组织将会正规化,从而成为正规金融的一部分。也许“只存不贷”的小额贷款公司将来能够变成有存有贷的民营银行,成为正规金融的一部分。只是开始时可以做一些限制,比如前三年不许吸收存款,从第四年开始可以少量吸收,到第八年可以不受限制吸收存款等。

纵观世界金融史,我们会发现民间金融组织向现代正规金融演进是必然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民间金融都将演变为正规金融,民间融资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组织形式的非正规化,恰恰是民间融资的灵活性和优势所在,也是民间融资拥有巨大需求,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如果民间融资也高度组织化和正规化了,也就不称其为民间融资了。即使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金融体制和金融组织机构十分健全完善的美国和日本,民间融资的规模也很可观。民间融资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其与正规金融是一种长期共存并相互补充的关系,不会因为正规金融的发展而消亡。但是主要通过人格化交易的民间融资不可越俎代庖,承当本该由正规金融提供支持的融资活动,因为在这些融资活动中民间融资并没有信息优势,相反会因缺乏法律制度来保证合约的有效执行而带来一系列的民间融资纠纷。

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政策环境,回顾中央以往对民间融资的监管理念,不难发现中央对民间融资的政策态度具有反复性,其中不乏走回头路的现象。这主要是把正常合理的民间融资和金融诈骗混为一谈了,并且实施一刀切政策,正如票据诈骗,银行内外勾结骗贷,高管携巨款潜逃等正规金融机构内的犯罪行为,应归咎于个别银行薄弱的内控机制,而不应视为金融本身的过错一样,民间融资过程中出现的犯罪问题应该通过法律解决。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及政府对市场的理解的深入,相信未来我国的民间金融将会有力地推动正规金融的发展,同时部分民间金融也将不断正规化,成为正规金融的一员。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诸葛隽.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罗丹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 (美)邓肯・J・瓦茨.六度分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李富有、李新军.民间融资的比较优势、发展动因与前景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4).

[6] 陈统奎.不差钱,就差牌照[J].南风窗,2009,(06).

[7] 史晋川.求解温州金融风险[J].财经,2011,(29).

上一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下一篇:民间融资危局与二元金融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