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作业评讲课的有效性

时间:2022-06-12 07:42:34

如何提高数学作业评讲课的有效性

数学相对其他学科有更多的作业,作业讲评课自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业认真讲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堂好的作业讲评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而一堂随心所欲的讲评课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那么,如何提高数学作业讲评课的有效性呢?

一、增加留白,减少直白作业,学生做错在所难免,要找准学生做错的题是怎么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上出错?”讲评时,如能设法充分显现出学生在作业中的思维错误,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学生的思维交流和深化。如有这样一个问题:若二次函数y=-x2+mx-1的图象与两端点为A(0,3),B(3,0)的线段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多数学生作业中给出了正确的解答,但在作业批改中笔者发现有个别同学给出了不同的解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得的范围要比正确答案给出的范围要小。讲评时,如果直接告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那就过于直白了。笔者设法引导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究,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这道题,知道抛物线与直线相交时,抛物线与直线的位置;明白如何正确运用数形结合方法使学生学到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有意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增加互动,减少“代庖”由于学生是在作业后参与作业的讲评,因此,更容易参与互动。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习惯,可以由学生担当“讲解员”,为其他学生进行思维示范;可以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如,对于问题:若P为椭圆 上的一动点,F为右焦点,定点P(3,1)求PA+ PF的最小值。学生在作业中出错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弄不明白PA+ PF的几何意义;把握不住求线段和或差最值的基本思想———以曲代直。因此,讲评时合理类比,有效变式,为学生搭建思路:类比点P为直线y=x-3上任意一点,求PA+PB的最小值和PA-PB的最大值。这样,把学生引入到初中已经较为熟悉的以曲代直的思路中。引导学生分析把直线变为椭圆,让学生发现,只是问题的背景发生了改变,解决问题的思路没有发生变化。而考虑把问题放在椭圆这一特殊的背景里,必须注意椭圆的特性,所以 PF的几何意义也就不难想象了,因此,求PA+ PF的最值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再设置几个问题进一步追问,如:P为双曲线 上的一动点,F为右焦点,定点P(3,2),求PA+ PF的最小值。使作业讲评不只是教师的讲评,而是师生间的互动,是思维的交流,而减少“代庖”现象。

三、增加开放,减少平淡作业需要讲评,讲什么、怎样讲,这能够反映出一个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和教学技能的高低。有些讲评课学生收获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不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自然会厌烦,觉得没有收效。当然,“突出重点”并非只讲重点,而是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引导。讲联系、讲创新是讲评课的最高境界,一般的教师只能围绕一道题讲好题意、讲清思路、讲明方法,但要从一道题中跳出去讲联系、讲创新并非易事。因为它要求教师脑子里装的不只是一道题,而是许多题,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整个知识网,由一道题拓宽为同类的几道题,从而让学生掌握此类题。创新就是促使学生讲出教师未讲出的思路与方法,做到创新解题。如一条解析几何的作业:过圆外一点M(2,4)向圆C(x-1)2+(y+3)2=1引两条切线MA,MB,切点为A,B,求直线AB的方程。学生在作业中从直观入手进行了解答,但过程繁琐。在讲评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求切点更简单?对学生提出了优化思路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得出了由两圆相切求切点的方法:根据平面几何性质,以MC为直径的圆与已知圆C的交点即为切点,以MC为直径的圆方程(x-1)(x-2)+(y+3)(y-4)=0点A,B坐标满足方程组: (x-1)(x-2)+(y+3)(y-4)=0①,(x-1)2+(y+3) 2=1②,①-②得x+7y+19=0③,在解得切点坐标后,求得直线AB的方程为x+7y+19=0,此处避免求切线,简化了运算但仅于此,也就过于平淡了。我继续问道:方程③与直线AB的方程相同,是偶然还是必然?求直线AB的方程的本质是什么?是否一定要求出A,B两点坐标?解题理念的突破,使学生打开了思路,进而想出了更多的解题的方法。如巧用设而不求法:切点是以MC为直径的圆与已知圆C的交点,设切点坐标为(x,y),则切点坐标满足方程组①,②和方程③,且是含x,y的一次方程,这说明方程③是过切点A,B的直线方程。可见,切点坐标并非必求,设而不求是解析几何的重要解题技巧,学生在紧扣本质的反思活动中获得感悟,在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总之,数学作业的讲评,是在学生作业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以免学生因为“做过”,故只求对错的“判决”,而出现思维的惰性,激励学生有效进行二次思维。

上一篇:培养解题能力,发展数学智力 下一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外语交流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