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士官大专电路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12 04:33:17

军校士官大专电路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

摘要:军校士官大专学员的培养作为任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部队基层官兵综合能力素质极为重要。但学员的知识基础狭窄且薄弱,学习电路课程比较困难。考虑到学员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分层教学手段,以共同提高为目的电路课程分层次教学法。

关键词:士官学员;电路课程;分层次教学

作者简介:王敏(1983-),女,陕西咸阳人,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助教;周树道(1964-),男,浙江宁波人,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55-02

军校士官大专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电路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全班学,不仅影响课程进度,而且学员的掌握效果也差,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分层次教学法”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将学员按基础的好坏及接受能力的强弱分为能及时全面掌握、只能部分掌握和难以掌握三个层次,然后将教材内容和课后习题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较快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从而及时赶上进度。这样,每个学员都能增强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最后逐步达到教学的要求。

一、教学对象分析

电路教学从以本科为主体的教学转变为以士官大专为主体的专科教学后,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于具有高中学历基础好的本科生,士官大专学员主要来自部队入伍两年的士兵或军龄更长的士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员集中在高中以下学历,极少数为地方本科学生;又由于士官学员大部分在部队服役期间学习断层和搁置时间过长,他们势必对大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且缺乏兴趣,心理上自然对电路课程学习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仅有基础好的少数学员在部队仍然坚持学习,自然是因为他们对于大学课程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由于他们拥有在部队锻炼的经历,这造就了他们热爱动手实践,遵守纪律等优秀品质。基于上述对于士官学员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学员具有不同层次的学习特点,因此可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施以不同层次的教学手段,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转换和递进,最终使每个学员都学有所获,整体学员共同进步。

二、士官大专教学的目标定位

士官大专的教学目标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直接制约教学方法功能的发挥。电路课程教学作为专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方面,应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目标的需要。因此,对于以职业教育为前提的士官大专电路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当遵循高职高专教学“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指导原则,坚持以培养实用能力为方向,处理好打牢理论基础与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打牢理论基础是必要的,但更应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士官大专电路课程应寓基础能力的培养于应用能力的训练之中,把二者有机结合,改变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科完整性、教学脱离实际、学用结合不密切、不求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力求做到“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也就是要培养学员在掌握广泛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三、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法

1.学员分层次的标准及原则

分层次教学法首先应建立“分层”标准,以便对不同学员提出不同要求,虽然每位学员都有其个性,但从教育的全面要求看,应面向绝大多数。分层的标准可以按照兴趣、能力、知识三个方面选择,但知识标准最易量化、易考核而常被采用,故以学员平均分为标准,平均分上下浮动十分的为中等生,其余的为优等生和差等生。

分层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员的人格。分层前教员要十分重视学员的思想教育,教员应向学员介绍课程的实施方法――分层法后使每位学员都接受这种做法。

(2)动态分层。分层法的教学目的是使每个层次的学员都能向前递进发展,所以要考虑到学员的两种水平,即已经达到的和经过努力后可能达到的层次,使教学要求指向学院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员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员的学习情况,故分层教学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必须重新分层,从而有效激发学员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课程的实施

(1)结合学员特点进行课程整合。由于目前还没有真正面向军校士官大专学员的电路课程教材,只能选用适用一般院校非电专业的电工学类教材。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对教材进行整合编排,尽量简单化、物理化、规律化,以适应士官大专学员的特点。具体做法为:根据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训练的要求及重要程度,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再把教材内容分为“学通、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使知识的层次与学员的层次有机结合,充分设计每个知识点,编排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逐渐掌握相关教材的内容。

(2)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由于士官学员接受能力较差,教学实施中,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员单线式的讲授,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引导式教学、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引导式教学为例,对差等生采取“低起点、慢节奏、多启发”的原则,同一个知识点,设计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员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对中等生采取“稳中求新”的原则,设计稍微灵活、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让学员更加充满自信迎接新挑战;优等生采取“高起点、善思考”的原则,设制更加灵活、难度深度更大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活跃思维,适当辅助提示。案例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设计某些适用不同分析方法的电路案例,要求三个层次的学员分别利用已学过的对应难度层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讲解进行交叉学习,由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再带动差等生共同进步,达到分层递进的目的。此法也适用于作业习题的安排和设计,即基本的、简单带有模仿性的题目布置给差等生,针对中等生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题目,针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选择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题目。除统一的必做题之外,还要增加具有分层次的选做题,使得学员乐意接受,自愿取舍,这样才有进步的空间。除上述教学模式之外,结合一些形象生动的细节处理,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类比式教学:网孔电流法和结点电位法作为电路分析的两大法宝,对学员的要求很高。由于二者之间具有逻辑对偶关系,故可设计为类比式教学。具体做法为:详细讲授网孔电流法的完整内容并要求学员掌握,对于结点电位法仅作概述性地介绍,然后将两种方法用通用公式放在一起,让学员自行分析总结二者间对偶联系的内涵。这样只需掌握前一种方法,就可以利用对偶联系类比出后一种方法。

2)比拟式教学:对于电压与电位的关系,大多数学员都很难彻底理解,采用比拟式教学,能让学员轻松掌握。具体做法为:在课堂场景中选取一实物(如讲台)作参照点,并以其高度作为零电位点。那么其他实物(如黑板、课桌椅、电灯等)相对于讲台的高度就可看为其电位值,而任意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则为二者间的电压。因选取的参照点不同,各自相对于参照点的高度(电位)肯定有所不同,但任意两者之间的高度差(电压)确是恒定不变的。

课后以网络教育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学院的信息化设施,使教育系统的天网、地网和军网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手段把优秀教学资源传送到学员手中。

(3)实验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军校士官学员入学前在基层部队都拥有实践经历,虽然与现学专业不尽相同,但他们对于实验课的兴趣明显大于理论课;另一方面,由于士官学员对于理论课掌握程度有限,实验课对于理论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强化补充作用。基于上述两点,教员更应重视实验课的设计和实施。课堂上对学员分批教学,每批学员均应包括三个层次,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实验环节,教员应先带领学员将相应理论内容回顾,然后启发优等生和中等生拟订实验方法,并提交相应设计内容;教员检查指导后,由优等生、中等生分别与差等生组合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实现了教员、不同层次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分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以前的“按方抓药”式做实验转换为主动进行实验探索、自主设计、抛开书本做实验,使其学习方式从“学会”到“会学”产生了质的飞跃。

3.考核与检验

通过课内提问、布置课外作业、定期组织章节考试、教学答疑及学员教学反馈等形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实施动态分层和调整教学方法。对优等生要予以肯定,并勉励其不断前进,坚守阵地;中等生给予表扬,激励其向优等生跨越;而对差等生要更用心,帮助他们培养其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使其努力摆脱现状。同样也应以学员考试平均分作为分层教学法的检验标准,一学期内组织的四次考核,分层前后各层次人数和分数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分层次教学方法的显著效果。学员们的平均分有了明显的提高,差等生的人数不断减少,学员们普遍反映电路课程好学易掌握,积极性、自信心和主动性都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也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总结

在军校士官大专电路课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各层次学员都有一定收获,它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都要有区别。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而不是贴标签式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目标前进。教员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兴宏.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2000,(7).

[2]刘安宁.分层次教学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张云霞.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法[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4]李春艳.谈谈《电工学》教学中的细节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上一篇: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在“电机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