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学前教师专业化培养策略

时间:2022-06-11 08:14:19

新常态下学前教师专业化培养策略

摘 要: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高考改革和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迎来新的曙光。而学前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应该是在职前的大中专院校阶段,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必须呈现新常态:培养目标多元化、专业发展标准化、课程结构个性化、教学方法生本化和评价机制发展化等,从而促进提升学前教师全面素质,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关键词:学前教师;专业化培养;新常态

笔者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多年,亲身参与了本校历届毕业生的培养,走访了她们对应就业的100多个幼儿园、早教机构和幼儿培训机构等。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前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综合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技能不精、实践运用、组织与协调能力欠缺,较缺乏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敬业奉献与创新精神较差,教育研究能力较弱。如果能在学前教师入职前解决好这些问题, 将会缩短学前教师职后专业水平提高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整体质量。

一、培养目标新常态:多元化

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前景。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充分体现科学性、多元化、应用型,必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既有较宽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达到大学专科学历水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够从事儿童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

即“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为基础,以培养教师为重点,拓展培养儿童工作者”。我们要培养的对象首先培养其具备优秀公民的素质,其次培养其具备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当代的优秀公民,不但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还要具备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则是从做优秀公民的素质中衍生出来的,教师道德是公民道德的升华,“爱”的情感既是公民道德情感的核心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公民生存能力的拓展和迁移。

二、专业方向新常态:标准化

(一)培养层次上,推进学前教师教育大学化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层次,是教育奠基中国的必然趋势。教师教育大学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前置条件,学前教师教育同样适用。

(二)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推进从业资格规范化。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法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影响着教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教师队伍的建构模式。一是逐步提升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学历、学位。入职前的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应逐步由中专、大专向本科、硕士过渡,提高学历、学位门槛。浙江省教育厅在2005年出台的《关于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者,必须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等学校毕业学历视为不合格学历。二是严格实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统一的专业资质考试,严格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评、发放和管理制度,幼儿教师做到持证上岗。三是幼儿教育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多元化。对不同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差别认证,如幼儿教师、保育员等的差别认证。

三、课程结构新常态:个性化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基于学前教师的工作过程搭建科学合理的新课程结构,我校从2012年开始尝试并逐步形成“宽口径,模块化,重实践”的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组成。

“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两部分构成。“自选课程模块”属于校本课程,分选修课程、网络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穿插“特色选修”。“限定选修”主要是学生所学专业的特长课程,设置一定的选修范围。“自由选修”课程可以超越专业内容,包括通识课程、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特色选修”就是本土特色课程。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表如下:

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表

自选课程模块表

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为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作为未来幼儿教师所应有的综合文化素质。限定选修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延伸专业课程,引领学生专业成长。自由选修课是为丰富校园文化,包括课外活动,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和劳动等。特色选修课程即为本土特色课程。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将(下转第16页)

上一篇:基于系统效率的高校图书馆管理 下一篇:数学语言特点及其中职教学策略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