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滨水景观设计

时间:2022-06-11 03:16:24

浅析滨水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和城市内部空间的更新推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挖掘与利用。根据不同的特点改造滨水景观,进行特色设计,避免千城一面。

【关键词】景观;特色;空间;滨水

临河而居自古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历经时代传承与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地域文化。而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河流作为重要的货运通道,孕育了很多著名的大城市。因此河流被称之为母亲河。水边总容易成为人们抒思古之情,谈人生哲理,赏优美景色的理想场所。名人趣事,诗词歌赋,书法碑帖等很多历史痕迹被流传下来,形成了具有强烈亲和力的自然环境和深厚丰富的历史人文,通过空间的塑造,形成了城市河流的独具特色的场所精神。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和城市内部空间的更新等多因素推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挖掘与利用。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区位条件、河流特点、生态条件、文化积淀等都会对滨水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工作以来从事的滨河景观的案例来看,归纳为三点,即: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 ,C解决问题。

现今多数需要改造的滨河城市多以二三线城市为主,这样的滨河带大多生态意识薄弱,河流廊道生态功能欠缺,其景观元素尺度指标与生态学要求差距较大,水岸生态系统的作用减弱。景观空间规划单一,沿河滨水空间历史资源、自然要素运用不足,缺乏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与可识别性。

一、城市滨河景观改造思路分析

城市沿河带状地块改造的整体思路应注重生态之路、文脉之路、整体之路和功能之路的现代都市设计理念,强调滨河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系与贯通,尊重城市空间肌理,彰显河流廊道的独特功能,构筑全新的城市滨河景观格局。

1、滨河区域总体布局与景观元素空间关系。 滨河区域景观的空间布局是沿河狭长空间景观要素规划安排的意象框架,它与陆域园林空间构成存在较多差异,其策略应立足于突出河道水体、游览线路、沿河城市交通线等动态视点的景观空间的视觉效果。在滨河景观序列组织及水域空间表现上,应以陆域空间与水体空间的组合关系为出发点,强调水域空间自然延伸和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根据沿线自然地形地貌及河道走向变化,设置景区,安排景点。在滨河景观内部空间分割与构成上,滨河区域景区划分、景点安排、节点设置除突出其差异与特征之外,应注重节点之间、景观空间之间、功能之间、水体与陆地之间相互连接和呼应。在滨河景观空间系统构成和营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滨河沿岸两侧建筑天际线的韵律节奏、空间边界、立面高度与河流廊道宽度的比例。城市各类景观要素与滨河景观空间的构成、空间尺度、林冠线等达到和谐统一。在城市水域与城市空间关系上,滨河地带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功能分区注入创新理念,实现水体与城市的交融;使城市整体空间、滨河水体、绿地空间达到相互渗透和贯通,营造宜人的城市水域空间景观。

2、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延续滨河区域是城市的发源地。 它造就了沿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历史古迹、遗址、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缺乏保护意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普遍存在使用混乱、破坏严重现象,因此,这些历史文脉的挖掘、保护和延续是滨河景观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滨河景观主题设计应从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特征、地域条件、历史名人典故、风土人情、民情民俗等方面追寻,围绕滨河水系,突出主题与滨河空间的运用内在关系。通过主题材料的搜集、整理,再进行系统化的梳理,确定水域沿线系列主题,从而使主题的创意理念融入到景观体系之中。

3、滨河地带植物空间与滨河地域空间的关系表达园林植物是滨河景观的主要景观元素。 植物空间塑造对于整个滨水空间组合、布局形态、生态效应、美学效果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空间塑造思路应重点把握几个关系。一是植物空间与水域空间的组合关系。它是河流廊道最内层水体植物空间,以水面、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域乔木灌木等组成的不同景观空间层次,形成了质感、色彩、层次、形态等对比效应,凸现了水体与植物的景观功能,增加了水体面域和线域的美化效果。二是水陆交汇带的植物空间的过渡关系,此区域年水位高程变化较大,应运用既耐旱又湿植物营造水陆过渡空间,缓冲水域与陆域的差异,装饰软化城市河道岸线,采用多种形式的植物配置将水面、陆地融为一体,主导滨河空间景观,使城市水域景观更加自然和谐。三是滨河植物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空间的融入渗透关系。以城市河流绿色廊道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连接和延伸,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整体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四是植物空间、建筑空间、地形地貌、水体空间的贯通协调关系。这些空间的组合、搭配、映衬遵循一般美学原理,在理论层面及空间对应、形态组合上应体现造景特色,注重创新思维的提炼。五是植物空间立体层次表达与滨河景观体系的关系。滨河区域不同层次的植物在尺度上与水体形成水平、垂直的对比效应和呼应关系。植物群体所表现的林冠线的变化和植物群体在水中的倒影形成远近、虚实、平直对比。

二、滨河带状地块景观改造模式选择和确立

1、调整原有布局,实施水系恢复。 采用系统化的整体发展策略,调整原有土地功能布局,改变滨河旧区衰败景观,将滨河水域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组成景观规划系统,重新系统化梳理、整合多种功能,实行水系恢复,使城市历史河道空间体系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2、区域镶嵌、局部更新。 河道区域一般都与城市的发展的历史具有密切关系,许多河道两岸遗留大量历史古迹、民情民俗、宗教寺庙,它融历史文化性与地域性于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类滨河区域景观改造模式采用保留古迹遗址、挖掘内涵、恢复原貌、局部更新手法,塑造城市滨河地域特色,满足人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展示其独特魅力。

3、突破历史布局,注入创新设计理念。 有些城市沿河水域因整体功能丧失,基础设施陈旧,水系污染严重,且沿河区域无遗留历史遗迹遗址,也没有具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历史格局和历史空间关系。此类模式是在对水环境系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突破历史布局重新规划,以城市创新理念融入规划之中,构筑现代都市水域景观体系。

4、针对地域特点,多模式融合渗入。 由于城市河道两岸狭长空间区段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河道沿线景观规划模式和营造手法需针对各区段特点,采用多模式融合方式,才能适应河道区域的历史现状。多模式组合改造强调滨河空间规划的系统化,采用镶嵌、拼贴、突出、置换等多种手法,发挥滨河沿线的整体效益,注重改造模式和手法的整体性、和谐性。

因此,依据本地区、本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人文条件进行滨水空间策划,采用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需要的滨河改造模式营造滨河景观,是城市滨河景观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建筑学报,2007[7]

[2]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俊玲,李大力.遵从自然的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2]

[4] 张翠,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D南京外秦淮河规划 中

国园林,2004[10]

[5] 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中国园林,2003[12]

[6] 郑伯红,汤建中.都市河流沿岸旅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旅游科学2002 [1]

[7] 沈陆澄.滨水地区开发的综合规划模式.规划师,2001[1]

[8] 杨桂华,王月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经济经理,2000[1]

[9]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中国园林,1999[1]

上一篇:重型胶带输送机硫化剥胶平台的工艺改进 下一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