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度” 和谐共舞

时间:2022-06-11 10:54:4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已经逐渐由传统的“教书”向“教人”,从让学生“学会”向“会学”转变。然而在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讨论得看似热火朝天,教师站在讲台不闻不问,从保姆式的角色转成了放羊式的角色;对于提问,教师一概以“不错”“可以”“好的”来评价学生的回答,以为这样便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如同踩到西瓜皮,滑倒哪里是哪里;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视频、音乐,表演一应俱全,为了配合学生的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浪费了大量的有效学习时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然而,教师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关注自身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双主体”课堂模式中,教师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度。

一、准确切入学习目标,把握明晰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上课伊始给学生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保证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传统的学习目标大多以教师为主,站在教师的位置上,由教师说出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达成了教学预期,学生的能力应得到哪几方面的发展,则没有设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以苏教版十二册《烟台的海》为例,若出示如下目标:1.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2.感知课文融情入景,人景相融的特点;3.提高自身写景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目标3基本上属于空话,目标1、2稍微具体,但如何算是理解,如何算是掌握,根本无法考查。事实上,以上的目标只是教师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如果把这样的目标出示给学生,只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试着把目标1、2做如下修改:1.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找出的中心句。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3.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背景?舞台?话剧?根据这几个目标安排自学,学生自会体悟到文章是依照中心来安排材料的,也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烟台的喜爱。而原目标3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比如,参观家乡的一处建筑,按照本文的写法,写出其独特之处。这样的学习目标恰当、明晰,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先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安排自学任务,疏密有度

小学生在认识事物,或学习知识时往往是以形象为载体,以兴趣为中心的,其学习的自制力和专注力不强。然而,高、中、低学段的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研究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适时调节学生学习的密度。教师在安排自学任务时,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比如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密度不能持续偏高,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以阅读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安排:1.问——提出不懂的问题;2.读——选择自己感受深刻或喜欢的内容读;3.说——说出自己的看法;4. 画——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5.演——演出自己的体验(演自己喜爱的、觉得感动的);6.评——评出哪个最棒,说出赞赏的理由。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改变一下学习的形式,既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密度,又可以调节学生的身心,以便更好的投入学习。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游戏等方式来调控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

同样是阅读课,高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长,需要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学习任务,便可这样安排:1.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理解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2.小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困惑,确定重点研究内容,并整理交流体会。3.班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学习中的疑难。

教师只有合理地调控语文课的学习密度,才能让“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立足和突破有机整合,拓展适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目标的达成,自然离不开拓展教学的进行。阅读教学拓展很重要,但是这种拓展必须是围绕课文文本而展开的,不能够脱离课文而漫无边际地拓展。以苏教版十册第13课《秦兵马俑》一课为例,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某教师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补充了课前搜集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如兵马俑的形成,秦始皇的传说等。内容很多,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于课文如何将写实与想象相结合,且各有侧重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等,则不再研读、品味,文本的内涵、多样化的写作方法几乎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不能忽视对文本的解读而只注重拓展。因为,本末倒置的拓展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但会造成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会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师不能为了突破教材,便一味地追求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科学课、艺术课、失却语文的真正意义。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双主体”犹如一对舞伴,两者的舞步要同时默契行进;教师引领课堂旋律,学生的不断领悟配合,舞蹈方能演绎出他的精妙之处。总之,教师只有积极运用自己的爱和智慧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做到和学生“和谐共舞”!

(责编 张亚莎)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 下一篇:诗意盎然 童心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