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引领,“助学”有成

时间:2022-09-18 03:20:47

编 者 按

“全程助学法”是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以教学平衡观、关注过程观、全面效益观为导航,最终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他们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了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对“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具体实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还约请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张丰先生,对作为“全程助学法”核心内容的“助学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今后,我们将继续关注该项活动的进展并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课改十年,艰辛而又辉煌,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运用,打造了高效课堂。长兴实验初级中学路在何方?我们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着,并最终选择了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以“三观”(教学平衡观、关注过程观、全面效益观)导航、以“全程助学”为依托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

一、 “教在当下”,以学论教,教学平衡观

中学的课堂教学,在教与学的定位上,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

一是以教为主,无视学生。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新课改也实施了一段时间,但课堂教学以教为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或本体性知识存在缺陷等;另一方面教师也“怕”――怕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不会,怕教学进度赶不上,怕知识重点没有讲到。这导致的后果是: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的灌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压制。

二是以学为主,无序低效。有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活动很多,有时甚至为一个无聊的问题争论不休。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非凡,可事实上每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其他学生则处于观望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后20%的学生更是不容易领会学习内容。

杜威说:“教学犹如买卖,只有教师积极地卖,没有学生主动地买,买卖没做成,也不会有真正的教学与教育。”纵观多种教学模式,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不少,可能做到“教与学”平衡的却不多。我们先后经历了“尝试-互助-全程”三个阶段的苦苦探索,努力寻找教学平衡点。2005年,我们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互助式学习模式”,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地帮助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尝试”到“互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两个弊端:一是重学轻导,教学失衡;二是重课中轻前后,重合作轻个体,关注度失衡。如何更好地关注教学全过程、把握教与学的平衡,使课堂教学“实、活、轻、高”? 2009年,我们以“互助式学习”的“学案导学”为基础,开始了“全程助学法”的探索。这是我们将课堂回归理性、寻找从“教中心”“学中心”到“教与学”平衡的一种新尝试。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三导、三审、三备、三式、三观”的新特征,给学校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倡导“以学论教,少教多学”。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将学习任务设计成问题链――助学单,以问题设计为核心,将学习任务问题化,将问题解决活动化,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独创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从而使教学有“形”可依、有“活”可干、有“效”可求。

我们倡导的“助学”,从顺序上讲,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从类型上讲,有自助、互助、扶助;从方法上讲,有问题深入、实践引路、资料助读、讨论助思、明理导行,结合诵读、拓展、应用、变式训练、演示、练习等等;从内容上讲,有学生预学疑惑、错误、思维漏洞、片面理解、难点、重点、母板与变式、归类提炼等等。

二、 “教在学中”,顺学而教,关注过程观

教源于学,教师应关注学习的全过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定位是: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从认知心理学上讲,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认知过程,学生有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要做的是信息的公布、信息加工方法的引导以及解惑等一系列活动。“全程助学法”的建构和实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一) 性质上,学习本身决定教师“在学中教”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成长。从时间上讲,学习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甚至是生命的全过程;从本质上讲,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努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从学习发生的特点来讲,学习具有不确定性。事事皆学问,随时会发生。所以,教师作为助学者,随时随处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在学生的学中教,顺学而教。

(二) 内容上,明确助“点”是助学的前提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应该“先会”,应该有“高见、妙法”。学生的学习如同攀登高峰,教师要为学生导航,让学生明确目标;要指导学生作相应的准备,让他们学会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还要提醒学生这一路会发生些什么情况,万一发生了意外,要及时帮助、纠正。

(三) 时间上,有序助推体现助学层次

重视课后大量复习巩固的传统教学造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在日益高涨的课改减负呼声中,课堂提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观念从依赖课后转变为聚焦课堂、关注课前。我们认识到,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逻辑过程,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安排。由此,在“助学单”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课前指导(助自主预习)、课中引导(助互动学习)、课后督导(助巩固复习)的学习全过程。

(四) 操作中,教学无痕才能助行全程

教师是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通过调控环境来促进学习的筹划者。对此,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课前备课――气息支撑唱高调

助学备课讲究“加减乘除”。加――加强学习交流研究;减――教得简明,让学生学得轻松;乘――加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除――除去旧观念、拦路虎。其中,尤其要善于做“减法”。教师要深入钻研,充分考虑,强化研讨,摒弃繁杂的作业、同步练习、课时训练、单元测试等,帮助学生整理好最佳思路,搭起思维台阶,设计好学习任务。课前准备如同歌唱前的深呼吸,掌握了呼吸的技巧,演唱者才能控制好音色,才有音域、强弱、明暗、统一等表现力。

2. 课堂互学――交响合唱技巧高

课堂教学如同演奏交响乐,教师是指挥,学生是演员,只有指挥调动好,乐手或合唱团员技巧高,演得到位,才可能有和谐的音响。(1)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2)善用慧眼看世界。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最重要。我们要求每节课的助学单都编排学习目标,并且制订“好习惯标准”,要求学生逐一对照,学会自学。(3)紧拉慢唱有韵味。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空,紧拉慢唱才有韵味。对此,我们专门制订了“师生教与学的好习惯”,要求师生们努力照做。

3. 课后拓学――自得其乐悟生活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助学单转变作业布置方式。从达成要求上看,有坚持积累性的作业,有促成习惯性的作业;从时间上看,有及时性的课后作业,有单元性的课后作业,还有阶段性的假期作业。作业的运用和设计要避免同质化,以期起到不同的效果。

三、 “学在未来”,研学促教,全面效益观

鲁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从而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1]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希望他们今后能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而如今的教育评价,多的是“以结果论英雄,以分数定好坏,以升学定成败”,“人”逐渐看不见,心灵的沙漠化更是严重,孩子的成长轨迹被扭曲。

(一) “学在未来”,理念是先导

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教师活在当下,知识也在当下;而学生学在未来,生活在未来。因此,我们逐渐把评价从重结果的“唯分、唯升”转移到关注教学效益,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向“超时、超量、超限”的做法发出挑战;从关注单纯的知识效益转向关注课堂的知识掌握、过程参与和情感体验。

(二) 关注学情,研学是基础

教师需提高解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学生,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认识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希望拥有怎样的未来。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其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最后,要研究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三) 限时限量,规范是前提

1. 规范课程

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严格设置课程,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有充分保障,体育课每周3节,研究性学习课每周3~4节。此外,我们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办法,确保传统的非基础学科能正常开展,维护学生的权益。

2. 规范作息

限时让道,确保学生休息和体育锻炼时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的具体措施有:限在校时间,限作业时间,限教学时间(一节课由原来的45分钟减为40分钟)。此外,我们还挤出时间开展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能锻炼1小时和“体艺2+1”活动。

3. 规范招生

有教无类,我们实行“自主报名、电脑派位、随机录取、平行分班”的招生办法,不择优,无优势,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但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经过三年的教育,学生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后20%的学生,我们重视他们的教育常态,为他们建立档案、进行分类受导、跟踪教育。因此,尽管有些学生小学时成绩不理想,家长们还是愿意让孩子来我校上学。

(四) 立体交互,方法是保障

1. 集体备课激智慧

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操练场,对此我们有针对性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有“教师的教学问题前置”和“学生的学习问题前置”两个“问题前置”;在形式上,做到“五个一”,即“一时间(每周有固定集体备课时间)、一中心(每次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一课题(统一的进度)、一示范(有一位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一研讨(为解决某一个突出问题的研讨课)”;在过程上,有“备通用性、备独创性、备启示性和示范性”的“三备”;备课后形成的“助学单”,在内容上做到“参与度、亲和度、延展度、整合度、练习度”五合一,在形式上做到“练习、阅读、标注、纠错、感悟”五合一。备课所有内容都要形成电子文档或文字材料,学校永久性保存。集体备课使教师的智慧得以激发,学校的管理资源得以丰富,也为课堂增值奠定了基础。

2. 骨干研讨深推敲

我们重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及专业引领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提高“全程助学教学法”的研究实效,我们每年利用寒、暑假开展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在学期中开展现场观摩会、说课以及示范教学研讨等活动,并邀请县教研员共同参与指导,对教师在课堂中所体现出的新的理念、意识、策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集中研讨交流,深度推敲。

3. 推门听课细指导

为及时了解常态教学、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常规执行及课堂教学情况,我们组织行政领导、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采取分散下年级“推门听课”的方式,切磋教学艺术,交流思想,分享方法,探讨策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既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活跃了学校的教研氛围。

4. 个案研究重聚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特殊的现象或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对这些现象或问题建立档案或问题库,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增加实践智慧。同时,可以就一些普遍性问题申报课题,集中几个教师或备课组的力量进行研究实践。如近期我们申报的课题有《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嵌入研究》《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读促说,以读促写”的实践与研究》《助学单课堂学习模式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等。

在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下,以上4个层面的立体交互性研究,使“全程助学法”有了很多教学策略,也使学校的科研氛围更加浓厚,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师生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平衡观、关注过程观、全面效益观”是我校在长期的课改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校“人际关系和睦、教育发展和谐、人地关系和美”三位一体的以“和”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更为深入的解读,已成为了学校办学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李炳亭,等. 教育是什么[N]. 中国教师报.2011-09-14.

上一篇:利用公开课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一篇:为学习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