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探析

时间:2022-06-11 10:06:36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探析

摘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应的互动关系。地区的发展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性,并探讨了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以期能提升地区发展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影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并且相关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协调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地区发展过程中要明确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推动二者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简述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联性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发展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并在发展方向上受经济发展导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教育规模与质量起到决定作用。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良的教学资源,在根本上决定了教育体制的水平与层次。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教育水平的良性发展;第二,高等教育推动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责任与使命,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的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拉动了区域内部消费水平。

二、推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共同提升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通常情况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高度一致性,既二者之间的发展水平呈正比关系,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其高等教育水平也呈现落后状态,这样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相应的制约,因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经济落后地区,可通过科普宣传等活动转变当地人对教育的态度,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观念上的支持,并加大投入力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当地对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并且在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层级水平,增加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培养力度,增强高等院校人才输出的质量与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除此之外,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开设特色教育模式,将地区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彰显地方教育优势。

(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发展的实际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的现象较为突出,其中如果前者盲目扩大规模,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的发展态势,造成地区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化,形成前者优于后者的状态,这样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利。因此必须针对这一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两者的发展关系。例如在高等院校规模扩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现有水平和前景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民办院校的扶持力度,增强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在高校内部实施人才预留制度,并为优秀人才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避免其外流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的现象。

(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导向作用

除了上述情况外,由于高等教育布局或人员招生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出现相应的不协调现象,导致地方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针对这一想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技术支持。例如在发展中制定合理的协调方案,利用经济发展的优势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支持人才培养战略。同时对高等教育结构及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本土经济发展方向为依托,保证为地方企业输送优质对口人才。除此之外,也可与其他地区高校进行合作,在借鉴相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从而提升本地区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在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地区差异的实际情况,在对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推动高等教育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荣,李凤,刘文娟,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研究[J].当代经济,2016(12):81-82.

[2]刘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陕西两省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1):1-4.

[3]王永杰,黄政,王振辉,等.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111-115.

(作者单位:太原学院)

上一篇:试论我国林木良种繁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财务视角下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