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

时间:2022-06-11 08:32:52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

摘要: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强调解题策略,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并不会与传统教学完全隔离开来,因此一般解题策略的教学还应继续得到巩固。在一般解题策略方面,主要是教学解题的一般步骤。本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方法也作了些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6-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意,总结经验的好习惯。同时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已和别人的解题的经验,形成属于自已的解题模式,同时要让学生懂得“问题从生活中来,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觉得自已所学的知识,有所用,这才是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

1 应用题教学要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里面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如果教师是位有心人,将比较具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题改编成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把题目孕育在这一则故事中,学生就会充满兴趣地走入这个故事,主动去解决迎刃而来的问题,并且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始终保持着一种饱满而愉快的心情。如:笔者在四年级讲一道“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大客车同时从A城出发到B城,两城相距600千米。面包车每时行70千米,大客车每时行60千米,面包车中途停车检修2时,哪辆车先到达目的地?”的行程应用题时,先让学生讲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也百听不厌。讲完后笔者问:“谁先到?”学生齐答:“乌龟先到。”又问:“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为什么乌龟反而先到?”学生则答:“兔子太骄傲了,中途它睡了觉,耽误了时间,当然乌龟先到啦!”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并感知题意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首要环节,这是解体过程中的感知阶段,其目的是为了理解题意,获取解题的必要素材,既了解情节,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教学应用题时,笔者会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审题时间。考试后让他们自己计算试卷中应用题因审题不认真而失去的分数,让他们体会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感知题意,所以要把审题方法、方向作为重点加以强化,这样就能形成学生自觉的审题意识。看到一道应用题首先从题目整体上去感知,迅速准确地分辨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通过题目里的文字初步了解所包含的意思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再从题目的整体去感知,去掉与问题条件无关的内容,把自己的思维集中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因果关系上。另外,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要求学生默读题目时,要做到不多读或少读一个字。读过后要五看:一看以知条件,二看所求问题,三看重点字词,四看单位,五看括号内的提示或要求。还要求学生边看,边把重点词语做上记号。看过后还要想:如看到“多”要想谁大,谁小;看到“倍”要想谁是一倍数。这样通过读、看、想,把题目真正看懂,真正弄清楚,再分析列式,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隐蔽的应用题,更要加强审题指导,可以要求学生画线段图或用关系式方法。

3 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策略

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历来解题就被公认为是数学学习中最富有特征的一项活动。解题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题策略的掌握,而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把要解的问题化归为已经解过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正确的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思维策略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靠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学生们用摆实物、画线段图、比纸条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数量关系,建立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交流想法时,有的学生没有用“同样多”、“分成两部分”等字眼,却拿了一根长纸条和一根短纸条,对齐一头做比较,从长的上去掉这一块(与短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的表述?虽然不那么准确、完整,但可以看出他对求相差数的实质是理解了。教师的肯定会使其他同学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吸取别人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用流畅、清楚的语言建立起合理的理解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加怡.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年35期.

[2]高锦荣.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10期.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一篇:小学成语教学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