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6-11 03:13:17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05新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教学实践存在着教材内容与教学时间、教材编写逻辑与课堂教学考虑、教材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整体性、大众化、实践性原则,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地构建具有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材体系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是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原理”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体系要围绕教材体系进行构建。教材体系是指课程的教材及教材各章节内容所建构和体现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是指由教学主体合理组合各种教学要素,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系统。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决定了“原理”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 教材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

现行“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正文构成,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教材体系所涵盖的理论知识相当丰富,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和晦涩性,导致学生学习和掌握它的难度相当大。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对“原理”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大体上是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18周共36学时,这其中还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以2013年修订版为例,除绪论和第七章外,第一章至第六章都有三节内容,如果按每节内容用2学时计算,就已经18周36学时了,更何况第一章到第五章每节的内容用2学时是讲不透的,课堂互动和实践环节的时间就更不用提了。教材体系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时间安排的有限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以时间为依据安排讲课内容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必然选择,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但不以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为基础的做法是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二)教材编写逻辑与课堂教学考虑之间的矛盾

“05新方案”“原理”课教材是根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推出的,其教材编写被列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宏大叙事的逻辑体系,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出发,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运行、本质及其趋势,为我们揭示了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目标指向共产主义,内容准确、依据充分、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表述严谨。而课堂教学过程直接面对青年学生,以教学效果为目标,其考虑的侧重点与教材编写逻辑略有不同。课堂教学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逻辑性,还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接受心理和思维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回应他们的重大关切。因此,只有依据教材体系构建教学体系,架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

整体性是“05新方案”“原理”课教材的基本特征,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整体性也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原理”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新教材及其教学要求是不相适应的。由于在过去比较长时期内没有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别设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原理”课任教师的学科背景复杂,这种状况虽然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的分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但在教学的整体性上受到削弱。知识结构往往之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自己学科内的内容讲授比较详实、充分,对不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片面性,进而偏离了教学目标要求,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不符合“05新方案”教学要求的。

二、“原理”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原理”课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针对现行教材体系与教学环节之间存在的矛盾,科学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首先要做到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原理”课教材的编写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整体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持整体性原则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摒弃任何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的形而上学观点,凸显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实质;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以教材体系为依据,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在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中构建合乎并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体系;第三,在教学手段上把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学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及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原理”课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大众化原则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命力和创新性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原理”课教材体系的大众化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理论体系能够掌握更多的受众,即理论最终是要掌握群众和为群众所掌握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另方面表现在它要由严整的书面语言转变为口语化、通俗化的话语体系,使受众能更容易地接受它、理解它。后者是实现前者的途径,前者是采取后者的指导,只有经过后者才能达到前者。“原理”课教材体系采取学术语言、文件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叙事模式有利于理性分析、逻辑论证与结构梳理,但不利于课堂教学表达。杜威指出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原理”课教师对教材体系如果生吞活剥、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就会枯燥乏味、缺乏生气,严重影响理论吸引力。因此,教师要把理论语言转变为大众化语言,培养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受到科学世界观的熏陶和方法论的指导。通俗不是媚俗、大众不是哗众,任何有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解读和教育的方式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决予以抵制的。

(三)实践性原则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学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哲学的显著标志。“原理”课教学始终注重课堂讲授,把课堂作为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主战场,这种理念和做法本身并无不妥,问题是这种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形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伤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因此,应当把实践教学纳入理论教学全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在广阔的实践中学会运用理论。“原理”课教学内容是丰富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领域是广阔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才能提高“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原理”课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

“原理”课任教师要在遵循整体性、大众化和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自身素质等措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顺利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转化。

(一)整合教材内容

“原理”课教材2013年修订版并没有刻意区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而是更多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教材体系的七章内容中三个组成部分的分界还是很明显的,前三章是哲学部分,接下来的两章是政治经济学部分,最后两章是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构成了教材体系的基本架构。整合教材内容,第一,要做到详略适当。教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完全地复制教材体系,而是应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删节、拓宽、挖掘,将统一、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体系。第二,要突出重点难点。把握各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抓住贯穿课程的主线,使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目标一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把哲学作为重点,其次是政治经济学,再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各个部分的教学中要注意重点难点的把握,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同时兼顾理论的全面性。第三,把整体性贯穿到整个内容的各个环节。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原理”课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是教师结合教学对象、学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各种教学要素对教材体系不断开发、改造和创新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第一,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的创新根植于实际的变化,“原理”课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准备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要转换表达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将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表述出来,善于运用典故、典型案例、比喻等方式,把复杂的概念或抽象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以理论事,以事助理,相得益彰。第三,拓展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四,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载体,它渗透着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和创新,能够使一些抽象概念、理论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主体,是构建科学教学体系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直接关系着教学体系构建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原理”课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第一,要具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原理”课教师要站在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度,积极投身于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为精品学科;第二,要提升自身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和学科整体性研究水平,承担起“原理”课教学要求;第三,加强责任意识。要把“原理”课教学作为事业来做,要抱着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转化成为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

[2]林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教学的内在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7-8)

[3]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黄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许昌学院2011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批准号:0201106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耀宏(1972—),河南鄢陵人,博士、博士后,许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开发与实... 下一篇:浅析“先学后教”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