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我们最期盼看到的教育改革

时间:2022-06-11 01:09:51

2013我们最期盼看到的教育改革

编者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2013年的头等民生大事之一。那么,2013年,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长、学生最期盼看到教育有哪些变化?这些期盼是否能触动教育新政的出台或进一步完善,从而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为百姓带来福祉。

近期,人民网教育频道和《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2013,我们期盼看到教育有哪些变化”系列调查,共有2 054名家长、958名学生、710名校长、21 609名教师参与了调查。

近六成家长盼老师给学生减负

新学年期盼:

推动教师流动实现区域教育均衡

数据呈现

在“作为家长您期盼教育有何变化”的问卷中,“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国家加大投入,家长减少开支”位居前两位。“国家大力治理乱收费”、“学校安全措施落到实处”紧随其后。有意思的是,“全面叫停疯狂奥数”、“孩子能顺利就业”等社会热点话题,家长们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两个选项共占参与调查人数的12%左右。

相比家长,学生们的愿望更多集中在教师授课上。“不要照本宣科,把课上精彩”领跑学生新年对老师的期盼。“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排在第二位。

家长声音

刘颖(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初二学生廖世杰之母):均衡、发展是当今教育事业的两大关键词。在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下,“择校”现象的存在是情有可原的。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发展了,才能真正缓解“择校热”。实际上,我们“择校”择的不就是好老师吗?如果每所学校都有好老师,都有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家长,我们也不必再为孩子进名校而到处托人或找关系了。

高彦艳(北京市潞河中学高三学生方桐之母):要实现教育均衡需要从师资均衡、投入均衡上入手,尤其是在师资均衡上,应尽可能缩小名校与普通校之间的差距。比如可以采取师资流动制,将名师资源适度流动到薄弱校,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眼下,名校办分校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教育公平本来的面目。

专家视点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竞争性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家庭之中,导致家庭教育被异化,亲子关系变得功利。要缓解亲子焦虑、改善亲子关系,就必须降低考试升学压力,均衡分配教育资源。

课业负担:

近六成家长认为过重

数据呈现

在“对小学教育有何期盼”这一选项中,59%的家长认为应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有25%的家长坦言,学校还应减轻短信布置给家长的“作业”负担。在这些家长看来,分数教育仍是现下的主流,应将素质教育和人性教育纳入到平时学校教育中。在学生问卷中,有45%的学生期望家庭作业每天时间不超过2小时。

各界声音

俞青梅(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小学五年级学生朱寒静之母):现在的孩子负担重、压力大,应该给他们“减负”。然而,怎么减是一个问题,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减负之后对孩子是否会造成升学影响。

方同学(北京市育才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学生):爸妈帮我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除了上课之外,时间基本都被这些班占了。希望学校能多组织一些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同学们就不用去上一些不喜欢的课外班了。

师德建设:

近八成家长建议出台法规规范

数据呈现

2012年,各地频发的“虐童”事件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师德建设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79%的家长要求出台法规规范教师师德并建立追责制,追责从教师到校长。学生则最希望教师能关心每一位同学,“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和“不歧视学习不好的学生”两项分别得到了23%、25%的投票支持。

家长声音

刘阳(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学生王思佳之母):最近一段时间总在媒体上看到老师“虐童”事件,太让人痛心了!我认为应该出台严厉的法规规范教师师德,还要建立追责制,一旦出事,从教师到校长,都应受到处罚。

李女士(家有三岁半的女儿在上幼儿园):今年频发的“虐童”事件让我感到非常气愤。幼儿园教师本来就是要极具爱心的职业,“虐童”的老师连基本的素养都不具备。孩子哭闹、不懂事是成长的必经阶段,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和告知,而不是强行制止。中国的幼儿教师还是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管理。

专家观点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师就是一个职业。由于其“职业属性”长期被忽视,才导致教师群体的道德出现严重问题。即便近年教师待遇逐渐提高,有关这一职业的道德建设也不免误入歧途。我们的师德规范,谈的都是大道理,并非从职业角度要求教师。从职业角度出发,要先确保教师待遇,再规定不得兼职,明晰了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教师的职业定位就不至于模糊。治理师德靠的不仅是思想教育,更是职业规范和基本制度。当待遇有保障、规则严密时,教师就不需要也不敢再主动索礼,也不会处心积虑地靠课外家教赚学生钱了。

高校招生制度:

半数家长期望多元化录取

数据呈现

自2003年起,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开始试点推行自主招生,鼓励各个大学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选拔有利于高校培养的学生。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新突破,还为更多有特长的偏科学生提供了入读名校的机会。对此,48%的家长期盼在新教育改革推动下,高考能实现多元化录取,不再一考“定终身”。35%的家长提出,应当取消有争议的高考加分。此外,43%的学生呼吁在人口大省多投放录取名额。

各界声音

汪令全(北京市海淀区八一中学高二学生汪凌志之父):如今的高考制度是“唯分数论”,大多“一考定终身”,这样的制度使孩子从上小学起,就围着一个“标准”学习和生活——“分数”。若能实现多元化录取,孩子们就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意识,“减负”和素质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高彦艳(北京市潞河中学高三学生方桐之母):多元录取,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除了高考成绩,还可以参考学生的科学发明、学术研究,参加公益慈善、社会志愿服务的情况,以及体育竞赛水平等。可以说,改变录取方式就是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

程诺(北京化工大学一年级学生):我是来自山东的考生,众所周知,那里的高考竞争环境十分激烈。学生想要考出山东省就好比“走蜀道”,希望全国的高校能在像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多投放录取名额。

专家视点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改革中的高考制度基于学校的自主招生与多元评价体系,比较合理的模式是考试和招生分离,让考试社会化,为学校教育和招生提供多种评价依据。建议实行中小学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而非一考定终生。在这种模式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才会将学生从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回归自然天性。

网友真心话

网友S勋:不可否认,在高考教育模式下,不少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明天发展和成就,从而忽视了学生现在的快乐、道德建设、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是真爱学生,就应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史、学习史。

网友幸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孩子近视大增、运动减少,发育不良甚至厌学、逃学。教育部门在对学生进行营养干预的同时,必须加大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力度,让孩子的书包轻起来,让乱七八糟的教辅读物少下去,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节假日远离名目繁多的补习,完整地交给孩子支配。

网友魏文彪:有人提出,如果取消户籍限制将会带来更多的“高考移民”现象,从而导致产生教育不公问题。实际上,是因为不少发达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相比其它地方过低所致,其根源在于部属高校属地化录取是一种有失公平的高考录取方式,而不在于允许非户籍考生异地高考。

近六成教师期待规范师德

职称评定:

超五成受调查者建议废除

数据呈现

在“关于教师职称制度,您期待怎样进一步改革”这一问题中,55%的教师首选“废除职称制度,工资和职称挂钩却不看贡献不公平”,30%的教师认为“评职称最好加入每年授课达到多少节的条件,不让不上课的行政干部占名额”,20%的教师认为“评职称最好加入每年授课达到多少节的条件,不让不上课的行政干部占名额”。

专家视点

陈维嘉(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目前,对教师的职称评审大多根据教师的学历、学位、外语水平,以及在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而定,这些东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水平,但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准,评价一个教师还要看他的单位业绩、实际能力,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调研,制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师德建设:

近六成校长教师建议出台法规规范

数据呈现

2012年,各地虐童事件井喷般发生,掌掴孩子耳光、揪耳悬空、将孩子塞进垃圾桶、用透明胶封嘴……“虐童”的故事似乎就没有个终结。对此,问卷中57%的校长和55%的教师将票投给了“出台法规规范教师师德”,32%的校长和40%的教师认为“应建立追责制,追责从教师到校长”,还有12%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应对出问题的教师一概开除”。

专家视点

白玉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各地频发“虐童”案件,师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师上岗除了要有资格证书外,还应在内心深处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去尊重,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操守。眼下,有一些教师对职业并不是真心热爱,把工作仅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当这样的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受了委屈或遇到困难时,就容易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因此,教育部门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严格把关。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不仅要审查其是否有教师资格证书,也要看候选人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良好的调节控制情绪能力。校园内,可定期为教师安排心理培训,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此外,不要因为出现了一些虐童事件就将教师“妖魔化”,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关系的。

苏建英(北京市长辛店第二小学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除了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所以,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让每位教师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有很多人赞成设立校长追责制。可是,要想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在美国,已经有了追责制度,但照顾一个受虐儿童政府的投入是21万美元。未来,即使新设虐童罪,如果没有完备的追责体系,没有相应的行为规则支撑,法律也很可能会陷入执法困难的尴尬局面。

营养餐改善计划:

校长建议农村建小厨房

数据呈现

2011年底,国家颁布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至今已有一年了,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学生营养匮乏的现象。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状况。对此,50%的校长认为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落实上出了问题,需严格管理”,40%的校长认为是“管理体制有问题”。此外,还有10%的校长认为原因是“经费太少不够用才出问题”。

专家视点

李明新(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北京小学校长):营养配餐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饭菜放置时间太长,味道不好吃,时间长了影响身体。二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议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可考虑在学校附近建立营养配餐公司,能让孩子们吃热饭,吃味正的饭。另外,由政府管理配餐公司,严把食源进货关。

赵军(北京市永安里小学校长):在城区里,如果学校可以将正规的营养配餐公司请进学校现场制作,就能保证菜品的新鲜度,这样不仅减少了学校的采购工作,还有专业的保健所对配餐公司进行卫生检验,可谓一举两得。在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可以帮助每一所乡村学校建立一个“因地制宜式”的小厨房,有相应的炊事设备即可。热饭菜远比速食的牛奶、面包的营养价值来得高。此外,可加强第三方监管的力度,保证国家补助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孩子身上,教育经费能足额拨到基层学校,而不是被各级行政机关扣完之后再下发。

网友真心话

网友夹缝中求生:多地聘任教师没有任何劳动保障,学校不给买任何保险,也不加工资。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教师,我在山东境内,工资仅仅1 190元。目前,物价和房价都在增长,所以提高工资待遇迫在眉睫。

网友巴山新少年:根据国家体制改革的大形势和大趋势,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进行适度的改革,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型转变到服务型,即为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服务。

网友清清当家塘:加大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对落后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学前一年的公办幼儿园必须占到80%以上(不包括所谓普惠制),解决“有园上”的问题,民办园则解决上好园的问题,这个比例切不可倒置。

超七成校长教师最关心待遇地位

待遇地位:超七成校长教师最关心

数据呈现

在“您最希望实现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哪几项”的问卷中,74%的校长选择“在关心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校长和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待遇、教师的地位”。77%的教师同样将票投给了这一选项。

此外,还有55%的校长和46%的教师希望“更多关心基础薄弱校和农村学校的发展”,50%的校长希望“把育人为本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核心条件”,选择“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力度更大,出台更多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的政策措施”的教师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8%。

在问卷中,42%的校长和35%的教师支持“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校长和教师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有话语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让更多校长和教师有参与国际教育学习的机会”的支持率也分别占到20%以上。

一线声音

李学深(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中学校长)

由于绩效工资涉及每一位在职教育工作者,所以成长、待遇、地位是校长和教师们历来关心的问题。如今,城区和远郊区县的教师绩效工资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缩小这个差距是教育部门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实际上,远郊区县教师的工作量一点也不比城区教师少,再加上学校生源相对较弱,付出的心血势必更多。另一方面,国家给予名校的关注度更大,可谓“双管齐下”进行软硬件设施建设。在高且优的升学率带动下,名校的校长和教师自然可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希望政府在对城郊区教师进行考核时,能综合考虑这一点。

白杨(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

如果离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求教师谈职业理想和高尚师德,并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那只是空泛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根本解决教师收入待遇基础上,才能把教师对职业本身的满意度恢复到正常状态。北京教师的收入、待遇等相比全国其它地方的教师来说已经优越不少了,但和公务员相比较还是低很多。《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收入不得低于公务员。然而,很多山区教师的收入只能维持个人温饱,更别说达到这个标准了。

教育改革:五成校长建议高中实现义务教育

数据呈现

在“您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是哪几个方面重点加大力度”选项中,62%的校长认为应该“在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弱化学校管理的行政性质,突出学校管理的专业性”,选择“实现小学初中高中12年义务教育”的人数紧随其后,占51%。选择“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义务学前教育”和“大学的去行政化管理,实现高校管理职业化”的校长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0%和36%。

一线声音

马熙玲(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校长)

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管理者都具有行政级别。假如弱化管理行政性质,校长就能当得更“正宗”了,更有利于专心做教育了。一来可以免去许多与教育无关的工作与应酬,保证有效的工作时间;二来能使那些真正爱教育、懂教育的人才脱颖而出,走到一线去。教育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也不能只简单地针对大学。只有从体制入手,先让位于基础教育的校长们去除官员身份,才能由下而上地逐步实施和推进教育的改革。

邹老师(北京市昌平区某学校教师)

因为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突出其专业性质,而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有优秀的教学技能上。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品行与对教育的热爱程度尤为重要,只有真正懂教育的人来管理教育并从事教育事业,才是那些受教育者的福气。

教育思想:超七成教师认为要改变育人观念

数据呈现

在“您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问题”这一选项中,72%的教师认为是“教育思想上”,教师们认为,教育思想的改变重在育人观念的改变。此外,65%的教师认为是“教育经费上”;认为在“教育结构上”和“教育内容方法上”的教师分别占57%和55%。

一线声音

肖海云(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副校长)

两个月前,我有幸成为东城区赴美学习的副校长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的教育思想相对美国来说是落后的。如今,社会变了,学生变了,家长也变了。如果再用多年前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来教学生就不合适了,势必会起反作用。在我看来,教育本身教授的是品行、知识和交际能力等。同时,学校在管理中必须发挥教育智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王文英(北京市长辛店第二小学教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教育思想上首先做出转变。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必须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改进什么,勇于接受接纳与传统观念有分歧的思想。

现代化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我认为,教师是一名教育服务者,应当把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任务,把培养学生成材作为自己的目标。然而,真正把自己当做服务者的教师却少之又少,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变还需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去过渡。

育人为本:五成教师期盼唤醒学生生命活力

数据呈现

对“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这句话的理解,52%的教师将票投给了“教师工作不是简单地上课,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这一选项。43%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能”。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的教师占32%。

一线声音

范景文(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

教育就是人格培养人格,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追求。唤醒教师的心灵,从而让教师像阳光一样去唤醒学生的心灵,这是作为一名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校长要努力做员工的“精神领袖”,专注于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培养,并把这种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传承下来,内化为学校的魂,固化为学校的文化品质。此外,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在唤醒的德育中,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师生地位平等,并在平等合作、交流沟通中唤醒生命力量。

高冬梅(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以往,教师关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以致有些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甚至连知识也学不好的现象。走进新课程和新课标后,教师们应该转换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引导孩子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天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唤醒和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

(来源:人民网等)

上一篇:关注中小学生减负 下一篇:评刊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