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研究

时间:2022-06-10 09:52:13

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研究

摘 要:教师被誉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时期,教师在各种压力下,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阻碍了教师教学的进步。为此,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障碍

一、新时期教师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

1.传统观念的弊端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发展中,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已经定位于敬业与奉献等,教师本身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无形中也被潜移默化。这种传统观念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社会因素带给教师的压力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都必须为了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提升而努力。另一方面,先进技术及设备不断更新,现代化教育媒体迅速占领和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在学校教育改革中掀起热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就成为必须掌握前沿技术的生力军,他们为信息、为网络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又多了一重压力。

3.教育活动中的压力

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如果教师的期望、教育结果与学生的成长结果基本上一致,教师就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但是,学生也具有各自的性格,教师在实施教育的共性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现实压力。学生往往并不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在“控制”中成长。教师如果仅仅立足于学科研究与教育,则无法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要求。同时,来自社会、家长的期望压力,也会加重教师教学中的负担。

二、培养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

1.社会方面

(1)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教师角色。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过于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将教师角色神圣化,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理解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外,还要通过宣传和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特定职能和规范,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和保障体系。首先,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提高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的力度。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在职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素质再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并注重向其传授处理压力、职业倦怠及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2.学校方面

(1)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并保障教师的经济生活水平,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教师减压。其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完善竞争机制,使每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2)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素质保健机制。目前,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重视,而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很少,这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为教师进行现场咨询和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同时向教师传授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3.教师自身方面

(1)教师要面对现实,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个体,教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能越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与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在正确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正确评价自我,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要合理及时地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多方面的业余爱好,重视身体锻炼与工作休闲,学会一些“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法、“自我按摩”法、自我暗示等心理保健方法。教师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不良嗜好,使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始终轻松自如。

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自己的身心修养,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心理素质概念的内涵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申燕.社会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6).

[3]刘正荣,陈家麟.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教师心理健康[J].教师之友,2013,(02).

上一篇:优化和完善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 下一篇:试谈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