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荒秘境,匪夷所思的神奇高原

时间:2022-06-10 07:58:36

玄荒秘境,匪夷所思的神奇高原

柴达木神奇地质地貌、昆仑山神秘岩画、黄河台地上突然消逝的远古文明……

早在二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就已有人类创造了原始的远古文化;在四五千年前,古羌人已创造了与中原文化相当水平的高原文化,喇家文化遗址被称为“东方那个庞贝”,柳湾墓地是我国目前发掘的最大的氏族公共墓地,出土的彩陶举世罕见。自然风光与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青海显得雄浑、悠远而神秘。

野牛沟,昆仑山神秘岩画记载了什么?

昆仑山,横空出世,绵延千里,被世人称之为万山之祖,神话摇篮。浓郁的昆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远古部分,产生于5500万至360万年前的上古时代,自远古年代起,生活在她身边的人类便开始了对她不懈的探索与追寻。然而,由于昆仑山险峻奇寒,人类只好遥望她高大入云的奇峰和冰雪皑皑的雪山去遐想神思,昆仑山因此蒙上了一层似乎永远无法揭开的神秘面纱。

一条清澈的河流从昆仑山东南的深山中流出,河水在宽阔的河谷里缓慢地流淌,两岸是的巨大岩石……在格尔木市东北约130公里处的神秘野牛沟,有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使人产生无穷遐想的神秘岩画。岩画就刻绘在沙岩上,按岩画在自然空间上的分布组群,野牛沟岩画一共有5组45幅画面,180个个体形象。岩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先民们狩猎、舞蹈、畜牧的场景。第一组岩画施于散布在四道沟山梁南坡的花岗细砂岩上,每幅岩画根据具体岩面朝向而施,一般朝向为东南和正东。由于野牛沟岩画地处昆仑山深处,远离人群聚落,故几乎没有人为的破坏。但由于地处高寒,岩石表面风化腐蚀程度较严重,特别是由于冷暖温差而致使岩面大面积崩裂,许多画面漫漶不清,有些已经无法辨识。野牛沟射猎图岩画的画面中有牦牛、鹰、鹿、豹子和猎人。两个猎人手执弓箭、身背箭囊,正引弓射牛。被射猎的两条牛的尾部因岩面剥裂而受损。画面下方的牛背上蹲踞着一只豹子,构成一幅豹食牛的场面。这种构图亦属典型的北方草原艺术中所谓叠压式风格。

画面形象有狼、牦牛、鹰、人和狗。画面右下方的牦牛、人和狗显然为不同时期作品,其打制方法为倾斜打击法,有别于用垂直打击法制作的其他早期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鹰与牦牛岩画中,呈“一”字形排列的八只鹰的形象。画中将鹰呈“一”字形排列,体现了北方草原艺术风格,而动物呈左右对称性和上下叠压式的安排则是欧亚草原艺术的典型特征。

野牛沟岩画中各类动物的个体和群体形象中有野牦牛和家牦牛,野骆驼和家骆驼,以及马、鹿、狼、豹、狗、鹰、熊、羊等……这些岩画以十分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描绘出曾经生活在昆仑山系中的原始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些岩画约成于3000年前。那时的昆仑山先民们在蓄养牛、骆驼、马等大牲畜上已有了相当的成就。

先民们手拉着手在跳舞,场面十分热烈……一幅表现舞蹈的画面让你仿佛能感受到舞蹈者们欢悦的心情,甚至能听到那高亢而原始的歌声。

“咸池九韶之乐,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不飞,兽闻之而不去,畜闻之而不入,人闻之而相与”。这种来自咸池的音乐是如此的迷人动听。那么这个咸池又在何处?咸池就是盐池,指今日柴达木盆地南缘,昆仑山下的茶卡、察尔汗等盐湖。这种艺术形式,历千年而不哀。“连臂踏地”的基本舞蹈动作,影响了华夏各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舞蹈发展。在现代的藏族舞蹈中,其转圈、连臂、踏地的舞步,与野牛沟岩画上的舞蹈场景如出一辙。

狩猎图画面上有三个猎手作跪射或立射状。猎手前面是两只鹿,两头野牦牛。野生巨角隆肩,体型肥大,其状凶猛,暗示着狩猎的危险和猎获物的丰硕。其中,最前面的一头野牛背上,站着一头小野牛,憨态可掬,其意为母牛护着小牛犊。仨猎手形态骠勇,同时弯弓搭箭,引而欲发,发而必中的立意十分明确。但值得注意的是三支箭只对准了一头牛和两只鹿,明显地让过了那对母子牛。这幅珍贵的岩画,如实地记录了远古时期的昆仑人,已经懂得了不射杀母畜和幼畜的道理,并刻之于石,昭示于人。

有多幅岩画,描画的是野骆驼、野马与畜养的牛马为伍。它们同在一块草地上觅食,或在辽阔的草原上结伴奔驰,说明了在岩画形成的那个时代,这里水草丰茂,野生动物很多。因此,人与家畜和野生动物可在同一蓝天下和睦相处。这可能反映了原始先民们朴素的自然观,也可能反映了先民们将野生动物驯养为家畜的过程。

昆仑山远古苍劲古朴的 岩画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数千年前生活在昆仑山地区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表达了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愿望。今天看来,这些远古的岩画,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托素湖,柴达木“外星人”的遗迹?

从德令哈市坐火车西行约50公里,就到了托素湖。这是一个水面有1 80平方公里的咸水湖,水面广阔,深沉静谧。在柴达木盆地众多的景区和景点中,德令哈托素湖边白公山的“外星人”遗迹非同凡响,令人困惑不已。

被称为外星人遗迹的地点在湖的东北岸。湖畔耸立着一座孤兀的山峰,高度虽只有200多米,但山色十分奇特,通体呈灰白色,间有鹅黄,与宝蓝色的湖水、洁白如雪的湖边沙滩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罕见的画面。无论谁来到此地,立即会有一种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感受。

在临湖的岩壁上,有三个等距排列的山洞。洞高约8米,深6―7米。凡是到过此洞的地质、建筑学专家们,都一致确认这些都不是溶洞,而是人工开凿的。

在其中的一个洞中,洞壁上贴着两根大管子,一根直穿洞顶和洞底,另一根的下部露出管口,两根管子的直径40厘米左右,而一些直径较小的管子排列在洞中其余的地方,并延伸到洞外。洞口离湖面约80米左右,均为的砂岩,砂岩上满是湖水冲涮所留的水波形岩纹,说明若干年前,湖水与洞口相连。在这片砂岩上,有不少残缺的管子一直铺到湖中,浅水处管子清晰可见。这些管子排列痕迹整齐,管径不一,从20厘米到0.3厘米不等,最细的内径只有牙签粗细。总之,这部分管子是从洞中铺向湖中,或许是从湖中铺向洞中,到底如何,难以判断,但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奇不已。

遍布湖边的铁质管状物究竟包容了什么样的秘密?“外星人遗址”像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众多的猜测。

白公山神奇的铁管据推测应该由现代工业的存在而产生,但柴达木在上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有现代工业。所以对于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遗迹,自然而然地就被归属于“外星人”遗迹了。柴达木地势开阔,空气稀薄,云层很少,透明度极好,是观察天体宇宙的理想之地。1984年中围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德令哈建立青海天文站,就是因为这里干燥,海拔高,容易收到毫米波。几年中,他们发现了100多个星系,观测效果极佳。1993年,日本天文权威海布带领美国、日本的天文学家到此考察测量,认为这个站在亚洲是很理想的点。据此特点,有关专家认为,以外星人的眼光看,柴达木德令哈一带是星际交往的最好之地,特别是白公山一带条件更优,托素湖和克鲁克湖的形成有特点。白公山离湖最近,地形独特,十分醒目。如果外星人乘坐飞行器进入地球,首先看见的是柴达木,最醒目的是咸淡两湖,最易辨识的自然也是白公山。可见这里是外星人进入地球后,来去起落最理想的地点。但另一个疑难问题又浮出水面,外星人在何时到达过柴达木?为什么要选择托素湖落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上、水下的管道?这些管子到底有何功用?又为何遭到外星人遗弃?

“从科学探秘的角度讲,这些管状物的确存在许多谜团,比如尺寸之大国内罕见,有的管状物还有很强的放射性,但如能深入研究,我相信‘外星人遗址’的真正成因不久会大白于天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郑剑东曾赴实地考察,他说所谓“外星人遗址”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曾经有1 1位中国地学界专家为此组成课题组,6位专家亲赴托素湖考察。考察结果显示:这些奇特的管状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万年前的第三纪砂岩层中,成分以氧化铁为主。但对这些神秘管状物的成因,专家组中也有着多种推测:一种认为铁管是高压埋葬下形成的芦苇等茎管植物的化石。可是科学分析,任何动植物化石,只能保持其原样,而不可能形成有规律、有排列方向的铁管。这一带的沙石没有形成化石的地质条件,附近山峦岩性与白公山的岩性时代、成分完全一样,在那些山峦上不仅没有发现任何化石,甚至连铁粒子也没有分布,更未发现像托素湖边这样的铁管。另外一种认为管状物可能是砂岩层快速沉积形成,岩浆中含铁的物质凝聚形成了管状物。专家组认为“外星人遗址”极有可能是一种地质现象,但不排除人工钻凿、冲击的可能。

各种猜测纷繁复杂,一大堆谜团有待人们去解开,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对以上的种种说法,需要有更强有力的证据和更加缜密的科学分析来证实。

喇家村遗址,恐怖东方庞贝中的母爱光辉

舒缓的黄河水从宽阔的河床流过,台地上林木苍翠,这是大西北少见的富庶之地。

喇家村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黄河北岸。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现在是座土族村子。这里的田地间和沟渠里,到处散落着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石器,穿行其间,就好似旅行在时空隧道,进入到四千多年前神秘而恐怖的先人世界。

“喇家村遗址”中大量而精美的文物,不仅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黄河上游地区不仅有古人类活动,而且他们还创造了相当灿烂的古文明。但也就是在大约4000年前,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突然消失。

是什么挡住了文明的车轮,把喇家村地区的文化甩出了历史发展的中心舞台?喇家村地区恐怖的史前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整个黄河上游及西北地区史前文明的衰落,是否和喇家村文明的消失有着相同的原因呢?

1999年秋,在喇家村遗址进行的试探性发掘,意外发现段深且宽的壕沟。这是一处前所未见的拥有宽大环壕的齐家文化大型聚居遗址,专家推断这里可能是座史前时代的城堡,它也许是当时盆地里的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或许是一个小小王国的所在地。

2000年,在喇家村遗址有了非常意外的发现――在4号房址内,发现人骨多达14具。14具人骨不规则姿态分布在居住面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侧卧在旁,有的相拥而死,有的倒地而亡。中心灶址处成年人两手高举过头顶,双腿为弓步,死亡时身体还未完全着地。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处,他们多为年少的孩童,其中有一年长者似用双手护卫着身下的4人,5人或坐或倚或侧,头颅聚拢在一起。

让人震惊的是在相距不过2米的3号房址中的一对母子。两人死时的位置也是在房址的东墙边,母亲双膝着地跪在地上,臀部落坐在脚跟上,用双手搂抱着一幼儿,幼儿依偎其怀中,双手也紧搂着母亲腰部。母亲脸面向上,颌部前伸,像是在祈求苍天赐年幼的孩子一条生路。在4号房址东面不远的7号房址中,也发现一对母子,母亲也是坐在地上,用她的身体保护着孩子,最终还是双双死于非命。列存了4000多年的这幕悲剧,现在看来依旧是惨不忍睹。

在喇家村遗址房址中发现的这些死者,死时状态各异,年龄不同。类似这样的考古遗迹,过去在中国境内的发掘中还不曾见到,在国外也鲜见报道,除了已被证实是火山爆发掩埋的庞贝。

几座房址内都充填有大量棕红色黏土层,中间还夹有波纹沙带,这都是黄河洪水泛滥的产物。推测当洪水泛滥时,汹涌的洪峰冲上河边台地,涌进了当时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淹埋了滞留在房子中的妇女儿童。在调查中发现,喇家村所在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台地上,都有棕红色黏土层发育,这是黄河主流泛滥的结果,由此推测盆地在4000-3000年前处于洪水多发期。也有人认为这些死者生命的突然丧失,不排除有宗教及其他原因,比如地震等地质灾难。

一场大灾难毁灭了一座城堡,夺去了许多的生命,喇家村遗址的发掘让人真切感受了那场发生在黄河岸边的史前大灾难。但对它留下的众多千古之谜还须等待人们去继续解读。

柳湾,千年彩陶王国衰落的未解之谜

湟水,流经甘肃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4600年前,古老的羌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明,这个文明在持续了整整1000年后,却突然神秘消亡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文明的断层?

1974年春,湟水北岸台地上的柳湾村村民在挖渠引水时发现了一片墓地,此后在5年多的发掘中,共出土了各种彩陶器皿15000余件。历时千年的神秘彩陶王国终于重回人间。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上色作彩后烧制而成的陶器。大多数都是由黄、黑、红三色组成,古朴大方,历经数千年光泽依旧。黄的是陶土本色,黑红两色则是古羌人烧造前涂上去的。经过分析,原始先民分别使用了几种矿物质做涂料,红色是因为颜料中含铁元素较高,经高温烧造后形成的,而黑色则是采用了含锰元素较高的矿物颜料。不过这些颜料来自何方,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这些陶器上,除了史前陶器上常见的象征生殖崇拜的蛙纹和光明崇拜的字纹之外,还有许多类似于“十、o、兰”等抽象符号。在出土的彩陶中散落着1000多个符号,学者归纳后共分为319种。这些符号有的甚至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影子,显然是记事符号。甚至有专家说:“这些彩陶符号最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不过它们到底记载了什么呢?学术界认为它们或者是制造工匠的特有记号,或者是氏族的徽号。这个悬案的解决还有待于更多有规律符号的发现。

这个彩陶王国是如何消亡的呢?

彩陶时间越往后,制作得越粗糙,彩色花纹也由繁复精美过渡到简单粗犷,直至最后放弃彩绘,成了素面光陶。

“由于自然环境影响,羌人从半农半牧部落变为纯游牧民族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件距今4000年的双大耳彩陶罐,陶罐上彩绘着一幅太阳照耀禾苗的图画,这是古羌人农耕生活的真买写照。

可是后来由于环境变迁,湟水一带已经不适应农耕需要了,古羌人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原先定居生活时烧造的巨大精美的彩陶器皿,在迁移中已经成为累赘。古羌人不得不逐渐放弃了坚守千年的彩陶烧造工艺。简单小巧,可以随走随造的素面光陶成为他们游牧生活的首选器皿,灿烂的彩陶文明衰落了。

非非世界,来世今生的圣域画面

早在佛祖释迦牟尼尚未涅之前,古印度摩竭陀国影坚王和南部胜云城国仙道王是莫逆之交。为了答谢仙道王的馈赠,影坚王听从佛祖之言,命人绘制一幅释迦牟尼佛像相赠。但佛之仪态如日月之光,无比耀眼,画师观之,忘乎所以而手不能绘,后将佛祖请到河边,画师看着水中倒影方才绘成。这幅“水生释迦”就是“唐卡之母”。

据传,很早以前,隆务寺大活佛一世夏日仓・噶旦尖措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文殊菩萨给了他一支画笔。次日,他把画笔送给吾屯下庄的一位僧人,让他到去学绘画,这个僧人后来在学成返乡。他画的画比活态的实物还要动人,花草之图竟能引来无数蜂蝶。

青海的宗教艺术是一种品类多样、技艺高超的综合性艺术。主要为彩绘、彩塑、堆绣、石刻、建筑装饰等,其中以绘画和雕塑为最。

唐卡,藏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卷轴画”,它是一种藏族特有的绘画形式,用丝绸装裱,可以悬挂,也便于携带,主要挂在寺的经堂和僧侣的住所里。“唐卡”一般采用单线平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画面质朴、典雅,设色匀净、协调,线描勾勒流畅自如,造型生动传神。唐卡强调人物性格的刻划,工笔细腻,对比强烈,形神俱佳,给人以心旷神怡,庄严宁静的美妙感受。

壁画与唐卡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佛像、佛本故事等,还有历代佛教大师,如宗喀大师,怖畏金刚等。另外,天体、星座、天文历算、医学解剖图及藏族社会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等也都在唐卡中有所表现。

传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十月十日,当喀巴在莲花山坳诞生时,剪断脐带的滴血处长出了棵折檀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处树叶都出了尊狮子吼佛像……表现这一内容的唐卡我记得我在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见到过。塔尔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中,是集汉藏风格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也是青海宗教艺术的集中表现地。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已有620多年历史的瞿昙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目前西北地区保留最完善的明代建筑群。总体建筑布局效仿北京故宫,人称“小故宫”,是汉藏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瞿昙寺前临瞿昙河,背依罗汉山,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形式各异的殿堂展现了浓郁的明代早期建筑风格,高低错落,殿宇雄伟,是典型的汉宫殿式建筑群。

壁画是瞿昙寺的主要珍品,寺内近800平方米的壁画,在国内藏传佛教壁画中是历史最久的遗存。画廊壁画面积370多平方米,描述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生平经历,用矿石颜料绘成,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鲜丽夺目。

上一篇:对望 卡夫卡 下一篇:游走云南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