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会文 读出个性体验

时间:2022-06-10 07:17:49

摘 要: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基调;品析“文眼”,巧施技巧;创设情境,激情引读。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品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会文;个性体验

崔峦老师曾撰文指出:“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样的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朱自清也曾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引领、指导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对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谓是朗朗书声,“读”领,可见,教师对朗读的重视是非同一般了。然而,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促思,借助语言文字为依托,在读中深悟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演绎属于自己的感受呢?这也成为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指导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仅仅是一种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在用统一的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受转嫁给学生,统一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段内容的不同解读,让学生“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镜头一]

“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皮鞋匠看到了什么?读――

2.月亮慢慢升起来了。读――

3.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读――

4.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再读――

5.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很远很远,读明白了――

6.什么样的海面?突出这个词,读――

7.海面变化怎样?强调这个词,再读――

8.洒遍了,不是一点点,还可以读――

9.面对这样的一幅画面,内心感受的是什么?读――

10.跟随文字,我们走进了温馨的画面中,捧书,一起来――

11.宁静温馨的画面是音乐家对爱音乐、懂音乐的兄妹深深的祝福,男生读――

12.流淌的音乐,是连接贝多芬和穷兄妹情感和心灵的桥梁。女生读――

这是特级教师李其玉老师在讲座中,以《月光曲》为例,关于指导学生朗读的示范设计。听着李老师的引导,我不禁陶醉于那美妙的情境中。更不用说,学生在这样的朗读中,无需言语,已深深地走进了文本,沉浸在其中了。

李其玉老师说,常常在听课时,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完这个句子(段落),你看到了什么,把它读出来。”“带着开心的(悲伤的、着急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段落)”这样的朗读指导,其实仅仅是教师让学生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学生真的看到了吗?真的感受到了吗?真的走进文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聆听着李其玉老师关于朗读指导的,不由得想起自己前不久刚上过的一节课《秋天的雨》,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最重要手段,把美读课文定为这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总觉得学生就是没读出自己想要的那个味。

[镜头二]

出示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用心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美吗?美在哪呢?

生自读。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美了呀?

生1:银杏树的叶子,还有红色的枫叶。

师:那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读,读得并不理想。)

师:同学们,自己再小声地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师: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

上完这堂课,不停地反思着:“为什么这么美的语言,学生就是读不出感受来呢?”李其玉老师已经给了我答案了。

一、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基调

不同的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如同唱歌时我们要定个调一样,我们得把握文章的基调,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二、品析“文眼”,巧施技巧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句段的“眼睛”,渗透技巧。如,李其玉老师在《月光曲》的朗读指导设计:“什么样的海面?突出这个词,读――”“海面变化怎样?强调这个词,再读――”朗读的技巧即重音的突出就自然而入。

三、创设情境,激情引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品读中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李其玉老师《月光曲》片段的引读设计:“月亮慢慢升起来了。读――”“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很远很远,读明白了――”

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品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

上一篇:智慧课堂实录 下一篇:文房四宝之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