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阅读文本 尊重与关注学生

时间:2022-07-25 11:11:05

潜心阅读文本 尊重与关注学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常常扪心自问: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思来想去,总觉得是“潜心阅读文本”和“尊重与关注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现今课堂教学的现状谈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探索和感受。

一、潜心阅读文本

1.钻研教材要耐心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人人手头都有了一本参考教案,备课时不仅是参考,更多的是照搬,或者是利用网络上的现成设计。美其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借鉴他人的可贵之处,只是首先自己要对教材文本有一定的研读和把握,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样才不至于在借鉴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有的教师甚至根本不读教师用书,完全是“拿来主义”。知识的累积,技能的获得必须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多年来,由于我国的蕨菜味鲜可口,所以一直出口某国。蕨菜采集的最佳时间只有10天左右,在这期间非常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开放在地里晾晒1天,第二天翻过来再晾晒l天,把水分晒干菜晾透,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菜采回来,来不及放在地上用阳光晾晒,而是放在炕上,点火加热,这样只用2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外表上和阳光晾晒的没什么区别。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进口国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再不从我国进口了。虽然农民只是在一个完整的程序中省略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阳光,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仅仅因为省略阳光,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损失。教学探索过程中的坎坷与障碍,有时是我们不得不走的弯路,不碰壁,不摔跟头,怎能成长呢?那些迷茫和纠结,苦苦求而不得的历程是成长路上最好的滋养。只有自己真正思考过的东西才会是课堂教学中最有个性和最闪亮的部分,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味道。

2.向名家学习要静心

叔本华有句话这么说:“当我们沿着前人留下的脚印在沙滩上走,而想看到美妙的风景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由于我们教师平时的工作都是比较忙碌的,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节课都精雕细琢,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学期中选择三至四节课加以精磨,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对于那些教育名家的优秀教学案例,如果只是盲目地“拿来主义”,就好像是穿了一件根本不属于自己风格的衣服。教师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独特的教学理念,和他们这些独特理念背后丰富的精神积淀。而这些需要我们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并且用一种批判与继承的眼光来加以选择。我们看到的那些名师,无不是以独特鲜明的教学个性和风格让我们钦佩。有的大气质朴,有的隽永灵动,有的在温情与冷峻间找到平衡。

3.反思教学要沉心

有幸听到郑君威老师的一席话:教育有三境界,你尚处哪一阶段?深有感悟。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就是说教师对教材吃不透,理解浅显。备课无准备,授课时也是按部就班,对教材的内容只有粗线条的了解,很多细节被忽略,看什么就是什么。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经历了前面的阶段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就反复地打磨,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教材中很多早前被忽略的细节,于是对教材的认识进行全面的自我否定,出现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的局面。此时,教师上课觉得一切都很茫然,原本简单的知识一时也变得复杂起来,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正是此时的感受。在经历了打磨、研究、自我否定的过程之后,教师通过多次试教、修整、回悟教材,对教材有了重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一路走来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就会顿时豁然开朗,从而达到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二、尊重与关注学生

1.尊重学生

教育的效果常常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巧,更多的时候是教育时的情感与态度。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良药,的确如此。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未必能真正做到爱每一个孩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博爱应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更多的是对于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装载了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好奇心、想象力……心理专家李子勋说:“关系大于教育。”师生之间和谐自然、彼此尊重的关系,让学生会在有意无意间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去努力,从而取得进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班级中只要有一到两个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到全班学生的上课效果。孩子的心是异常敏感与脆弱的,不要轻易地严词相向。爱是一种感觉,不需要讲很多的道理。更多的时候需要赏识与温情,这样的体会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更加深刻。我们所任教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或许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但他们一定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点,所以,试着去发现和期待。尊重孩子是赏识的开始。

2.关注学生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新课程理念特别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或许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会提一些课前没有想到的古怪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好多学生早就知道了,该怎么上?没想到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为什么反复强调某一知识点,学生还是经常出错?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现在学生的认知渠道不仅仅是教材与课堂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尽可能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胸中有丘壑。不过百密总有一疏,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关注动态。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代替思考,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要鼓励他们争辩。当然,教师要善于观察,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板演,这样更能突出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不仅在于让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不断摆正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寻求与学生更好交往方式的过程。这样的理解才能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最终都是为了教育。教育都是为了受教育者当下和将来的生命质量,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创造自己幸福人生的能力,具有善良的人性、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和无比丰盈的精神世界。

诚然,“潜心阅读文本”“尊重与关注学生”能够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但影响有效的因素绝不仅仅限于以上所提。因此,有效课堂的追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上一篇: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