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家传南宋官窑粉青碗的鉴赏

时间:2022-06-10 01:37:56

故有珍藏秘不示人一说,其实,自把玩之的快乐远不如邀众赏玩所带来的乐趣,通过本刊“古玩”栏目这一平台,我们期待着更多类似精品露面,让广大收藏爱好者一饱眼福 ――编 者

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及古玩爱好者对宋代官窑津津乐道,撰文著书者众多,但历史上 能够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宋代官窑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关宋代官窑的论述则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样,便给人们留下了发挥自由想像的空间。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宋代是一个十分软弱的王朝,北宋建国后,虽然出现了一时的相对安定,然盛唐时期那样雄健尚武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与享乐。那些世俗、田园、花阁生活熏陶产生的艺术情趣,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这 种所谓的文人趣味,也必然反应到工艺美术中来。

宋代官窑,一直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北宋官窑由于黄河多次改道, 埋藏在开封地下难从考证,只有南宋官窑有考古发现。宋官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皇家宫廷画院画样,选民间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精心制作,生产产品全部归宫 廷所有,供皇家宫廷独享。再加上工艺的保密制造,使宋官窑越发显得神秘。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还不能弄清宋官窑仿制品与真品之间巨大的差别,且宋代官窑瓷器历代没有出土过的记录。

据考:元灭南宋是用战争手段进行武力征服的结果。公元1276年,既元至正十三年三月,元 灭南宋。元兵进城时不但烧毁了南宋临安京城(今杭州)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喜欢粗犷豪放元青花瓷器,在南宋王朝时连同南宋官窑窑厂一起摧毁,南宋宫廷用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

这件南宋官窑粉青碗,来历是我祖辈民国时期,用一万五千银元从一个日本人那里收来的。由于悉心呵护和妥善保管,得以流传至今。此碗口径15.2厘米,底径8.2厘米,高5.1厘米。开片自然,俗称“文武片”,纹片纵横交织如网,从左下而向右上的方向纹裂,腾挪自如,刚健富有弹性,在碗心中有一个半圆的“Ω”形开片(这是因为施釉均匀,受力均衡所致)。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赏,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这件官窑粉青碗体现出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宋代官、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官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底胎为紫黑色,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古朴秀美,平淡中显典雅。胎体甚薄,釉中气泡细小,有如沫状攒珠状,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感觉使人欲看不透。此碗有些变形,有宋官、哥窑特有的均而不匀现象(因而宋官窑多有变形),底部有三个黑色细小的芝麻钉。

此碗有宋官、哥窑瓷器特有的酥光,像是涂了一层细腻的油脂,仿若春天的嫩叶。白天强光照耀下,有温玉的感觉;通过室内普通光线观看,则釉象是依附在碗表面的一层类油物 质。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不同色泽,也是这件宋官窑粉青碗的特点。碗的底足上,露胎与釉中间有一细条黑线纹。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便身鱼子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上一篇:遥望精神家园 下一篇:香港佳士得秋季艺术品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