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2-06 19:06:21

一件事的启示篇1

         一天,语文课上我讲到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随口问学生:“你们还知道《水浒》中的哪些人物?”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讲起了及时雨宋江,有的说起了豹子头林冲——仔细听来,他们各个讲得头头是道,竟比我要求掌握的课文还熟。我好奇的问他们是从哪里知道的,有的说是听大人说的,有的说是看书知道的,更令我吃惊的是有的竟怯生生的说是从“水浒卡”上知道的。我不禁想起最近令我头痛不已的事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班上的许多学生收集起了“水浒卡”。有的午饭不好好吃,只是啃几口干脆面,为的是得到里面的“水浒卡”,更有甚者在课堂上传看,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开始,我采取了没收的办法,后来发现,没收一张,他就会再找两张、三张,我不愿再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费神了,于是下了死命令,一经发现收集的,就给予纪律处分。       现在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命令”太过武断,何不变通一下,说不定会得到奇效。于是我当堂撤销原有的“命令”,鼓励大家将手头上的“水浒卡”捐献出来,集几套我们班的“镇班之宝”。不出我所料,很快几套画面和内容精彩分呈的水浒卡便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同学们传阅着,欣赏着,评论着——从他们熠熠的眼神中,我分明读出了那久别的享受知识后的欢娱。       我不失时机的提出了第二个要求:每位同学选一位自己喜欢的英雄,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小小的《水浒卡》就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了。于是,他们把目光又投到了《水浒》原著、电视剧等身上。经过课下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故事会”如期举行,在会上同学们那夹杂着精彩表演的绘声绘色的解说,简直令我惊讶不已。       水到渠成,开完了“故事会”我班有举行了“学英雄,赞英雄”的主题班会。我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水浒英雄阶级的局限性,身上的优缺点,又从水浒英雄谈到了志愿军战士,又谈到了当代抗洪英雄。讨论了学什么样的英雄,怎样学英雄,以及学英雄的现实意义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后来,我又给学生开了一堂文学欣赏课,以《水浒》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如探讨林冲的性格是怎样从软弱可欺转为刚烈火爆的;电视剧中“林冲之死”的处理,为何比原著的“苟且偷生”要好等。从此,班里逐渐掀起了一股“水浒热”“英雄热”“名著热”。       从一张小小的“水浒卡”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深深的感到学校中实际上没有小事,处处时时都渗透着教育。从此我也重视起那些“小事”来,更注意起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每次公益劳动后,我都让同学们“夸夸自己”,描述一下自己在劳动中的心情及表现。这样就给了那些平时学习不好但能劳动积极的同学以展示自己的舞台,而劳动不积极的会感到惭愧,在以后的劳动中也会踊跃起来。       这就是“一件小事”给我的启发,也愿大家都能从点滴的小事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一件事的启示篇2

刚走到教学楼后面的云梯那里,我看见地上有一团废纸,“咦!这是谁乱丢的,多影响校园的环境卫生啊!”我连忙走过去把废纸捡了起来,拿在手里展开一看,竟然不是废纸,是一张崭新的五元人民币,“哈哈!今天运气真好!”我高兴地差点跳了起来,“有了这五元钱,我就可以买我梦寐以求的飞行棋喽!还可以买最新款的赛车,还可以买……”想到这些我赶紧把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转身刚要走,就在这时我转念一想:这五元钱可能是失主今天中午的饭钱,可能是失主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也可能是失主……想到这里,我决定在这里等一会儿,看有没有人来找。

突然一个大姐姐进入了我的视线,她弯着腰在地上翻来翻去,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这时,我马上走上去问道:“大姐姐,你在找什么?”

大姐姐伤心地说:“妈妈给我吃午饭的钱被我弄丢了!”

“大姐姐,你丢了多少钱?是什么样的?”

“我丢了五元钱,是一张崭新的五元钱。”

我看的啊姐姐说的和我捡到的五元钱很相似,就拿出捡到的钱问道:“大姐姐,你看这是不是你丢的钱啊?”

“哎呀!是的,是我的!”大姐姐激动地说。

我毫不犹豫地把钱还给了她,大姐姐不停地说谢谢,我的心里可高兴了。

虽然我失去了我梦寐以求的飞行棋,但是我让大姐姐吃上了午饭。想想大姐姐吃午饭的情景,我感到很欣慰,庆幸自己没有把捡到的钱放进自己的腰包。

一件事的启示篇3

从此,我得到一点小成绩后,再也不骄傲自满了。而是把这些好的成绩坚持到最后,永远的保留住它们。写作业时,我也十分认真地

写,不会因为一两次写得工整漂亮或正确率高,得到老师表扬而骄傲,会十分谦虚。同学们问我他们不会的题时,我也不会傲慢无礼的回答:“不知道!”会十分热情地为同学们耐心解答。我遇到不会的题时,也不会假装什么都知道,会不懂就问。爸爸妈妈对我的劝告和教育我

也会认真听,认真做。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这句话也从此成为我的座右铭。这句话也是爸爸妈妈对我的希望和教导。这句话将伴随我终生,使我一生受益无穷。

一件事的启示篇4

记一件事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这些时就像大海中的小鱼在我面前游来游去。不过,有一件事使我记忆犹新。

就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要玩滑板,就一直逼着妈妈给我买滑板。妈妈才算同意了,随后,便给我买了一款。他穿着一身红色的大袍子,下面有两个轮子,轮子还亮着五颜六色的的灯呢!我非常喜欢它。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和妈妈到了健身体育活动场我看见别人滑得非常快,像自由自在的小鸟,在里面飞来飞去。妈妈便开口说:“你就从这里学吧!”我很开心的一蹦三尺高。于是,我便学着他们得样子上去。“哎呦,哎呦,疼死我啦!”我拍了拍身上的土。妈妈问我:“怎么啦,有事吗?”我一脸无奈的对妈妈说:“我摔了一跤,疼死我啦!”我又接说:“我不学了,太难学了。一点都不好玩!”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这怎么行呢?你做事每次总是都交头接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时,我更加后悔,便一点点练习,在不到三个小时,我终于学会了。虽然摔了七八跤,但我在妈妈的话,得的了应有尽有的启示。在这天,我浑身是土,但我把没有的知识补了回来。

在这件小小的事中,我得到了受用不尽的启示: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在学习上,都要有着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坚持不移,自强不息,坚持正义才能把事情做好,把所有的困难解决掉,才能为自己感到自豪!!!!

一件事的启示篇5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她和一个男孩子走在一起,关系很不一般的样子,心里咯噔一下,不自觉的就要往那方面想。不能冒然询问,就把她的一个最好的朋友找来,旁敲侧击一番之后,终于说出这个孩子在和外校的男孩谈恋爱。我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先找了这个女孩聊天,一些铺垫之后终于切入正题,但是不承认,就差指天发誓了。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把问题问清楚,或者多找她谈几次,正因为问题没有处理彻底,可能才为后来的事埋下祸根。可我没再追问,只是提醒了她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然后这件事我很隐晦的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希望他们在处理这件事上一定要有技巧,不能太粗暴。事情好像就这么过去了,我再没有看到他们在一起,家长也没有再因为这件事打过电话。我以为事情过去了,可是事情真的过去了吗?

这学期开学女孩没来报到,我给她妈妈打电话时她母亲说早就来学校了,如果没来,猜想可能是上网去了。当时我心里就有些不好的预感。第二天来了学校,经过查实,果然去上网了,她觉得是报名所以可以不来。听了她可笑的理由,只觉得这个孩子心已不在学校了。因为这件事我狠狠的骂了她一顿。告诉家长,家长似乎已无能为力,妈妈说的任何话她已经听不进去,爸爸要么宠着她,要么狠狠的打一顿。其实这个时候我应该把她的爸爸妈妈找来,一起谈谈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因为我发现这个家里,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都有问题,孩子的思想也已经出现偏差,可是这件事我没有做。果然开学不到两周又出问题了:一天她没来上学,也没有打电话给我请假,只是叫她的那个朋友帮她请假,说生病了。我马上打电话给她妈妈,发现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追问去向,是和那个男孩子一起玩去了,并且前一天晚上没有回家,我又打电话给她,不接;发短信给她,说要离开成都,不想再回来了。事情已经很严重了,我冷静了下来,又给她爸爸妈妈打了电话,然后一直给她发些劝慰的短信,并且找到了那个男孩子的电话,软话狠话说了一筐。一天过去了,晚上没回来,两天过去了,晚上也没回来。终于第三天,孩子被其父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

关于如何处理这个孩子的问题,我想了很久,孩子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是一种什么心理,她现在最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回来后的第二天,我让孩子在家反思了一天,想自己所做的事,想自己以后该怎么办。第三天,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首先我让她把这几天做的事情包括什么心理都写下来,我必须对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全面的了解。然后花了半天时间和她聊天、聊责任、聊理想、聊女孩的一些事。又和她的父母聊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处理孩子的叛逆等问题。又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坐下来敞开心扉谈天。后来者个女孩再也没有逃过学,而且成绩直线上升。

我知道要想把这个孩子挽救回来,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教育、影响。这件事不算大事,但给我很大的启示:第一:及时的沟通交流是教育学生必要的手段。第二:处理学生的事情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不能太粗糙,必须经过前瞻处理,后续观察这样一个过程。不要等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来补救,既伤害了家长的期望,又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麻烦,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学生自己。这样学校的教育就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

一件事的启示篇6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来,又有人说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等类似的话。这都不正应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道理。在我成长过程中其实就有过这种事。

记得那一天晚上,我埋头苦写作业,眼看就要写完数学了,却偏偏有一道非常棘手的题把我给难住了。这是什么a、b、c、s乘s等于s、c、b、a的呀!我看着就头晕!头晕不晕不管,题还是要继续做的嘛!因为已知a=1,而它们积的个位数还是1……哎!这和题目不相符了呀!这到底怎么做呀!怎么办?只有请老妈上场了。她一接手,我就欢呼着去写别的作业了。过了一会儿,只见老妈对我神秘地一笑,我便知道她已经做出来了。我兴奋地手舞足蹈,可老妈话锋一转竟然让我自己做!这一句话就把我的兴奋劲打没了。但我的信心很快恢复了,又苦思了起来:a=1,已知的只能是1,那b是1?不行……妈妈看我脑子卡壳了,便给我一个提示:b为什么不能是“0”呢?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地朝妈妈点了点头,然后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道“难题”给解决了。

是啊!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其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就是应了这一句话吗?

一件事的启示篇7

伟大的领袖曾经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来,又有人说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等类似的话。这都不正应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道理。在我成长过程中其实就有过这种事。

记得那一天晚上,我埋头苦写作业,眼看就要写完数学了,却偏偏有一道非常棘手的题把我给难住了。这是什么a、b、c、s乘s等于s、c、b、a的呀!我看着就头晕!头晕不晕不管,题还是要继续做的嘛!因为已知a=1,而它们积的个位数还是1……哎!这和题目不相符了呀!这到底怎么做呀!怎么办?只有请老妈上场了。她一接手,我就欢呼着去写别的作业了。过了一会儿,只见老妈对我神秘地一笑,我便知道她已经做出来了。我兴奋地手舞足蹈,可老妈话锋一转竟然让我自己做!这一句话就把我的兴奋劲打没了。但我的信心很快恢复了,又苦思了起来:a=1,已知的只能是1,那b是1?不行……妈妈看我脑子卡壳了,便给我一个提示:b为什么不能是“0”呢?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地朝妈妈点了点头,然后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道“难题”给解决了。

是啊!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其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就是应了这一句话吗?

一件事的启示篇8

可见,法律推理不仅存在于法官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还存在于法官解释法律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三个推理过程中,司法活动中的推理可以被称为“大推理”,而法律解释和认定事实过程中的推理可以被称为“小推理”,前者包括后两者,后两者是前者的一个成分或子系。

关于法官在解释法律过程中的法律推理问题,笔者另文研究。本文拟以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详细分析法官如何运用逻辑推理认定案件。

一、基本案情及当事人双方主张的事实

1995年12月1日,原告唐选礼与被告华康公司签订31和32号两份合同。31合同约定:唐选礼购买位于成都武侯区玉林小区兰天路5幢某小区某幢四、五层楼7号和9号两套房屋,面积358.244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2700元,合计房款967258元;另购两个车位,计10万元;共计应付房款1067258元。华康公司所建房屋定于1997年9月30日竣工。合同还约定了分期付款的具体方式及违约责任。

32号合同系唐选礼以徐云刚名义签订。该合同约定:徐云刚购买位于成都武侯区玉林小区兰天路6幢四、五层楼7号和9号两套房屋,面积358.244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3500元,合计房款1253854元,另购买两个车位,16万元。华康公司所建房屋定于1997年9月30日竣工。合同还约定了分期付款的具体方式及违约责任。

双方所签31和32号合同除房价不同外,在房屋户型、面积、结构、标准、竣工期及违约责任等方面均一致。

至1997年4月9日,唐选礼按31合同已付房价85万元,同年11月5日又付10万元,并同时提出解除32号合同。当日由唐选礼手书《协议》一份,协议原文为:“如果购三套,11月底结清改装后的二套房款,按均价3066元/平方米计算,另付第三套一半房款,另一半房款于12月底全部付清(包括车库款全部付清)”。2002年3月4日,唐向康华公司申请交付31号合同约定的房屋,但华康公司以唐还有14万余元价款未付清为由而拒绝交房,双方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本案事实争议的焦点在于:32号合同解除后,31号合同房屋单价是否已经从2700元/平方米变更为3066元/平方米。对此,由唐选礼手书的协议字面表述不清楚,双方的认识、主张和解释各不相同。唐选礼认为:该协议与31号和32号合同毫无关系,是另外一处位置不明的房屋。31号合同将房价确定为2700元是以提前半年交付房款为代价的;32号合同是帮人购买,因未交定金而未生效。《协议》中所述每平方米3066元的两套改装房屋,指的就是另外协商购买的房屋。因自己已交清了31号合同约定的绝大部分房款,所以华康公司应当交付房屋。而华康公司认为:双方在签订31和32号合同时,公司应唐选礼的要求将房价作了调整,将31号合同房价下调为每平方米2700元,32号合同房价上调为每平方米3500元,但两份合同的平均单价与该地区同类同期房屋相同即3100元。后唐要求解除32号合同,因31号合同单价明显不合理,唐承诺将该合同中房屋单价调整为3066元,并为此写下《协议》。协议中所称两套改装房屋即指31号合同中的房屋。按照协议约定,唐选礼尚有14余万元房款未付,故公司没有交房。

二、法官推理的过程及结论

在审理过程中,由于《协议》内容含糊,不能直接证明双方争议的事实,双方提供的其他所有证据也不能直接证明这一问题。在此情况下,一、二审法官都没有直接根据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确定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败诉的责任,而是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案件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一系列逻辑推理的方法,最后推定被告主张的事实成立。其推理过程如下:

一审法官根据案件的基本事实、常理和交易习惯等进行了以下几个推理:

推理之一:法官认为,31和32号两份合同所指的房屋系同一地段、同一户型、同样面积、同样结构,但单价却相差800元,加车库两合同总价款相差34万余元,这是明显违背常理的。该推理过程可以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表达为:

按常理,相同地段、相同户型、相同面积和相同结构的房屋价格应当相同,31和32号合同房屋系相同地段、相上户型、相同面积、相同结构但价格却不相同,所以两合同的房价不符合常理。

推理之二:法官认为,在两个合同中被告都有对房屋进行相同改装的义务,而被告履行32号合同比履行31号合同可以多获利34万余元,在此情况下被告只履行31号而不履行32号合同意味着其在明知可以多获利的情况下而选择少获利,这是违背常理和交易习惯的。因此原告所称解除32号合同是因为被告不履行该合同的改装义务之理由不能成立。该推理过程可以表达为:

凡违背常理和交易习惯的解释理由都不能成立,原告关于解除32号合同的解释违背常理和交易习惯,所以原告的解释理由不能成立。

推理之三:法官认为,原告虽称31号合同是被告自愿降低价格但却不能对32号合同的存在、解除和协议的产生作出合理解释。该推理过程可表达为:

不符合常理的事实,如果能有合理解释也可以成立,原告不能对不合常理的事实作出合理解释,所以原告主张的事实不能成立。

推理之四:法官认为,被告关于在解除合同时双方签订的《协议》中3066元的单价系对解除单价高于均价的32号合同而保留单价低于均价的31号合同的平衡价的陈述更接近客观真实,因而对其关于《协议》中的“两套房屋”是指31号合同房屋的主张予以认定。该推理过程可以表达为:

能够对《协议》所述的“两套房屋”是指31号合同而非另外合同中约定的房屋作出合理解释,该事实就应当予以认定,被告对此作出了合理解释,所以被告主张的事实应予认定。

推理之五:法官认为,《协议》用语虽然含糊,但如果将其中“如果购三套房屋”作为“11月底前结清改装后的二套房款,按均价3066元计算”的条件,由于购三套房屋系原告单方面的决定,故此非真正的条件。该推理过程 可以表达为:

如果《协议》中降价的房屋是另外合同中的房屋,那么这些房屋应该是双方已经另外约定购买的房屋,而双方并没有约定另外购买三套房屋,所以协议中降价的房屋不是另外合同中的房屋。

在经过一系列推理之后,一审法官认定:在原告提出解除32号合同后,被告与原告已协商将31号合同的价格变更为每平方米3066元。原告仅以31号合同主张价款,不仅违背了其与被告所作的变更价格的承诺,而且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故支持了被告主张的事实。原告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法官也没有单从字面上孤立地解释《协议》,也作了如下几个推理:

推理之六:二审法官认为,双方11月5日解除32号合同后的《协议》中有“11月底结清改装后的二套房款”的字样,表明此前原告已支付了部分房款但未完全付清,这正好与31号合同已付95万元但尾款未付清的情况吻合,所以“二套房款”应指31号合同的房款。该推理过程可以表达为:

《协议》前上诉人只付了部分而未结清的房款就是《协议》中所指的“房款”,此前上诉人只有31号合同的房款付了部分而未结清,所以《协议》中所述“房款”指31号合同的房款。

推理之七:法官在上述推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该《协议》并非与本案无关,也非无效协议,而系双方变更31号合同房屋价格之事实记载。该推理过程可以表述为:

如果《协议》中所述“房款”是指31号合同的房款,那么它就一定是双方变更31号合同房屋价格之事实记载,《协议》中所述“房款”是指31号合同的房款,所以它就是双方变更31号合同房款的事实记载。

推理之八:针对唐选礼提出的《协议》与31号合同无关的事实,法官认为,31号合同约定的竣工时间为97年9月30日,而同年11月5日双方协商解除合同时唐并未向华康公司提出交房请求,却于同日书写《协议》,因此该《协议》并非与31号合同无关,而是对该合同的直接变更。该推理过程表达为:

如果31号合同的交房期到后唐不请求交房而是写下《协议》,那么这个《协议》就一定与31号合同有关系,唐未请求交房而是写下《协议》,所以《协议》与31号合同有关系。

二审在推理的基础上,肯定了一审关于双方已经通过《协议》,对31号合同房屋的价格由每平方米2700元变更为每平方米3066元的事实认定。上诉人仍然不服又申请再审。

再审法官认为,双方签订的31号合同系有效合同,《协议》系附条件的协议,购买第三套房屋是按均价每平方米3066元计算的前提条件,而本案所涉第三套房屋未确定,事实上双方也并未就第三套房屋发生买卖行为,故《协议》未生效,31号合同也不应当按每平方米3066元计算,而应按双方在31号合同中所约定的每平方米2700元计算。可见,再审法官并没有否定一、二审法官关于事实认定的推理过程和推理结论。在他的判词里也明显隐含着《协议》所述的“二套”房屋指的就是31号合同的两套房屋,只不过因为作为附条件的购买第三套房屋的事实未成就而致《协议》未生效。这里,申请人反败为胜不是因为其主张的事实成立,而是法律上的原因。因本文不涉足对这一法律问题的研究,所以也不评论一、二审和再审判决的结论谁对谁错。笔者感兴趣的是本案一、二、再审法官对本案事实的推理结论实际上都是一致的。这说明,运用推理方法认定的案件事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确定性。

三、由本案引发的启示

像本案这样采用逻辑推理方法特别是不止一次地采用逻辑推理方法认定案件事实的案例在审判实践中是极为少见的,因此笔者对此也颇感兴趣。经过一番认真地琢磨和研究,得出如下启示:

(一)逻辑推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明规则或证据方法推理特别是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方法作为推理的一种形式广泛运用于司法活动,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作为法学和逻辑学的边缘交叉,还产生了法律推理的概念。可见法律推理作为一种法律方法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的普遍性。不过,大凡提到法律推理,无论是前述整个司法活动中的“大推理”还是解释法律过程中的“小推理”,大多指的都是针对法律问题进行的推理。就象有的学者所说:法律推理就是利用法律理由,推导和论证司法判决的过程;在法院查明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以后,就可以按照逻辑演绎的过程把这些事实归属于某个规则之下,言下之意,事实认定并不在法律推理范围之中;仅仅有关案件事实方面的疑难不能算是与法律推理有关的疑难案件。从立法来说,我国也没有把推理规定为一种证据规则或者证据方式。但事实上,就象本文研究的典型案件,法官在认定事实中仍然采用了推理的方法并将推理的结论作为案件事实予以认定,而且不同的法官基于相同的基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运用推理方法,推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个结论在笔者看来也是相当有说服力的,至少从这个案件来说不比按照证明责任规则由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败诉责任的说服力更弱。

笔者还见到过一个案例。被告违法拆迁造成原告未来得及将房屋内的物品搬出而致损失,原告时提出了损失财产的价值但其无法举证。法官认为,因为被告的违法拆迁行为使对原告直接财产损失的评判失去了依据,所以损失财产价值的证明责任应当由被告承担,而被告不能履行该举证责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原告提出的财产损失价值合乎情理,因而予以支持。

此案中,法官实际上是成功地运用了辩证推理的方法来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可见,推理作为一种方法不仅经常运用于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也不排除其可以而且实际上已经运用于解决案件事实认定的问题。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事实推定的规定已有这种含义。实际上,在很多国家和我国台湾省,法律都明确规定推理为一种证据方式。

(二)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没有达到必须用证明责任规则予以了结的程度时不宜简单以规则作出裁判对当事人请求解决的纠纷作出具体裁判是法官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而法官裁判纠纷是以事实为裁判依据,以法律为裁判规范。从法律规范来说,法官被推论为理应知悉法律,即法谚所谓“法官知法”。即使是遇到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法官也可以通过发现和解释的途径找到所适用的法律。而事实依据则不同,由于案件事实已经事过境迁,人在认知程度上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并非对具体案件中的每一事实都能形成确信无疑的认知。在真、假之间,还不可回避地存在着一种真伪不明的第三种状态。但法官的职责绝不允许其在这种事实状态下拒绝裁判,即法官不能以事实不清为由而拒绝审判,也不能任意裁判。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性方式就是依据法律拟制的事实作出裁判。证明责任就是基于此建立起来的。它的原理在于:虽然法官没有以自己确信的事实或已经得到证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裁判,而是以“拟制事实”为依据作出令当事人必须接受的裁判结果,但由于这种“拟制”是依法律规定而作出的,因此符合程序正当的精神。 可见,证明责任虽然是法官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情况下履行裁判职责的必备装置,但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是以一种规则而不是事实迫使一方当事人承担事实上的不利后果,这种后果很可能与客观真实相矛盾。既然是这样,为了尽可能追求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一致性,法官就不能随意地简单地将案件事实定义为“真伪不明”而适用证明责任法了结案件。我认为在三种情况下法官不能以证明责任了结纠纷:一是案件事实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二是案件事实虽未得到充分证明但法官内心确信事实是真实的;三是案件事实尚未得到证明,但还没有完成证据的提供和收集程序,也就是说查明事实的可能性还存在。三者只要居一就应当认为事实不属于“真伪不明”,或未达到“真伪不明”的程度。就本文讨论的案例来说,一、二、再审法官都没有采用证明责任作出裁判,即使再审判决结果与采用证明责任裁判的结果可能一致,但也是基于其他法律上的理由。这说明,几个法官都认为该案件事实并未达到应当以证明责任直接判被告败诉的“真伪不 明”的程度,他们都在努力追求客观真实,事实上他们采用逻辑推理方法最终形成了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并且是相同的结论。这种确信显然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当事人也更容易接受,重要的是它更符合法官对证明责任规则的适用原则,有利于防止随意和不负责任的简单适用规则。

(三)事实推理集中地体现了法官的审判经验和判案技能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决定的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事实推理是以已知的事实为基础,推论出未知事实的证明手段。在这个证明过程中,经验法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形式逻辑的观点来看,它是由已知的东西必然得出并不是这些东西的其他东西。因此,只要推理方法正确,用三段论方法推出的结论就应当无懈可击的。但是从实质上来说,推理结论是否正确和可靠,最终决定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是否正确。而在事实推理的三段式中,大前提是一种由司法认知和一般社会经验所确认的基础事实,而小前提则是为证据所证明或者由法官判断得来的事实。

因此,要保证推理结论可靠,首先要保证大前提正确并真实可靠,而这一点最是法官社会经验、司法经验和判案技能的综合体现。如推理一中的大前提:按常理,相同地段、相同户型、相同面积和相同结构的房屋价格应当相同。这就是法官凭一般社会知识和办理房地产案件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应该说是正确的。再比如推理五中的大前提:如果《协议》中降价的房屋是另外合同中的房屋,那么这些房屋应该是双方已经另外约定购买的房屋。这又是由法官的司法认知水平和司法经验所决定,因为双方另外合同中的房屋一定是要有另外的约定而且一般应当是书面合同约定。这也应该说是正确的。从这两例就可以看出大前提是法官经验和知识的集中体现。同时大前提也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空间最大的场所。比如推理八的大前提是:如果31号合同的交房期到后唐不请求交房而是写下《协议》,那么这个《协议》就一定与31号合同有关系。如果换一个法官,不一定就认为二者有必然的关系而将其作为大前提。但是也不能说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它完全是由法官主观认识所决定,不同的法官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至于小前提正确与否,则是由法官的司法判断能力即根据证据判断事实的能力所决定。因为作为小前提的事实基本上是为证据证明了的事实,或者是法官根据证据内心所确认的事实,还可能是推论出的事实,如推理七。这些事实可能是非常清楚而无争议的,也可能存在争议,还可能是事实认定上存在疑难。因而也和法官的经验水平相关而且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正是因为事实推理与法官的经验和水平有直接关系且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所以其得出的结论让人觉得说服力和效力都不绝对而只有一种相对的正确和相对的效力。如果出现相反证据或者由不同的法官重新审理案件,可能会出现原以推理方式认定的案件事实,这应当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

(四)事实推理由事物的偶然性决定或者由其推理过程可能不是非常严谨的情况而致,得出的结论存在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第一,事实推理由事物间关系的联系和变化的特点决定可能造成推理结果的不可靠。法官对事物间关系或事物属性的判断是根据其经验的积累和认知作出的,它具有一种必然的因得出必然的果之必然性,但同时也可能因存在不符合常规的偶然性而致结果的偶然性。这种情况下,推理出来的结论也就失去可靠性。比如“推理一”关于相同地段、相同户型、相同面积和相同结构的房屋价格应当相同只是常理情况下的判断,但事实上极有可能因其他因素所致,相同情况的房屋价格就是不同,如购房方是关系户、购房的时间不同等等。再如推理之四和推理之八中作为大前提的假言判断的前后件之间也不完全具有必然性,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必然性。已到交房期不请求交房而写协议并不能得出两者有联系的必然判断。

第二,由于事实要件并不象法律要件那样规范和好把握,所以事实推理过程比法律推理过程更容易出现错误。比如推理之四,实际上就犯了逻辑推理的错误。三段论推理有一条规则,即中项(联结大小前提的部分)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全部外延)一次,而这个推理中的中项(作出合理解释)在大小前提中都不周延:大前提能够对《协议》所述的“两套房屋”是指31号合同而非另外合同中约定的房屋作出合理解释,该事实就应当予以认定。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能够作出这种合理解释的就应当认定,只是部分或某些情况下可以认定;小前提被告对此作出了合理解释。这是肯定判断,中项也不周延。因此这个推理实际上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事实推理的大小前提不是很好理解、提练和把握。

实际上,对事实推理容易出现结论不可靠的情况法官心理也是清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从不同的基础事实出发反复进行多次推理,以此来追求推理结果尽可能可靠的效果。应当说,这也是一条经验。多个不太可靠但结论都相同的推理也许就使其结论的可靠性得到了加强和验证,也就增强了法官的内心确信。

上一篇:热血沸腾的青春范文 下一篇:建筑安全员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