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06-10 01:12:32

虚实结合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的本质表现在:教师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并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获得有效发展。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好阅读课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实”与“虚”的关系。何谓阅读教学中的“实”与“虚”?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曾说过:所谓“实”,指的就是字、词、句、语法等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基本技能的教学;所谓“虚”,指的是学生的个性思维及情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实”与“虚”的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夯实语文基础,注重“实”的教学

1.基础知识要“实”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尤为重要。基础知识之于语文,犹如基石之于大厦,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在新课程实施之后,“双基”这一概念已经逐渐从一些语文教师头脑中淡出,很多课堂成了追求形式的“典范”,尽管学生畅所欲言,却难得看见学生动笔去写,有的老师认为,课堂上注重字、词、句的教学是落于俗套的,尤其在公开课上。基础知识是让学生受用一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在阅读课中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正字音,辨字形,遣词造句,弄清句子的前后联系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扎扎实实掌握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去落实的,而不能仅以表面上的热闹取宠。

2.基本技能要“实”

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包括很多,包括“看、听、说、读、思、写”等很多方面。课堂上每一项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扎实有效,而不能流于形式。要善于进行综合性训练,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听、说结合,听、写结合,看、说结合,等等。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基本能力,才能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激发思维情感,关注“虚”的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虚”,是学生个性思维与情感的发展,是内在的东西。关注“虚”的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1.以问题促生长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一定不能忽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个环节,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学生接触了文本后,教师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阅读。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在不同程度地运转,思维的结果也是存在差异的。当学生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给予点拨,给予评价。学生的个性思维会在自我的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对比中逐步得到发展。

2.以想象促发展

我们知道,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有省略的部分或意犹未尽的结尾,这些就是艺术的空白点,教师要善于以此为切口,启发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想象,推测出当时发生的事情,或想象将来发生的事情。这样的细节,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3.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已成为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虚”的教学也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上

三、明确“实”与“虚”的关系,实现“实”与“虚”的结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能体现的“实”与“虚”,而且要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

1.“虚”的教学建立在“实”的教学基础上

“虚”不代表敷衍了事,要在“实”的基础上强化提高。比如,学生对文本流露出的思想境界的感悟,需要建立在阅读与分析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关键是阅读感受要“实”。听过很多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老师用或深情、或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学生也或深情、或激情地阅读。有的学生情感的表达听起来确实是真实的,有的学生则是虚浮的,是“套用”别人的情感,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我想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阅读引导不够到位,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实际出发,未把学生的真实情感激发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使学生的视野与文本的视野达到融合。

2.化“虚”为“实”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充分组合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或观察图片,或欣赏音像资料,去充分感受,填补学生认知的空白,再阅读文本时,对字词句的理解就会更真切了。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实”的地方要“实”,该“虚”的地方要“虚”,并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要灵活地落实“实”与“虚”的结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和总结。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实”与“虚”,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特殊教育学校)

上一篇:探析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 下一篇:协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