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治则初探

时间:2022-02-06 03:30:32

[摘要]虚实治则是中医八纲治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极为常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仅就虚证、实证的概念、特点、治则、治法及其方药组成特点、煎服法,常用治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现代研究予以探讨,并提出虚实治则之关系。

[关键词]虚证;实证;辨证;治则;治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8―0076―02

虚实是指病形而言。虚实治则是针对病体的邪正盛衰、病变微甚的病形表现所实施的中医治疗原则。虚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可用来表现病体的邪正盛衰、病形病体病变的微甚。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无不表现为正气、邪气多少,病变、病态的微甚;故虚实理论是中医学对病体的邪正盛衰的病理性概括。《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灵枢・邪客》:“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故补泻是针对虚实病症而设的治疗原则。也体现了扶正祛邪的中医治疗原则。

1虚证治则

1.1虚证的概念及特点

虚证是指病体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减弱,正气虚弱而不足以抵抗病邪所致的一组病证。常分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临床以后天失养为多见。虚证有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精津、形神等多种不同的虚损,具有起病缓、病程长、面色欠华,身倦乏力,形体消瘦,喜静厌动,脉象沉缓、无力等。

1.2虚证的治则

补其不足,为扶正祛邪范畴。临证常用方法是补法,其理论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不足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广而言之:温法、涩法亦属此列。

1.3补其不足的适应证

主要适应于阴阳气血不足及脏腑气血虚损所致的内伤病症;常见:虚劳、肺痨、心悸、失眠、盗汗、腰痛、眩晕、麻木不仁、失聪等多种病症。

1.4补益虚损方药的组成特点及其煎服法

补益药多为味厚性重、血肉有情之品,宜文火久煎已取其味;宜温服常在两餐之间服;宜长期服用;常配伍健脾和胃理气之品;并当与情志调理、体能锻炼相配合。

1.5常用补益虚损法及其注意事项

病体有虚实之别,虚证有先后之分,又有在脏在腑、夹寒夹热之列,亦有虚实夹杂之异,故本法临床应用灵活。常见补法:正补法(缺什么补什么),如四君子汤以补气,四物汤以补血,左归丸以补阴,右归丸以补阳,八珍汤以气血双补,大补元煎以补阳育阴,生脉散以益气养阴。补益脏腑法:心脾两虚用归脾汤,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隔补法(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用大补阴丸,扶土抑木用厚朴温中汤,培土生金用温肺汤。塞因塞用法(补法治虚损性闭、胀病症)温经汤可以治疗闭经,补中益气汤可治疗腹胀痞满。并且固脱救逆、益气涩肠、固肾涩精、故卫敛汗等法亦当属本法范畴。总之,补法适用于虚证,以补气不足也。补法繁杂当提纲挈领、执简驭凡,注重脾肾的补益,视气血之虚损,水火之赢弱,寒热之多寡,阴阳之偏衰,脏腑经络之虚损而补之,定能补得其法、补补得其术,补得其源。临证应用本法多以缓图功,需长期服药,如《医家必读》云:“虚证如家贫室内空虚,铢铢累积,非旦夕之间。”切忌补虚太过而知滋腻,用药之理亦当补中佐泻,如补中益气汤中用陈皮之故也。亦有阳微将脱之证,需大剂峻补,素体虚弱别无寒热,当服丸散以缓补。临证应用补法当灵活,细审详辨,方得效如浮鼓。大实有赢状者禁用,虚不受补者以理气药开其道,正气虚而邪气未尽者,当先祛邪或扶正祛邪并用。阴虚火旺者忌温热辛燥之品,阳虚阴盛者忌苦寒酸冷之品。

1.6补法的意义

补法是补益阴阳气血,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因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邪正盛衰的过程。故《内经・素问》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行补之法,贵在健脾,精乎益肾,当以缓图,以安先天后天之本,扶正以祛邪也。亦可先安未病之脏腑经络,防止病变的发展、恶化。现代研究表明:补益之法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物质代谢、加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确定,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法,亦体现了中医注重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

2实证治则

2.1实证的概念

实证是指病体的邪气亢盛,正气虚损未甚,邪正相持而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组临床病理现象。故日:“邪气盛则实”。多见于外感六淫病变的初、中期,以及由痰浊、血瘀、水湿、饮食等瘀结停滞所引起的疾病。相对虚证而言,实证具有病位浅、起病急、病程短等特点;由于病邪的不同、病位的差异、病程的区别其临床表现不一,证型类别繁杂;主要临床表现以里实热证为代表:发热面红,便干溲赤,躁动不安,口干喜饮,脉实有力等。

2.2实证的治则

泻其有余。实证由于病因、病位、病程、病人禀赋、兼表里寒热的不同,临床治法不同,临床常用:下法、吐法、汗法;广而言之:消法、清法、活血化瘀法亦属“泻其有余”范畴;其理论始于《灵枢・邪客》:“泻其有余……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结着散之”。

2.3泻其有余的适应证

概括的讲:不属虚证的病变均属适应证。一般疾病的初、中期阶段多属实证,如感冒、便秘、积聚、腹痛、胸痹、发热、头痛、血症、水肿、痰饮、肺痈、肠痈等多种病症。

2.4泻其有余的方药及其煎服法特点

泻散方剂多为辛开苦降之药组成,服药宜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或武火急煎,或文火久煎,或凉服,皆有证可辨,有法可依,当审证而定;攻伐邪气一定要注意胃气的虚实多少。

2.5常用泻其有余之法及其注意事项

实证病因有内外之分,病性有寒热之别,脏腑有客邪之差,人体有禀赋之异,病症有夹虚之情,故临床表现繁杂,各具特点,所以泻其有余治法颇多。常见有正泻法(针对病邪所在而除之):汗法以开泻肌表之邪,如麻黄汤;吐法以涌散其高之邪,如瓜柿散;下法以通泻内结之邪,如承气汤;清法以清除邪热弥漫之证,如黄连解毒汤,消法以消除客邪壅结之证,如鳖甲煎丸;活血化瘀法以消除淤血阻滞之证,如血府逐瘀汤、活血笑灵丹;开窍醒神法以祛除闭阻心窍之邪,如牛黄安宫丸;除湿利水法以消除水湿内积之证,如二陈汤、十枣汤。隔泻法(实则泻其子):左金丸泻心火而平肝木,五磨饮子以疏肝木而保肺金治咳嗽,一贯煎以滋阴而疏肝,黄连阿胶汤以泻南补北。补泻兼施法:乌梅丸温脏驱虫共施,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并用。以补为泻法:真人养脏汤可治虚寒痢,六味地黄汤可治阴虚腹胀,补中益气汤可治气虚癃闭。总之,实证用泻法以泻其有余也。泻法虽多然治得其要则病邪自除;脏腑开泻之中更应当注重肝脾之郁,次为心胆之火,次为胃肠之结。本法用药多为药峻力猛以求速效。《医宗必读》云:“实证如盗寇在家,开门急逐,贼去即止,故无缓法”。寒凉之品以行天地肃杀之刑,故当中病即止,切忌攻伐太过,以防损胃伤正,亦可佐以补药。至虚有盛候者禁用,邪结正虚者慎用,年迈体虚者忌用,且药后需膳补。

2.6泻其有余的意义

泻其有余治则是针对实证而设。实证病变繁多,病症不一,轻重有别,用之得当则立起沉疴,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巧妙的应用泻腑通结、活血化瘀、开窍醒神、利水消食、消涤痰等方法可驱邪外出、病去体安,体现了中医学开门祛邪以和阴阳的治疗思想。如《儒门事亲》所云:“夫病一物,非自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有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现代研究表明:祛邪外出法具有促进代谢废物排泄,消除感染及发热的病理变化,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消除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等。

3虚实治则关系

虚实者,病态而言,邪正而论;虚者,精气夺也,言气血阴阳虚损不足故也,实者,邪气盛也,宿食内结、气血阻遏、客邪内聚故也。《读医随笔》:“虚实者,病之体类也;补泻者,医之律令也”。《医醇媵义》云:“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病有虚实,治有补泻。攻邪使邪去而正自复,即寓补于泻;补正使正气旺而邪外出,即寓攻与补之意。补泻尤当注意脏腑经络的虚实多少,胃气的强弱而施治;虚实是相对而言,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的情况下可出现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不同情况,善诊者尤当明察。实证夹虚者当祛邪以扶正,虚症夹实者当扶正义祛邪,虚实并重者当补泻并施,因虚转实者祛邪为要,因实转虚者补虚为要,真实假虚者当泻之,真虚假实者当补之,虚寒者以温补为法,虚热者以滋清为用,实寒者以温下为法,实热者以清泻为用。虚实之证,内容广杂;有脏腑经络、阴阳气血之亏损,又有邪气各异、客犯脏腑经络之不同。故临床表现及其治法多种多样。虚实治则宜体现了扶正祛邪的中医学特色,对辨证施治、三因制宜、治病求本亦作了充分的说明。虚实补泻的治则治法是每个中医学者都应熟练掌握的中医学基本治则治法。

上一篇:“捡”奶奶(四) 下一篇:啄木鸟和白桦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