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看网络热词“给力”的翻译

时间:2022-06-10 12:32:07

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看网络热词“给力”的翻译

摘 要: 网络热词“给力”的翻译是当下人们关注的新热点,从语际转换社会功能机制来看,“gelivable”这一译法能成为最受欢迎、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译法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词: 语际转换 社会功能 网络热词 “给力” 翻译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给力”这一网络热词最初是由闽南话演变过来的,读音为“gěi lì”,意为“很好、很棒、很精彩”。一出现便得到了网民的热捧,“给力”或“不给力”,言简意赅又传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表达当中。

然而作为出现频率极高的网络热词,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才能既保证它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为国外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是一件棘手而有意义的工作。

1.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

翻译实际是跨文化的语际转换,而“语际转换(interlingual transform)是指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在符号学中称为‘换码’(transcoding,或解码,decoding)。用索绪尔的话来说就是将‘能指’和‘所指’关系融进‘另一种具有代码性质的符号指示’中”[1]。语际转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人类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及语言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形态及地域等自然条件的差异,这种种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及意识过程,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及思维风格,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2]。

正因如此,语际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社会因素,也就是说,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是进行有效翻译的基本作用机制,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1.1接受者因素

接受者是指语际转换中接受信息的读者群体或受话者。必须指出的是:接受者从来都不是静态的、不变的、个体的,它具有能动性、可变性和群体性的特征。

而在以往的翻译活动中,多数译者只单纯考虑原语,即忠实于原作者,这样就忽略了翻译是双向的、而非单项决定性活动的一个现实。必须从翻译作品的受众,即充分考虑接受者的因素,如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可接受程度和审美能力等。

1.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在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文化的一般特性有:

1.2.1文化的民族性(Nationality)

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各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中具有的特色和个性化的东西。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而成,对该民族产生巨大影响。语言符号中的民族文化转换是可行的,而且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承载文化信息的词语所指的同一性;句法结构和语义信息的对应性;文化信息内涵的同一性及可理解性。”[3]

1.2.2文化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同民族文化间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得以兼容并蓄,共同发展。例如现代日语当中,常用的汉字就有2136个,而在中古英语中有43%的词汇来源于法语。

1.2.3文化的渗透性(Infiltration)

文化渗透的媒介和手段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第一,利用对等的物质实体取得同一的所指而进行换码。比如“sun”与“太阳”的所指是同一的,因此可以实现换码。第二,利用功能或语用对应取得同一的所指来进行换码。比如,不同文化中的委婉语千差万别,在语际转换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其同一的社会功能而取得换码的功能对应。第三,利用语言文字的音形手段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语际转换。比如英语中的“Mahjong”来源于汉语“麻将”,汉语中的“沙发”来源于英语的“sofa”。

1.3语境因素

语境即言语环境,语境的社会功能要求译者必须考虑特定的言语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双方的心理因素、交际场合和社会环境等。需要注意的语境因素包括文风时尚、原语作品的风貌及原作品的语体社会功能类别等。

2.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看网络热词“给力”的翻译

对于“给力”的翻译,网上有一种译法为“forcefulness”,例如:“Being smart,acrid,alternately sharp and sentimental,Jackie Peyton is compelled to make sense of the chaos and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whenever she can.There’s a forcefulness to the character.聪明且尖刻,时而严肃冷酷,时而多愁善感;在诸多复杂情况面前,杰基·佩顿不得不保持清醒,能屈能伸。这是一个十分给力的角色。”[4]forceful指人“强有力的”,当然还可以用“How fantastic,cool,awesome!”等感叹词表达,或用strong,powerful,cool,awesome等形容词来表达。总之,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还有一个译法为“gelivable”,不给力是“ungelivable”。国外的网络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也收录了此单词,并作出了解释:Gelivable:A Chinglish word,be able to excite,make someone feel cheerful.ge- in Chinese means give,li- means power,strength or energy.

为什么这个中式英语的翻译“gelivable”能成为最受欢迎、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译法,更有趣的是最后还被国外的媒体和杂志认可而成为比较权威的翻译呢?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来考察,不难找出其中的奥妙。

首先,从接受者因素来看,翻译在语际转换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接受潜势(potentials of reception),要充分考虑译文的接受对象,并以社会功利作为价值标准。“gelivable”一词本身为网民的生造词,从构词来看,中间的“geli”是直接音译自中文的“给力”(geili),后缀“-able”在英语中是一个常用的形容词后缀,表示单词为形容词。这一“中式英语”单词基本上符合了英语造词规则。而译文自出现以来,对象性就十分明显,其受众正是中国的广大网民,“gelivable”的表达标新立异,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简单、快捷、创新性强的特点,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风靡于网络世界,继而为社会所接受。

其次,从文化因素来看,“gelivable”一词是源于汉语的一种全新创造,因此极富个性,与众不同,体现了“给力”一词在中国的时代色彩,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这种中西合璧的译法正体现了汉语和英语的相互影响,两种文化相互兼容、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凸显了汉语对西方世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渗透性。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文化正在不断促进英语词汇的更新和发展,并成为英语新词汇的重要来源。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词,如“yin yang”(阴阳)、“kung 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汇的广泛使用。

最后,从语境因素来看,“gelivable”一词已不断流传与运用于媒体与文本中,在目前的中国文化语境下已经具有特定的涵义,那就是不再一味地追求和迎合西方的文化和审美观,保留原味的东西,如“福娃(Fuwa),摒弃了最初的翻译‘Friendlies’,最终采用了拼音的写法,彰显了中国特色和遵循了翻译的原则”[5]。

3.结语

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是双语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基本作用机制,也是保证双语得以实现有效转换所必须考虑的社会交际因素。基于此,“gelivable”和“ungelivable”等一些生造词汇才有其出现继而“转正”的可能性,并在今天的社会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4-81.

[2]徐晓丹.文化因素对语际转换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7(2):144-147.

[3]马骁骁.语际转换的符号学原理及其文化因素[J].运城学院学报,2003(1):89-91.

[4]谢晶.“给力”一词的英文翻译浅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100-101.

[5]卢有霞.略论“给力”的英译及影响[J].海外英语,2011(7):179-180.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主题学习活动”的探讨 下一篇:主位结构对英语语篇阅读的启示